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
楊秀山自幼好武,九歲那年,在地主家做童工時,地主家聘請萊蕪籍拳師羅庚欣教自已兒子和兩個侄子破連拳,他工餘利用休息時間在一邊觀看旁聽,並將招勢套路默記在心裡,回家後,就認真地回憶、揣摩、試練,第二天將自已試練地再與觀看旁聽到的進行對照,糾正其錯誤之處,認為正確了,再逐漸攻破新的內容,如些日復一日,刻苦鑽研,不斷進取,使他初步進入了功夫的門坎。三年後的一天,地主的兒子及其侄子們拉楊秀山做陪練,但是他們所使出的招勢都能被楊秀山巧妙地化解,他們感到自已學了多年的拳,還打不過一個小童工,不禁惱羞成怒,三個人一起把他圍在中間,輪番進攻,不料卻被他運用破連拳的招勢一一擊倒在地,這一幕被羅庚欣老師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倍感驚奇,忙把他拉到身邊問到:“你會破連拳?跟誰學的?”“不瞞師傅其實這些我都是跟您學來的,”他如實地回答老師問話說。老師連說:“孺子可教也”。此後,就把破連拳三趟對打、一趟擒拿對練、一趟陸式架、六趟破連拳等破連拳之秘傾囊傳授給了小秀山。
楊秀山得到羅師傅的破連拳真傳後,如獲至寶,練得更是起勁。他天天起早貪黑,認真鑽研,刻苦鍛鍊。不斷地揣摩拳理之奧,摸索招勢之秘,尋找方法之巧,使他功夫進步更快。練武是很費鞋子的,在那個年月,窮人是買不起鞋的,他只好赤腳練習,漸漸地,十里八鄉的人把這個愛武如命的小伙子稱為“赤腳大仙”。
成名歷程
1887年的秋天,楊秀山與父親一起去集市賣玉米,回家途中見一僧人衣衫襤褸,面帶病容,躺在路邊。常聽師父教導、為人俠義的楊秀山把其用馬車帶到家中,為其洗澡更衣,請大夫治病,僧人一連住了三個多月,他始終沒有厭煩之色。僧人頗為感動,將自己身為少林寺三十七世“體”字輩武僧的身份告訴了楊家父子。大師法號為體峰。他十七歲出家少林寺,拜妙興為師。妙興見體峰武術基礎遠超群僧,驚為奇材,遂將福居祖師研創的十路少林正宗拳法、刀槍劍棍、及其點穴、擒拿、七十二藝全部授給。1886年春,體峰大師下山雲遊,次年秋病倒在路旁,幸遇楊家父子,與楊秀山結下了師徒之緣。體峰大師為報楊家救命之恩,又見秀山人品優秀,武術功底較厚,將楊秀山收為弟子,並將十路少林拳、醉拳、猴拳、十趟彈腿、春秋大刀、五虎槍、月牙鏟、飛叉、大小梢子棍、梅花槍、楊家槍、羅家槍、七十二藝練法等諸多技藝加以全部傳授。楊秀山在大師的嚴厲指導下,如饑似渴地學習苦練,如此三年不僅練成了鐵砂掌、金鋼腿、鐵布衫三大絕技,而且將少林拳械套路練得動側似疾風,靜則若山嶽,拳似流星眼似電,身如楊柳腳似鑽。打起拳來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1890年的一天,練武過後,體峰大師看著濃眉大眼、面目清俊、身高一米七左右的秀山,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告誡:“你已學會我全部本領,為師明日便去雲遊。現在你也長大,功成了!有時間也可到全國各地尋師訪友,以提高視野和武功修為。但萬萬不可恃強凌弱、惹是生非,切記以忠、孝、德、信、義、誠處世待人”。秀山極力挽留,但高僧去意已決,再無更改。此後,秀山大師一生把師父的告誡做為自己的座右銘,多年後授徒均以此為門規。
