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畫家、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楊耀[畫家、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楊耀 (1938—2017),原名楊耀珍,字子虛,齋號林泉室、尚石草堂,自號林泉室主,陝西延川人。生前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7年6月1日6時51分,楊耀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逝世,享年79歲。

人物生平

楊耀先生自幼酷愛繪畫,1957年考入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1958年秋,該系併入當時新成立的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前三年兼學中西繪畫,後二年轉入國畫專業,1962年畢業。同年在濟南二十五中參加工作,1974年調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1992年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1995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楊耀先生在寫意山水畫、花鳥畫及書法與篆刻領域藝術造詣深厚。他先後受教於關友聲、黑伯龍、於希寧、柳子谷等先生,尤受黑伯龍先生的恩澤,後又得李苦禪、王雪濤、錢松岩等先生親自指教。山水畫最初從學習馬遠、夏圭入手,得夏圭“拖泥帶水皴”之要義,後又研習歷代多家的畫理畫法,尤其會心於石濤、石溪及黃賓虹等諸家理法。花鳥畫參悟徐渭、吳昌碩、齊白石諸家,融會貫通而又自出新意。

出版

出版有:

楊耀作品 楊耀作品

《楊耀畫集》(八開精裝) 《楊耀新疆山水畫》(八開平裝)

專著《松樹畫法》(獲獎,暢銷書)

《楊耀國畫集》

《楊耀名勝寫生》

《楊耀泰山松寫生》

《書法與篆刻》

《中國當代藝術家畫庫·楊耀畫集》

合作出版有《太山松》(本人為主)

《山水寫生畫稿》等。

榮譽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畫》、《中國與世界》、《齊魯畫刊》及香港《明報》等數十家報刊曾做介紹他。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省、市電台及中央電視二台和省、市電視台多次播出關於他的專訪和專題片。

作品曾在國內外大展中獲特等獎一次,一等獎兩次,金獎九次。

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天安門管委會、軍事博物館、山東省圖書館、青島市圖書館、濰坊市圖書館、寧夏博物館、寧夏展覽館、肇慶市博物館、曲阜市文管會、泰山文管會、邢侗紀念館、吳昌碩紀念館、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及西藏、世界教科文衛組織、香港、加拿大、泰國、菲律賓、巴西等中外數十家重要文博單位收藏。

傳統功力與當代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

楊耀原名耀珍,字子虛,先後在山東師範學院、山東藝專學習中西繪畫,尤工山水,他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95年全國優秀教師,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齊魯山水畫家中之佼佼者。

楊耀同志博覽群書,潛心美學與中國古典書畫理論的研究。他數十年如一日,執著地探索傳統繪畫之奧秘,體察華夏河山之魂魄。他遍游名山大川,通南北之風情,狀四時之變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楊耀如是之心源,師華夏之自然,獨創了自己的山水風格。

我所看到的楊耀山水風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厚的繪畫傳統功力與當代審美意識的和諧統一

當代中國畫的審美意識傾向於抽象概括與熱情奔放,但這種傾向在不少人筆下往往由於傳統底子薄、文化素質差而走向了極端,結果失掉了平衡而流於空洞、單薄與輕佻。這樣就不是好畫了。楊耀的山水畫著重表現大自然之美,他筆下的泰山沒有畫上索道,沒有畫上現代的賓館和汽車,而且皴、擦、點、染之間,還隱約看到黃河山樵的影子。那幅《秋書壑萬仞泉》大幅,氣勢博大,筆墨堅真厚重,頗有石濤縱恣率性的靈動和范寬的氣度;設色大氣痛快和諧而色光明朗跳動,及水墨兼色的別趣表現,使觀者聯想到西方的塞尚和莫奈,但是由於畫面、筆觸和色調所表現的激情與奔放,繪畫技法上的突破都大異於前人,使概括力始終與充實、豐滿保持著平衡,有鮮明的個性而不流於偏狹,從而達到了古人繪畫傳統與當代審美意識高度和諧統一的境界。

二、畫面繁密,但繁而不塞,繁密中更見寬綽,更見深遠

楊耀山水突破了中國畫一直習慣採用的鳥瞰式自下而上排列近景、中景、遠景的套路,他善於把視平線放低,從繁密的近景中透出中景和遠景。他所作的那幅秋林,以燦爛奪目的紅葉鋪天蓋地地鋪滿了全幅,沒有山石、土坡,也沒有流泉和雲端,只在紅葉中挑出了枝幹交錯的濃墨線條和一棵濃墨的樹頂墨葉,把全幅的紅葉貫穿起來,組成了通幅紅與黑強烈對比而又十分和諧的基調。近樹頂天立地,從這些枝幹的空隙里,透出乾沙筆和如雲似煙的深遠處的紅徹天地的艷葉丹叢,層次分明而又交錯渾成。在紅葉的處理上,採用了層層積點,遍遍漬染,諸種紅色兼施並加正渲沖反水漬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一組組紅葉如同億萬畝黃櫨,層層密密,展現著醉人秋韻的無窮魅力。紅葉的設色明暗變化合理,林木深處渲染得虛實得宜,顯出了密林深處得透光與透氣。面對此畫,仿佛可以嗅到森林中草木的氣味和陰森的濕氣。這在中國畫中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一個破天荒的創舉了。

三、簡捷、洗鍊,但簡而不空,簡中方見筆墨的精彩,筆簡而意深

去冬,友人攜來楊耀所作松雲小品,草草數筆,寫出孤松一棵,苔石若隱若現,遠山一抹。不著顏色而墨色益鮮,不著人物則意境更幽,景物隱而不顯,則更見筆墨之靈動,更覺意境之無窮,無墨處儘是流動卷舒的白雲,靈氣滿紙。有人攜來此畫說是楊耀同志囑咐,找我作題方妙,我乘興題了李白《白首臥松雲》的詩句。友人說要請楊耀同志補一人物臥於苔石之上。我說:“楊耀同志不可能補的,”我又說:“楊耀同志原作未著人物的用意,就是出於靜的追求。誰看畫,誰就是畫裡的那個惟一的人物。自己豈能看得見自己呢?如果看見松下石上臥著一個人,那就是出現了第二個人,畫面的氣氛就起了變化。”此事我還沒有對楊耀同志談過,想必我們的看法會是一致的。

四、樸實無華的藝術教育家風度

楊耀的山水畫雖以學古、變古見長,但也並非一味追求標新立異。他的山水畫十分忠實于山石、林木以及水和雲的自然規律。我們看他畫中的山泉水口,處處石勢確定著水勢,水勢又影響著石勢,其中的亂石、小石又豐富著水勢,這種對大自然的深刻理解與強有力的駕馭能力,正是最好的美術教學典範。他的專著《松樹畫法》曾獲1987年“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被一些美術院校用作教材。這種善學傳統,善於恰當地從豐富的傳統技法中選用皴、擦、點、染等不同筆墨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大自然的方法,是美術院校最需要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治學態度才是真正的樸實的藝術教育家風度。

逝世

2017年6月1日,楊耀因病醫治無效,於6時51分在濟南逝世,享年7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