槐黑星瘤虎天牛

槐黑星瘤虎天牛

槐黑星瘤虎天牛在我國京 、津地區少有分布 ,且沒有其生物學特性描述, 筆者經兩年的室內外觀察表明其生物學特性在遼寧西部 1年 1代 ,以蛹在寄主內越冬(在室內外 20℃時各蟲態始活動 ), 該蟲世代整齊。對樹木危害嚴重,對移植的槐大樹危害尤為嚴重 ,成蟲以爬行為主不善飛翔。

成蟲 :蟲體中等大小、扁平、黑褐色。前胸背板有 6個 0.7mm黃色小圓斑,沿兩側分布。鞘翅淡褐色, 被覆稀疏淡黃或白色細毛且具黑色斑紋 ;每鞘翅側緣中部有一鉤狀紋;其餘翅面尚有 9個斑點 ,其中前半部 6個,後半部 3個 。觸角第 3 ~ 5節基部具白毛, 另外第 6、7節密布白色毛 ,端部 4 節具黑色毛,其腹面著淡色細毛 ,腹部前 4節,每節兩側後緣各有一個黃色小圓斑, 頭較寬, 複眼之間額不寬出, 額沒有縱瘠紋 ,複眼下葉長頰面 , 頭具中等粗糙刻點;觸角基瘤彼此分開較遠,觸角長達鞘翅基部,雌雄成蟲觸角長短差異不大 ,第 3 ~ 5節端部稍膨大 , 端部 4節圓柱形 ,各節較短, 前胸背斑寬大於長 ,兩側緣弧形, 沒有刺突;胸面具高底不平的瘤突, 刻點較粗糙,小盾片舌形鞘翅兩側平行 ,端緣完整, 銳圓形, 翅面刻點細密 ,雄成蟲腹部末節短闊 ,後緣微弧凹;雌成蟲腹部末節較長,露出體外;雌雄成蟲後緣節均不達鞘翅末端。體長 15 ~ 22mm, 寬 3 ~ 6mm, 頭前胸背腹及足黑褐色 ,複眼近 1 /3是紅色。腹部兩側各有4個紅色氣孔。
卵 :乳白色長橢圓形, 長 1.5 ~ 1.8mm。
幼蟲:初孵化乳白色, 隨著時間推移漸變淡黃色 ,體側密生黃棕色細毛 ,前胸較寬廣, 蟲體前半部各節略呈扁長方形 ,後半部稍呈圓筒狀。幼蟲蛻皮後口器微黃色漸變紅褐色 , 24h後變黑褐色。老熟幼蟲體長 18 ~ 25mm。
蛹 :初化蛹乳白色 ,隨著時間推移漸變淡黃色 ,後變黃褐色有光澤。蛹體長 16 ~ 22mm。

生活史

經近 2年的室內外觀察該蟲在朝陽市郊每年發生 1代 , 以蛹在寄主內越冬。越冬蛹翌年3 ~ 4月羽化成蟲;預蛹期在氣溫 18 ~ 21℃時需 11 ~13d,蛹期 18 ~ 20d;成蟲羽化後即進行交尾, 成蟲喜爬行少有飛翔,該蟲世代整齊。

生活習性

以蛹在寄主內越冬 ,越冬蛹翌年 3 ~4月羽化成蟲、蛹待羽化時眼部變為紅色漸變黑褐色 ,頭 、胸背 、翅芽部漸變黑褐色 ,此時腹部及離足不停地微動將蛹皮脫掉 ,胸背蛹皮漸破裂,足部先伸出後全蛹皮隨翅芽蛻出 (需 5 ~ 7d),此時腹背黑褐色 ,翅鞘漸伸出伏於腹背 ,蛹皮最後在翅鞘端部蛻出,成蟲羽化後在樹幹隧道中停留 2006 年 3月 28日始見成蟲 ),待體翅鈣化 5 ~ 7d後爬出 ,將堵蛹室的木屑蛀開爬出 。成蟲喜爬行少有飛翔, 成蟲遇驚擾即快速爬行,喜在樹幹的背陰面;雄成蟲在室外溫度較高時追逐雌成蟲交尾。產卵前成蟲將產卵器伸入衰弱的枝幹樹皮縫隙木栓層與韌皮部,將卵產於其內。產卵期 5 ~ 7d雌蟲壽命 15 ~ 20d, 雄蟲可多次交尾,壽命比雌蟲短 。卵經 7 ~ 9d孵化, 初孵幼蟲 乳白色長 1 ~1.2mm, 孵化後沿韌皮部很快蛀入形成層, 到夏季蛀入木質部 ,幼蟲 5齡 。每次蛻皮後口器由黑褐色變為微黃色 , 12h後變為紅褐色, 24h後變為黑褐色 ,當年幼蟲體長 15 ~ 22mm將形成層及木質部蛀呈彎曲的隧道卻堆滿蟲糞木屑 。孵化幼蟲當年秋季可化蛹越冬 。先由隧道端部蛀入木質部深處 ,隧道呈不規則的 “S”形,蛹室在隧道的末端 ,幼蟲越冬前就做好通向外界的羽化孔 ,未羽化外出前 ,孔外樹皮仍保持完好 。幼蟲由上而下蛀食, 在樹幹中蛀成彎曲無規則的隧道 ,在形成層與木質部聚集高密度的糞便。蛀道寬窄差異較大, 窄者 0.5mm,寬者 12mm。 9月份幼蟲老熟,進入預蛹期 ,預蛹時蟲體前胸及腹部長條狀 ,在氣溫 18 ~ 21℃時需 10 ~ 13d,預蛹前幼蟲將木屑堵住出入孔築一蛹室,在內預蛹、越冬及羽化成蟲。幼蟲一生鑽蛀隧道全長可達 20 ~ 30cm在形成層與木質部堆積有大量糞便及木屑 , 有少量木屑排出樹皮外 ,只能從此蹤跡發現該蟲 。該蟲危害綠化移植大樹 ,受害嚴重的樹幹被蛀空 ,蟲道縱橫交錯頻臨枯萎,樹皮脫落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