1920年,八極拳名家韓化臣來棗莊中興公司任護煤礦大隊隊長一職,業餘時間教其隊員及四鄉的青壯年老架八極拳。韓化臣,字惠卿(1886-1937),滄州東南羅疃村人,中央國術館教練,黃浦軍校教官,職業武師。身強體壯有千斤膂力。青年時拜張拱辰(景星)為師,習八極、劈掛。為得真傳隨張師入族,成為入室弟子,同時也得其師伯黃四海、其師兄李書文的褒獎和提拔。在中國武術史上,舊立中央國術館早已聞名海內外,而館內首批武術教官韓化臣和馬英圖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同師學藝,追隨師兄李書文離家授業,是近代傳播、弘揚八極拳的代表人物。
韓化臣在棗莊中興煤炭公司任護礦大隊隊長期間,與少林拳名家楊秀山相見,兩人彼此仰慕對方武功,走到一起,雙方一見如故,在切磋功夫時,英雄惺惺相惜。楊秀山不顧年長韓惠卿十幾歲,相互虛心學習,取長補短,用二趟、三趟少林拳換其八極拳架母一趟,八極拳單拆,八極拳對接,鐵山靠等諸多八極技藝,掌握了八極拳之秘,技擊水平更上一層樓。
1922年,楊秀山在江蘇省東海縣開場授徒。當地一曹姓武師,習梅花拳、猴拳、螳螂拳多年,授徒眾多,認為楊師在此開場爭了他的飯碗,心感不舒。一日,他帶十餘名弟子欲與楊秀山決鬥,欲將楊師趕出東海。楊秀山看其來意不善,急忙上茶好言相勸,但曹姓拳師執意不肯,非要比個高底。無奈之下,楊師立整衣衫,兩人同時抱拳,喊了聲“請”。只見曹姓拳師一記螳螂爪猛奪楊目而來,同時一記撩陰腿,踢其襠部,楊秀山見其出手招招惡毒,直奔要害,輕輕偏頭躲過其獨龍探珠的攻擊,又用左臂巧妙地掛開其攻來的撩陰腿,並用八極拳的“上步使掌奔胸膛”一掌擊其胸上,令其當場身形不穩,口吐鮮血,栽倒在地。圍觀人群當時大嘩,嘆服其掌力驚人,連稱鐵掌。楊因此名聲大噪,武林中便有了楊山秀“雙掌鎮東海”歷史掌故。
1933年,楊秀山在國民政府軍李占標部任武術教官,隨軍來臨沂駐防,三個月後去外地換防。當時國民政府縣長、民族抗日英雄范築先先生(人稱“范大牙”)執意聘請楊秀山留下傳藝,盛情難卻,便留在沂州。楊秀山在沂州府授徒期間,傳授十路少林拳、八極拳、六趟破連拳、靠臂捶、擒拿對練、三趟破連拳對打、六趟少林拳對打,器械有春秋大刀、三節棍、兩節棍、月牙鏟、十趟少林單刀、大小梢子棍、楊門槍、羅門槍、飛叉、雙鉤、方錘、瓦面鐧等,硬功有鐵砂掌、金剛腿、鐵布衫等,從學者眾多。
楊秀山一生以授拳為業,教拳於魯南、蘇北一帶,正如其主碑碑文所載:他“……武功深厚,藝業超群,弟子遍天下,……”。使十路少林拳等得以廣泛傳播,為武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十路少林拳人口頗眾,遍及全國各地,尤其是山東的棗莊、台兒莊、臨沂、蒼山、郯城、羅莊,江蘇的贛榆、邳州、新沂、銅山、豐縣練習十路少林拳的人數更多,據不完全統計,練習十路少林拳的人數達數以萬計。其較有名氣、影響較大的十路少林拳名師不乏其人。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楊沛武(楊秀山之子)、宋德聚(臨沂)、張如松(臨沂)、何秀魁(臨沂)、沙運金(臨沂)、孟昭明(臨沂)、郭慶方(郯城)、吳樹美(臨沂)、李邪子(臨沂)、馮士道(江蘇)、曹繼治(臨沂)、李春庭(郯城)、宋同謙(重坊)、呂向頂(臨沂),趙寶璧(蒼山)、徐袛法(郯城),楊廷彥(台兒莊)、德虔(河南)、趙連訓(蒼山)、張興民(蒼山)、安在峰(豐縣)、吳景川(臨沂)孔軍(臨沂)、張毅(臨沂)等等,都為宣傳、推廣、普及、發展、提高十路少林拳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為提高民眾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具體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