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從零開始
楊輝隆出生於大南山下的潮陽兩英鎮下小坑新浮洋村的一個普通家庭。改革開放時期,高中畢業的楊輝隆被選任村辦企業的購銷員,之後他還當過炊事員、打過工,這些經歷讓他有機會走南闖北、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為他後來創業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4年,不甘平庸的楊輝隆在祖籍普寧縣石橋頭村辦起了一個投資3000元的小印刷廠,印刷諸如信封、便箋之類簡易產品,跨出了個人創業的第一步。1986年,楊輝隆毅然把印刷廠遷至到他看好的陳店鎮,從而在陳店紮下了根,印刷廠也迅速發展起來。
1995年,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楊輝隆接手了一家經營不善的麥克風企業,決心在麥克風領域施展身手,大幹一番。這也成了楊輝隆創業路上的一個轉折點。
創立得勝品牌
經過一番籌備和調查,楊輝隆開始策劃設計自己的品牌,主攻民用麥克風,取名“得勝”,並做出了三個革命性的行動:一、材料革命,採用國際更優秀的材料;二、技術革命,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技術;三、市場革命,高質量打造自己的品牌。
從1995年5月開始接手麥克風廠,到九月份就推出品牌產品“得勝”一登台亮相就一炮而紅,第一個月就達到了53萬的營業額,並從1995年到1997年出現了每兩個月銷量翻一番的驚人勢頭,到1997年年產銷量高達300萬支,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企業轉型
得勝的輝煌招來消費群體的蜂擁而至,也招來了同行業的紛紛效仿,霎時間市場上開始廉價傾銷類似的產品,得勝遭到了無序的挑戰。隨著麥克風市場無序發展的加劇和卡拉OK熱的降溫,麥克風市場進入了低潮期,大批麥克風生產企業關停並轉。1998年,短短一年的時間,得勝民用麥克風面臨了市場轉型、同行競爭及投資失誤等多重壓力,產品銷量急劇下降,股東撤資,資金回籠困難,工廠人心浮動等一系列問題紛紛出現,給了楊輝隆重磅一擊。
受到重創的楊輝隆經過深思得勝的現狀和發展局限,以及深入的市場調查和分析後,楊輝隆認為,麥克風市場的飽和只是對民用的普通型產品而言,而檔次、技術含量高的麥克風還大有市場潛力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發掘市場,楊輝隆決定重整旗鼓,砍掉其它行業的投資,穩定得勝市場,穩定人心,重新培養技術力量,作出了麥克風產品從民用型向專業型轉變的創新決策。
一方面大力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從北京、上海及國外等地高薪聘請有關專家作為企業的技術骨幹,創建了一流的聲學研究所和中心實驗室,研究麥克風核心技術。1999年得勝成立了研發部、中心實驗室,同時引進丹麥等世界先進設備儀器數十台,標誌著得勝從生產民用麥克風、耳機向專業麥克風、耳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方面先後投入巨資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流水線,建成無響試音室、無塵工作室,添置數控車床、線材彎折試驗機、跌落試驗機等一批尖端的生產檢測設備和儀器,開始成批生產廣播錄音系統、舞台演出系統、會議系統、無線系統等高檔次的麥克風。
通過企業轉型改革,得勝迎來了發展的另一個高峰期:被評為“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榮獲國家標準委員會審核頒發的《採用國際標準產品標誌證書》;“TAKSTAR”、“得勝”商標被評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產品;“得勝”牌麥克風、耳機產品被《人民日報》市場信息中心調查評比為“中國市場最具競爭力第一品牌”;被評為廣東省“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新研製的麥克風、耳機新產品通過廣東省科技廳專家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成為“中國文藝演出物資協會”會員單位等。
最佳化企業,打造國際品牌
經歷過從高峰跌落的楊輝隆懂得了居安思危,面對得勝的再一次成功,他沒有絲毫的鬆懈,而是冷靜地思考得勝的未來。如何“坐穩”得勝十多年來打拚得的天下,楊輝隆一直在思考著。得勝公司提出的“讓全世界都聽得見中國的聲音”的品牌文化,基於“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發展戰略,為世界頂級品牌生產產品(OEM/ODM),合作品牌覆蓋多達50多個國家,截止2014年,得勝每年的產銷量尤其是錄音棚麥克風已經居於世界電聲音響行業前列,為把“得勝”打造成為一個國際品牌奠定基礎。
2005年,得勝在惠州市博羅縣龍溪投資建設廠房面積達4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新型工廠,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2014年又增加了176042平方米新型產業園,項目將投資高達10億元人民幣,建成集產品研發基地、生產製造車間、大型倉儲設施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型得勝工業園——全球最大的傳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
社會頭銜
博羅縣龍溪太平山風景區普濟寺籌建委員會理事長,第二屆廣東潮汕商會常務理事,汕頭市潮南區第二屆政協常委、惠州市博羅縣第九屆政協委員、博羅縣首屆十大公益人物。
慈善事業
楊輝隆事業成功後,不忘回報社會,積極熱心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用行動來回報社會。連年來,他不僅僅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還捐資為地方和家鄉的建校、修路、水利、景區建設、扶貧救災、文體設施建設、助學獎學等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2008年,為了發展博羅縣旅遊事業,楊輝隆捐巨資牽頭建設博羅縣第一個公益性的文化公園——博羅縣龍溪太平山旅遊風景區,並主導興修博羅普濟寺(原資福寺)。
如今功成身退的楊輝隆,更是把精力和心思都放在風景區的建設,事必躬親。為了公園內普濟寺等主要觀瞻古建築的建設,楊輝隆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文化公園施工工地上,對每種材料、每個細節親自過問,只為更好地完成文化公園的項目,為社會盡一點微薄之力。他希望這個集歷史、宗教文化、森林生態景觀、科普教育、登山運動、文體活動為一體的休閒旅遊風景區能成為博羅縣的一個亮點。用楊輝隆的話來說,“讓這個文化公園改變博羅縣龍溪鎮沒有旅遊勝地的歷史”。
“企業發展了,用企業的愛心去回報社會。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只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對社會的貢獻也正是楊輝隆的人生意義的實現——創造給別人利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