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楊瓚傳
膝穆王瓚,字恒生,一名慧,高祖母弟也。周世以太祖軍功封竟陵郡公,尚武帝妹順陽公主,自右中侍上士遷御伯中大夫。保定四年,改為納言,授儀同。瓚貴公子,又尚公主,美姿儀,好書愛士,甚有令名於當世,時人號曰楊三郎。武帝甚親愛之。平齊之役,諸王鹹從,留瓚居守,帝謂之曰:“六府事殷,一以相付。朕將遂事東方,無西顧之憂矣。”其見親信如此。宣帝即位,遷吏部中大夫,加上儀同。未幾,帝崩,高祖入禁中,將總朝政,令廢太子勇召之,欲有計議。瓚素與高祖不協,聞召不從,曰:“作隋國公恐不能保,何乃更為族滅事邪?”高祖作相,遷大將軍。尋拜大宗伯,典修禮律。進位上柱國、邵國公。瓚見高祖執政,群情未一,恐為家禍,陰有圖高祖之計,高祖每優容之。及受禪,立為滕王。後拜雍州牧。上數與同坐,呼為阿三。後坐事去牧,以王就第。
瓚妃宇文氏,先時與獨孤皇后不平,及此鬱郁不得志,陰有咒詛。上命瓚出之,瓚不忍離絕,固請。上不得已,從之,宇文氏竟除屬籍。瓚由是忤旨,恩禮更薄。開皇十一年,從幸栗園,暴薨,時年四十二。人皆言其遇鴆以斃。子綸嗣。
編者簡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唐代政治家。武德時為太子洗馬。貞觀時歷官諫議大夫、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參預朝政。貞觀初朝臣論政,他主張“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李世民接受他的主張,終至天下安定。後數被召見,訪問得失,征盡誠獻智,知無不言,其言論多載於《貞觀政要》。詔修周、隋、齊、梁、陳五代史事,各史有專人負責,令魏徵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時稱良史。以喪亂後,典籍紛雜,建議集學者校訂四部書,數年之間,秘府圖籍漸備;以《禮記》龐雜無序,建議重加改編,數年成《類禮》二十篇,錄置內府。又主編《群書治要》。所著今存有《魏鄭公諫錄》五卷、《魏鄭公文集》三卷、《魏鄭公詩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