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業績:
參加《丁穎稻作論文選集》的選編工作。1984-1995年任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室秘書,並參加或主持廣州市科委、廣東省農業廳和廣東省科委的“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水稻育種攻關項目的科研工作。參加撰編《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北方水(陸)稻地方品種資源研究》水《稻品種間雜種一代優勢及其與親本關係的研究》等多部文集和論著。撰有“化學殺雄雜交稻二代利用探討”,併入選《中國現代農業文集》。簡介入編《中國百科學者傳略》、《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等多部辭書。l980年獲華南農學院技術改進四等獎;“農作物雜種優勢理論研究”1982獲國家科委特等發明獎;“秈型雜交水稻,”1983年獲廣東省左連縣科研成果三等獎;“試驗示範與推廣化殺新組合紅化中六一”1986年獲廣東省連縣科技進步三等獎;“紅化桂朝系列組合1984—1985年大面積示範推廣”,1987年獲廣州市科委“六五”科技攻關項目二等獎;“雜交水稻良種選育及高產栽培研究”1996年獲廣東省農業廳1992年至1995年常規稻優質高產育種攻關三等獎。優質、高產、抗病新品種華秈占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面積已超過100萬畝。199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華秈占系列及優質稻高產高效綜合配套技術”。
人物介紹
楊秀青 男,廣東澄海人,1935年1月出生於泰國曼谷,1947年回國。中國致公黨黨員。高級農藝師。1959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農學專業,留校任教。擔任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實驗課和種子園工作。1961-1963年參加"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的研究"的科研工作。1964-1966年到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參加"北方水(陸)稻地方品種資源研究"的科研工作。1969-1971年參加"廣東省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協作組"的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1972~1973年到廣東農林學院翁城幹校水稻育種班工作。1974-1978年回廣州參加《中國水稻品種對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的研究》的資料整理和《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一書的編著工作,並講授《作物遺傳育種學》課程。1978年晉升講師。1979-1984年任農學系作物試驗站副站長,並參加《丁穎稻作論文選集》的選編工作。1984-1995年任華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室秘書,並參加或主持廣州市科委、廣東省農業廳和廣東省科委的"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水稻育種攻關項目的科研工作。參加撰編《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水稻品種間雜種一代優勢及其與親本關係的研究》、《栽培稻秈粳亞種間雜種一代優勢的研究》、《丁穎稻作論文選集》、《北方水(陸)稻地方品種資源研究》、《水稻雜種一代產量與主要性狀間表現型及基因型關聯性的研究》、《水稻新品系紅源和台糯選對褐稻虱抗性的評價》等。獨撰《化學殺雄雜交稻二代利用探討》,入選《中國現代農業文集》(下,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9)。1980年獲華南農學院技術改進四等獎;"農作物雜種優勢理論研究"(主要參加者),1982年獲國家科委特等發明獎;"秈型雜交水稻"(一般參加),1983年獲廣東省連縣科研成果三等獎;"試驗示範與推廣化殺新組合紅化中六一"(參加主持),1986年獲廣東省連縣科技進步三等獎;"紅化桂朝系列組合1984-1985年大面積示範推廣"(參加主持),1987年獲廣州市科委"六五"科技攻關項目二等獎;"雜交水稻良種選育及高產栽培研究"(主要參加),1996年獲廣東省農業廳1992年至1995年常規稻優質高產育種攻關三等獎(排名第一)。先後與同事選育出化殺雜交稻紅化中六一、紅化桂朝等和常規優質稻新品種雙五占、五七占、桂青占及華秈占等,示範推廣面積較大,取得較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優質、高產、抗病新品種華秈占於1996年3月經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1996年12月獲廣東省農業廳常規稻優質高產育種攻關三等獎,推廣面積已超過100萬畝。1999年獲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華秈戰友系列及優質稻高產高效綜合配套技術(一般參加)。參加過中國農學會、作物學會、遺傳學會及廣東省種子協會,並參加其學術活動。發展方向:向高新農業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