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寺

楞嚴寺

楞嚴寺經近年擴建修整,重現風采。寺堂結構平衡、深邃、嚴整統一,磚瓦木石所造的飛檐、門樓、台閣無不體現東方古典建築文化的神韻。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湛江湖光岩楞嚴寺經近年擴建修整,重現風采。寺堂結構平衡、深邃、嚴整統一,磚瓦木石所造的飛檐、門樓、台閣無不體現東方古典建築文化的神韻。

寺堂內洋溢著濃郁的宗教氣息,寺內環境幽靜,綠樹扶疏,古木蒼翠,在莊嚴肅穆的寺堂外,卻是一派輕鬆開闊的景象。綠地隨緩坡舒展,奇樹、怪石、盆景散見其上;四周迴廊環抱,兩側軒榭相望,一曲曲古琴,一縷縷茶香,頗有情調。寺堂背後,由宋朝宰相李綱題寫“湖光岩”三個大字,雕刻在岩壁上。

位於四川省屏山縣中都鎮鎮西的楞嚴寺,又名雷音寺,建於明成化年間。現存有大雄寶殿及後殿和東廂房。1993年修繕一新,是中都鎮目前保存、修繕得較好的一處歷史景觀。楞嚴寺的建築結構具有獨特的防震功能,堪稱一絕,使楞嚴寺處於馬邊地震帶卻屹立五百多年而不倒。經過修繕後的楞嚴寺,新增了盤柱金龍、千手觀音等佛像和大型銅鐘、紅鼓。位於筒車村的五穀廟,經過民間集資修繕,與楞嚴寺一樣香火旺盛。

楞嚴禪寺,也稱楞嚴寺,取楞嚴經之意而得名。為埠內主要佛門寺廟之一。遺址位於現站前區境內、通惠門市場北鄰。其名聲傳至關內海外。

據《營口縣誌》記載楞嚴寺:"嗣於十三年(1924年)春規劃地基鳩工突起一座梵正宮殿……。該圭工程既竣業於二十年(1931年)秋九月間開光"楞嚴寺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共有佛殿99間,為東北"四大禪林"之一。

忠南李氏子,破山禪師嗣。受師授囑,住貴築大興善寺,清鎮雲天寺,楚江楞嚴寺。

楞嚴寺建築古典雅靜。內有院牆、山門、鐘樓、鼓樓、佛殿、藏經樓。全寺布局由南向北分三進院落。第一進院為天王殿,第二進院為大雄寶殿,第二進院為藏經樓。此外還有配殿四座。

山門,又稱三門,為重檐歇山式屋脊,琉璃瓦頂,彩耀眼。山門內泥塑哼、哈二將。進山門即一進院。左右便是相隔東西的鐘樓和鼓樓,內有大鐘和大鼓。鐘鼓樓為雙層梁飛檐式,頂部四邊翹起。

正面為天王殿。殿身建築在石台上,硬山屋脊,屋脊鴟尾上彎形龍尾外弦並插寶劍。殿堂內側兩側供奉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手執各種神械。正中彌勒佛樟木神像端坐其上,金光耀眼。彌勒佛神像後懸韋駝菩薩畫像。

向北為第二進院,便是大雄寶殿。這是楞嚴寺的主要建築,人們進香拜佛的主要殿堂,坐落在寺內中心位置。其結構特點為大木架硬山式,殿脊正中設火明珠一顆,殿身高於天王殿。大雄寶殿內正面並坐神像三尊,居中者釋迦牟尼,左邊為藥師琉璃光佛,右邊為南無阿彌陀佛。下設壇座,刻有西遊記圖案。釋迦牟尼神像後有觀音菩薩畫像一幅。其殿兩旁十八羅漢神像排列。殿東側配殿設關帝神像一幅。除此還有風薄銅佛神像、鎏金千手千眼佛等。整個寺院收藏大型佛像42尊(幅)。

三進院便是藏經樓。主要是收藏楞嚴寺中的經卷、書籍等。該樓當時收藏明、清版本經卷720餘部。藏經樓原為硬山式屋脊、二層,七架檁抬梁式屋架,樓南北均有欄桿。1975年營口地震時山牆損壞,之後,重建藏經樓,現已不是原來模樣。此外,楞嚴寺內還有四座配殿,均為單面明柱,七架檁抬梁式屋架。

楞嚴寺修建以來,寺內香火不斷,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傳說釋迦牟尼生辰日),寺內大開道場,寺外搭台唱戲,熱鬧非常,焚香進供者絡繹不絕,寺內方丈、僧尼忙得不可開交。"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一切廟事活動。

自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月楞嚴寺開光之日以解放之前先後有三任方丈。第一任方丈禪定,原籍浙江,曾在寧波觀宗寺剃度為僧,此時為楞嚴寺鼎立盛時期。二任方丈智眼,接替禪定,不足兩年。第三位樂果,是宣講掌"四少"之一陸炳南,但他因故推辭,未能接任,隨禪定到處講學,解放前夕,陪同禪定到上海,後轉赴香港。

