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楊瀟,1988年,山東禹城人,現為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全日制碩士
2012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主要師從張志民,王興堂,黨震等先生
2016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文學碩士學位,師從許俊,何加林,林容生等先生
藝評網簽約藝術家
獲獎:
2009年作品《石樑翠微》獲山東省第二屆齊魯風韻作品展一等獎,作品《且聽寒聲》獲優秀獎
2010年作品《山水》入選山東省第十五屆新人新作展
2011年參加山東省大學專業技術基本功大賽,榮獲一等獎
展覽:
2
012年
畢業創作《庭院深深》被山東藝術學院美術館留校收藏
2013年
參加“為中國畫——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山水畫教學研討會暨師生展”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4年
3月“抱文懷志”中國當代青年展(濟南東方既白美術館)
4月“向左向右”當代新水墨藝術家邀請展北京
6月“造夢山水”當代水墨新勢力聯展(北京798零空間畫廊)
8月“大藝之境”中國青年新水墨邀請展(北京正觀美術館)
8月“新水墨,新視覺”當代藝術家聯展(青州藝術城)
9月“色本逐墨”藝術陸家嘴當代水墨邀請展上海
10月《黃河》三角洲首屆藝術博覽會東營
11月“紙墨味道”學院派青年畫家六人展(北京丹鳳朝陽美術館)
2015年
2月墨韻三周年青年藝術家聯展(北京藝術市場美術館)
1月榮獲首屆保利杯新銳水墨藝術家獎
4月水墨記——自然的雙重性山水畫邀請展(杭州美和院)
4月“筆墨丹青”青年藝術家聯展(北京藝術市場美術館
5月紀念“五.四”運動96周年暨中國.宋莊全國青年藝術家水墨作品邀請展(北京上上美術館)
5月山東省青年畫院威海巡展(威海美術館)
6月首屆江蘇省國際藝術博覽會(南京會展中心)
6月學院派青年水墨藝術家聯展(北京李可染畫院)
7月第二屆東營藝術博覽會(東營會展中心)
7月十竹齋“山外有山”山水畫作品展(南京江寧博物館)
12月李可染畫院“畫語境”當代青年藝術家水墨作品展(北京_李可染畫院美術館)
2016年
1月全國政協禮堂“8080”當代中國畫八零後藝術家提名展(北京全國政協禮堂美術館)
5月“藝術南京”藝術品博覽會南京
5月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畢業作品展北京(炎黃藝術館)
藝術評論:
寂寞之道,思與行並進
認識楊瀟是從他赴京求學開始。楊瀟是山東人,大學本科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受到過良好的專業教育,並得到了該校名師細心指點,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和學習中國畫應具備的諸多基本功。楊瀟有自己的志向,經過他執著的不懈努力,於2013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最高的藝術研究機構攻讀碩士研究生。我以為,以他自身旺盛的求知慾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加上中國藝術研究院濃郁的藝術氛圍和諸多的良師益友指點與幫助,一定能使其儲備更多的向前發展的動力和潛能。他入學一年後給我的總體印象已證明了這一點,並讓我看到了他在不斷地進步。
楊瀟很勤奮,屬於寡言苦幹的類型,無論是臨摹課還是寫生課,他都能超數量地認真完成作業,除此之外還畫了許多創作練習。研一的課程里,基礎理論課已安排的很滿,但他還是抓緊一切可用的時間畫了大量的作品,他每次拿作品來向我請教,都能給我帶來驚喜。就繪畫本身而言,它屬於造型藝術的範疇,強調的是視覺形象的表達性。對一件山水畫作品來說,創作者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意,完全溶化在自己的作品裡。醫學研究證實,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個部分,一部分偏重理性的邏輯思維,另一部分偏重感性的形象思維。生活中有句警言:衝動是魔鬼。然而在藝術創作中,衝動是可以激活畫家感性的形象思維,創作出神奇的作品。楊瀟的山水畫裡有他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意,在他靜謐、清秀的畫面中,我體察到了他心中的“魔鬼”。
自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我便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今年整整三十年了,作為教師我從不忌言自己喜歡刻苦好學的學生,但我更看重那些還敏於思考的學子,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做出更大的成績。我們大家都知道,由量變到質變,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值累積的過程。對藝術學習和藝術創作來說,缺少了思維和靈感,這個“量”的積累無論如何不會達到“質”的飛躍,在這裡勤于思、善於思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我不但看到了楊瀟繪畫作品的量,在他的作品中呈現給觀者的更多的是他的思考。我始終認為,對於一個畫家來說,是你不能代替我,我無法代替你,哪怕他是最偉大的畫家,這裡不只是“技”的高下區別,因為我們無法用一種思維或一個人的經歷解讀和替換另一種思維或另一個人的經歷,不同的思維、不同的經歷對畫家來說肯定會產生不同的作品。面對同一件山水畫作品,觀者又可以說出不同的感受,藝術表現的特殊方式和非限定性可以給觀者製造出許多想像的空間。楊瀟的山水畫創作常常會給我帶來許多想像空間,他的作品既有傳統又有出新,展現了他自己的創作理念和他的思考,對於青年學子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他正在“量”的積累上求得“質”的提高和飛躍。
我在楊瀟的山水畫上看到了一方閒章,是他自己刻的,印文曰“寂寞之道”。是的,在寂寞的藝術之路上艱難跋涉,誰也無法讓別人替代,而且在這“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得到自己獨有的感知和收益。在我看來,楊瀟的“寂寞之道”正是在思與行並進中。南懷瑾先生在講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時有一句話說得簡約明確:“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願楊瀟在他行走的“寂寞之道”上從容愉快地學習和生活,並在創作上不斷地取得新的成果。
---------許俊2014年夏夜寫於京西樂山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