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進行土地改革複查運動。
1954年建起用於辦公、副業的綜合大院。 1958年參加大煉鋼鐵運動。
1976年建起大型地瓜儲藏窖。
1980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6年全村吃上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糧食常年畝產150公斤左右,花生100公斤以下。
1968年,村黨支部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發動民眾栽植蘋果1.3公頃,並派專人培訓,學習管理技術。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村黨支部再次發動民眾栽植蘋果。
2000年,果園面積達到13.3公頃,收入100多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451萬元,其中農業276萬元,林業4萬元,畜牧養殖業126萬元,其它收入45萬元。
第二、三產業1954年後,相繼辦起了紅爐、粉坊、油坊、磨坊及編織等項目,從業人員30多人,經濟收入逐步提高。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逐漸發展起來,有電氣焊鋪2處,紅爐2處,油坊1處,粉坊1處,商店3處,手工編織5家。
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55人,總收入312萬元。其中,工業30萬元,建築業138萬元,運輸業13萬元,商飲業48萬元,服務業8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8年,成立楊格莊國小。由於經濟落後,沒有固定校園,村內多處設有班級。1968年建起新學校,設6個班級。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4名。 為推廣農業科技,村委多次聘請專家來村講授農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有3名村民獲助理農藝師職稱,12人獲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建國初期,農民生活很艱苦,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靠挖野菜、采樹葉來維持生計。20世紀70年代,農民生活有了根本轉變,常年人均糧食達200多公斤,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650公斤,人均純收入3095元,全村有各種機動運輸車160多輛,機車40多輛,電話100餘部,手機20多部,彩電200多台,電冰櫃60多台,洗衣機12台,錄音機200多台,VCD機100多套。
集體福利1980年,集體投資用上了電網供電,結束了點煤油燈的歷史。1984年,村購買1套16mm電影放映機。1986年,村投資安裝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春,孫守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組織支前隊40多人,隨軍參加了榆山大會戰和萬第討伐趙保原的戰鬥。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孫守花、孫緒本、孫良花、張守峰、張仁合、張仁寶、孫吉武、孫吉福、孫永旭、孫文波、孫常龍、孫永旭。
2002年,全村有黨員4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
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忠壽、孫良貴、孫京秋、孫緒山、孫緒勤、孫緒清、孫良炳、孫華亭、孫吉茂、孫緒海、張仁寶、孫吉武、孫吉福、孫京學、張仕學、孫緒相、張瑞亭、孫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