楞嚴寺自修建至本世紀60年代中期一直完好,"文化大革命"初期寺內佛像、經卷遭受損毀和破壞。畫卷、經卷及各種珍品存數無幾,損失慘重。1978年後,國家撥款逐年修復楞嚴寺。1989年9月18日楞嚴寺舉行重新開光盛典,至此楞嚴寺香火又旺盛起來。

遼寧營口楞嚴寺

楞嚴寺楞嚴寺

據《營口縣誌》記載楞嚴寺:"嗣於十三年(1924年)春規劃地基鳩工突起一座梵正宮殿……。該圭工程既竣業於二十年(1931年)秋九月間開光"楞嚴寺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共有佛殿99間,為東北"四大禪林"之一。

楞嚴禪寺位於遼寧省營口市新興大街,是遼寧省現存較為完整的民國時期大型寺院建築群之一。寺院呈規則長方形,南向,南北長164米,東西寬49米,占地8036平方米。1985年,由市傳教協會主持重修。

楞嚴禪寺始建於1922年,1931年竣工。是倓虛法師多方募化經費在原佛教宣講堂舊址上建成的。據傳,當時浙江寧波觀宗講寺倓虛法師來 營口宣講佛經,產生在該地建寺的構想,即與眾人商討,逐在此修建禪寺。

寺院為三進院落,青磚圍牆,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南北一線排在寺院 中軸線上,兩側有鐘鼓二樓和東西配殿。山門為雙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左右各有一耳門。越過山門便是一進院落,鐘鼓二樓坐落於院前東、西兩側。鍾、鼓樓皆為歇山雙層飛檐樓閣式。鐘樓正梁懸吊一獸首環鑄鐵大鐘,重約二噸,鐘上鑄有"營口楞嚴禪寺"銘文。建在高一米餘花崗岩條石台基上的天王殿,大殿前後有廊,後廊有一明間。殿內原來雕有彌勒佛一尊,其後有韋馱站像,兩側供奉四大天王,塑像造形生動。二進院落的正殿--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建築,大殿面闊五間, 硬山式建築。正脊、兩側為游龍戲珠浮雕塑,正中為塔式火珠,小塔正中,明鏡高懸,銀光燦燦.原殿內正中雕釋迦牟尼佛像,右為東方藥師佛,左為西方阿彌陀佛。兩側則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羅漢像,大佛端莊肅穆,羅漢千姿百態。這些木雕像今已不存,現陳列於殿內的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等銅鑄佛像。銅鑄十八羅漢是東北地區現存較完整的一組,這些佛像神態不一,栩栩如生,為大雄寶殿增色不少。這裡還是一處廟會活動的場所,營口地區至今仍保持趕廟會的習俗,每逢舊曆四月十八,遠近百里的僧俗人士不計路途遙遠,數百上千人會廟內,是時寺內香菸繚繞,誦經之聲不絕於耳,成了一年當中寺內最興旺、最熱鬧的日子。第三進院落正中的藏經樓是寺院內最後部的一座建築,原樓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為二層硬山券棚抱廈式建築,樓內設有通風道,閣內乾燥,適於存放經書,原藏有哲學、醫藥、地理等各類書籍和經卷數千冊。藏經樓因1975年遼南地震遭受損壞,從1979年開始重建。重建後的藏經樓改為歇山式、大屋頂、四面迴廊樓閣。寺院內還有配殿四座立於院落兩側,布局嚴謹,排列有序,形成一組完整的寺院建築群。

楞嚴寺楞嚴寺

該建築群的獨特之處是各殿均是用磨製的花崗岩條石砌築台基,用青磚磨磚對縫砌成牆壁,施工極為講究、精細。

寺內供有西藏佛舍利一粒,倓虛法師舍利五粒,珍藏有《龍藏》、《大藏經》各一部。

1979年,楞嚴禪寺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左雲縣楞嚴寺

楞嚴寺,位於左雲縣城東南隅最高處,全寺五進院落,坐北向南,占地7000平方米。該寺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曾於正統、弘治等年間有過六次擴建和重修,至今部分建築保存較好。 楞嚴寺音樂是當時寺廟音樂的經典,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嚴寺僧人採用本地民間樂曲,吸納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區的音樂演奏手法創作而成。其音樂系寺廟音樂的北方系統,屬北方系統東西兩路流派的東路。由於起調深沉、曲調古老而優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有管子、笙、手鼓、鑼、引磬、銱、鈸等11種。現記載有楞嚴寺音樂歌贊10曲,楞嚴寺音樂吹腔28曲。據楞嚴寺老藝人講,該寺音樂由內蒙涼城的寧願寺傳入。楞嚴寺寺廟音樂對於研究北魏時期建都平城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間音樂文化及其當地寺院佛事、佛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楞嚴寺寺廟音樂在北魏時期就已流傳於左雲境內。據《魏書·釋老志》記載:“今之僧寺,無處不有。或比滿城邑之中,或連溢屠沽之肆。”“梵唱屠音,連檐接響。”“屠音”即“浮屠”(佛教之音)——寺廟音樂。由此可見,早在北魏時即有了楞嚴寺及其寺廟音樂。在 左雲縣內文廟、千佛寺、睡佛寺等寺院舉辦大型的佛事活動中也有演奏,後因寺院的拆除而衰落、流失。80年代初,左雲縣文化館深入民間走訪老藝人,對瀕危失傳的楞嚴寺寺廟音樂進行了搶救性蒐集整理。現只收集到部分音樂樂譜,與其相關的配器,大多寺廟音樂瀕於失傳,亟待收集和整理。左雲縣文體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搶救和保護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制定了科學的保護計畫,準備採用文字、樂譜、錄像等數位化多媒體技術,對楞嚴寺寺廟音樂進行全面、系統地記載,為楞嚴寺寺廟音樂建立完整的檔案。

