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紀南城(含八嶺山,熊家冢)考古遺址公園

楚紀南故城遺址是中國東周時期楚國郢都故址。在湖北省江陵縣城北約5公里處。因在紀山之南,漢以後史稱紀南城。

公園介紹

楚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郢都”,因為城在紀山的南邊,也稱“紀郢”。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的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從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遷都郢(紀南城)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後共411年中,楚國共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在此期間,楚國還先後統一了近五十個小國,勢力極大,全盛的時候,楚國的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南部,紀南城也成為楚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是當時南方的第一大都會。

紀南城址規模宏大,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約為16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5.5公里,有的地段現在還存有高達6.7米的城牆遺蹟,都是由夯土築成的,十分堅固。城的四周開闢有七座城門,已發掘的西垣北段城門有三個門道,兩側還有類似門房的建築遺蹟。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處,是兩座水門。

城內夯土建築的台基十分密集,高低不等,有的高達6米。遺址內遍布古井、窯址等遺蹟,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以及東周的文化遺物,俯拾皆是。在城內東南部發掘的東周時期的房屋,牆基長60米,寬14米,規模較大,應為當時宮殿建築的組成部分。城內的鳳凰山,在楚都徙陳(今河南淮陽)以後,成為秦漢的墓地,著名的西漢古屍、大量的漢簡及精美彩繪漆器,均出土於此。

此外,在城址以外還有三個大的墓區,保存了當年王公貴族的大、中型墓冢七百餘座。楚紀南城自被秦將白起攻陷後,就成為了廢墟。

考古發掘

50年代初湖北省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調查。1965年對城址進行勘探和測繪。1973年發掘南城垣水門。1975年開始對城址進行全面鑽探,歷時4年。同時,由於農田水利建設,先後於1975、1976和1988年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配合發掘工作。

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周長15506米。四周有夯土城垣,除東垣北半部被襄(陽)沙(市)公路壓蓋外,大部分高出地面3.9~7.6米,底寬30~40米,頂寬10~14米。經鑽探和發掘,已發現城門7座:東垣1座,其他3垣各2座。西垣北門為3個門道,門內兩側有門房。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處均為水門,南垣水門主體建築系4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10根,形成3道門。水門缺口東側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城垣四周環繞有護城壕遺址,一般寬40~50米,最寬處達100米,最窄處也有10米。城內已探出東周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東南處最為密集,當為宮殿區。其東側和北側還探出牆基遺址。東牆長750米,北牆長690米,寬約10米,相交成曲尺形,東牆外有壕溝。宮城內台基規模較大,分布有序,呈中軸線排列,最長的130米,寬100米,已發掘的宮殿基址有成排的磉墩、柱洞和隔牆,並有散水和下水管道等。城內有古河道3條與現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冶煉作坊區在城西南部。宮城以西的陳家台曾發現2座鑄爐,爐底和附近還發現有錫渣、銅渣、鼓風管和殘陶范等。宮城北面的龍橋河兩側,曾發現窯址、水井以及牆基、散水、下水管道等遺蹟,並有大片瓦礫堆積,應是當時燒制陶瓦陶用品和市民居住生活的地區。全城發現水井500口以上,以宮城以北的龍橋河兩側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多帶井圈,井圈一般只在上半部使用,井壁中部用木架承托。有的井底遺留一大陶瓮,當為冷藏窖。

出土遺物以陶瓦的數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兩類,皆飾繩紋;瓦當有圓瓦當和半瓦當兩種,絕大多數為素麵,偶飾雲紋。陶器多為灰陶,主要有鬲、釜、盆、盂、豆、瓮、汲水罐、長頸罐等。建築材料除陶瓦、瓦當外,還有陶質空心磚、下水管道以及木質圓柱、方柱、板礎和銅質門環等。其他遺物有鐮、凹口鋤、斧、鑿、削、魚鉤和木身鐵口耒耜等銅鐵工具和鐵釜、銅帶鉤、銅兵器等。

城內西北部發現2處墓地,已發掘的均為春秋晚期小型楚墓。城址四周分布著大量楚墓,僅江陵縣境內就發現楚墓群30多處,已發掘楚墓千餘座,經調查勘察登記,地面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冢800餘座,從已發掘的幾座證實,絕大多數為楚墓無疑。城址近郊江陵縣境內已發掘的楚墓,少數為春秋中期或更早,多數為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晚期之交,與遺址的堆積和出土遺物的年代基本一致。這大體表明了古城的繁榮時期。

地理位置

紀南城位於荊州城小北門外五公里處,因在紀山之南,故名,當時稱郢都,因地處楚國南方,又稱南郢;又因在紀山之南,也稱紀郢。

歷史淵源

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現在,紀南城南北土城垣上各立有一塊大石碑,上刻“楚紀南故城”五字,為郭沫若手書。自公元前704年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歷時411年,楚共有二十個帝王在此即位。

歷史沿革

楚國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如我國最早使用的黃金幣“郢爰”,吳起變法,確認新興地主階級土地私有權的“量入修賦”等重要法令,就在這裡頒布和推行。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大多來過楚國。孔子、莊子、墨子曾出入紀南城,愛國詩人屈原曾在此擔任楚國“左徒”(參與議論國事,發布號令,出則接待賓客)。

紀南城遺址

城遺址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約16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5.5公里,現存城垣一般高出平地3.9至8米,底部寬30至40米,上部寬10-20米,都為夯土築成,城垣有內外坡紀南故城,外坡較內坡陡,有利於防禦,在城垣外坡20-40米有護城河,河寬40-80米。通過考古發掘,紀南城有城門10個,南北共有三個水門,水城門有三個並行的門道,均可容3米寬的船行駛通過。七個陸門也有三個門道,中間馳道有8米寬供楚王進出,旁過兩個旁道寬4米供百姓平時進出。紀南城內分區明確,有宮殿區、貴族區,平民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城東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約有160萬平方米左右。宮殿區台基中有一組台基正南北向正對南門和宮城北門形成主軸,宮室特徵明顯:高台層、木立柱,陶筒瓦,夯土築牆,板瓦蓋頂。附近分布著紡織、冶煉等作坊遺址及商業區遺址,有古井256口四類:生活用、作坊用、冷藏用和儲藏用,可見當時曾繁盛一時。秦大將白起“拔郢”後,此城已成廢墟,現在城內為農田園,阡陌交錯。

文化遺產

紀南城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城外分布有古墓200多座,已發掘30多座,幾座中型楚墓就出土了數千計的文物,其中不少為珍品,如彩漆木雕鴛鴦豆、彩漆木雕虎座飛鳥、銅弩機、彩繪石編磬。1975年出土了一具完好的西漢男屍(現陳列於荊州博物館)。紀南城現在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自楚文王元年起(前689)“始都郢”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歷時400多年,是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當年的土築城牆,至今尚存,有的地段高達6一7米,城址近正方形,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達16平方公里。城內有夯土建築台、古井、窖址、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俯拾皆是。

城外尚有三大墓區,保存著當年王公貴族的大、中型墓家700多座。紀南城東南隅的鳳凰山西漢古墓中,曾出土著名的西漢男古屍、大量的漢簡及精美彩繪漆器。現保存在荊州市博物館內。

入選事項

入選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文物局日前下發通知,楚紀南城(含八嶺山、熊家冢)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