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纓

槍纓

槍纓,槍上用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長槍的槍頭下大都系有一束紅纓,長五寸至一尺,須狀。

槍纓
拼音:
解釋:1.槍上用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
qiāngyīng
長槍的槍頭下大都系有一束紅纓,長五寸至一尺,須狀。一桿長槍舞動起來,槍纓隨之擺動,像是平地里騰起一團火焰,煞是好看。然而,槍上為什麼總要系槍纓呢?
古代戰陣中,槍刺中人體就要流血,血又腥又滑,順著槍桿流到手上,就不便使槍了。槍纓可把血擋住滲入纓內,從而使槍身不沾血或少沾血,槍纓內血多時,把槍抖幾下,就可抖掉。故把槍纓稱為“血避”
歷來對槍纓的作用還有一下說法。
另一說槍本無纓,元代成吉思汗率軍遠征西方,在戰場上,他每殺一人即以一根頭髮繫於槍桿上,以此作為標記。如此槍頭下便集了一束頭髮。因白種人的頭髮多赭紅色,一束紅髮繫於槍上很好看,於是相沿成習,把紅纓扎在槍上。這僅是傳說,不符合實際情況。早在元以前就有槍櫻了。唐溫庭筠有個比較有名的詩 《昆明池水戰詞》中有:“箭羽槍纓三百萬,踏翻西海生塵埃。”可見在唐代槍櫻就很常見了,怎么會是成吉思汗的創作?
還有人說具有“壯威”作用。明代程宗猷著《耕余剩技》共載有三種槍式,其中有兩式無纓,程氏謂之“輕利”;稱有纓的為“壯威”。明代茅元儀《武備志》上也說,無纓的槍利。可見在戰場上槍纓亦有壯威作用。試想軍旅雲集,白刃耀日月,紅纓動秋風,是何等場面,在演練時更是威武壯觀。搏戰中可擾亂對方視線。在操演槍法時,纓隨槍桿擺動,可清楚地看出槍法的好壞和勁力的優劣,以此來評價練槍者功力的大小。古代槍纓多用馬鬃做成,現代槍纓為細麻絲製成,為槍的裝飾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