嘉興楞嚴寺

嘉興楞嚴寺原在嘉興北門禾興路西側,建於宋代,目前已不復存在。2004年《嘉興老照片》一書所徵集的嘉興楞嚴寺照片是從民國時期的嘉興新志書刊上翻拍下來的。楞嚴寺老照片攝於上世紀50年代,面貌基本沒有改變,但後來該寺時為嘉興公安機關的駐地,可惜在文革中楞嚴寺被徹底改造。同時被一起毀掉的還有大銅佛像,此銅佛鑄於明代,高數丈,熔銅一萬公斤。民間至今尚傳有:“嘉興窮雖窮,留有十萬八千銅”之說。

嘉興楞嚴寺對中國佛教的最大貢獻是,明代真可大師歷經艱辛在楞嚴寺主持刻印了大藏經。這部大藏經從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正式開刻,一直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後由大師的弟子完成刊刻,歷時118年,這部大藏經史稱“嘉興藏”,是佛教的百科全書,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民國初年一代高僧太虛大師在寺中講經,更擴大了嘉興楞嚴寺在佛教界的影響。

克東縣楞嚴寺

楞嚴寺地處黑龍江省克東縣城東北郊,位居雙峰對峙的 二克山之上。此山是第四世紀晚期形成的熄火山,與五大連池同屬一類火山。此山海拔高427米,松柏繁茂,景色宜人。 宣化上人有云:“楞嚴經—正法的代表。在佛教里所有的經典都很重要,但是楞嚴經更為重要。凡是有楞嚴經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楞嚴經是佛的舍利,楞嚴經是佛的塔廟。所有的佛教徒,必須拿出力量,拿出血汗來擁護這部楞嚴經。使正法久住,放大光明。一切魔,外無處隱形。楞嚴經的內容,說明四種清淨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五十陰魔的境界,如照妖寶鏡,使旁門外道的妖魔鬼怪原形畢露,無處藏身……”楞嚴經乃末世鑒魔寶鏡,貧僧唯願諸佛菩薩,同仁廣運悲心,有願共修共建共住,願將楞嚴寺建成為五宗(禪,教,律,密,淨)共弘,同研,同參的一個道場。五宗同興,佛法久住,眾生之幸甚也。

經當地政府和省宗教局的批准,修建楞嚴寺。本寺建地面積10萬平方米。如俯視,正成一寶葫蘆狀。正如沙盤的照片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最小放是兩幢居士林,正中有一影壁,朝外書有南無觀自在菩薩;朝內放書有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稍上出有一旗台,上立國旗,佛旗,再上處為一牌樓,拾階而上就是山門,進入山門,兩側就是伽藍殿和祖師殿。兩殿後的中軸處是彌勒殿。彌勒殿後的兩側是 五百羅漢堂,在伽藍殿,祖師殿,羅漢堂的後側是客堂,五觀堂, 禪堂,上客寮。

羅漢堂之上的中軸處是大雄寶殿。在該殿的右起為文殊殿,藥師殿,觀音殿,藏經樓,地藏殿,彌陀殿,普賢殿。八殿間相連處是迴廊。出八殿為八座漢白玉的石拱橋。殿,橋,水池工環的就是楞嚴寶塔。該塔高68米,地面上共有七層,下設地宮。塔身置三層須彌座之上,塔身及基礎,通體為鋼精水泥。外貼有棗紅色花崗岩,一部六萬餘字的楞嚴經就鐫刻其上。塔內有二百九十一尊,幅楞嚴會上的佛菩薩塑像。楞嚴塔建築採用顯密綜合風格設計,意為顯密圓融。

自佛法東傳以來,以誠為首舉,有全部楞嚴會上的佛菩薩塑像置於塔內。塔內的第氣層,設有楞嚴壇場,二十四小時頌楞嚴神咒之聲不斷。

在大雄寶殿的兩側山尖處,有鐘鼓二樓,各殿後的山坡處為長住憎寮。

中國四川色達五明佛學院的活佛早已知黑龍江要建楞嚴寶塔,與1997年命人將八顆金剛舍利送至克東,為鎮塔之寶。

楞嚴塔已於1999年3月29日(農曆)奠基,開工(先建塔,後建各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