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日平,男,漢族,湖南新化縣人,1964年10月出生,1987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同年分配到長沙礦山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1999年4月,楊日平同志辭職離開長沙礦山研究院,從風景秀麗的嶽麓山下來到偏僻的望城縣新康鄉,創辦了長沙黑金剛實業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是租用一個破舊的小修理車間,全公司加上老闆也就5個員工。從產品開發到原材料的進貨及銷售,每一個環節自己動手去做。為了節約時間和經費,在最初的3--4年裡,他一直和工人一起吃住在車間。8年多來,公司由創業初的5名員工發展到現在的 580多人,年產值由每年5萬元上升到4000多萬元,楊日平同志創辦的長沙黑金剛實業有限公司已成為我國鑽具行業著名的科研和生產基地。綜合起來,楊日平同志主要有以下優秀事跡:
一、自主創新
楊日平同志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始終牢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密切關注已開發國家本行業的發展趨勢,經常性地對世界最新產品進行解剖和深入分析,找出它們的優點和缺點,然後揚長避短,開發出自己的新的系列產品,或者對原有的產品進行改進。積極與中南大學、長沙礦山研究院和長沙礦冶研究院緊密合作,集中大家經驗與智慧,共同開發出世界一流的產品。並與科研技術人員一道,深入生產第一線,關注每一個細節,將生產工藝最最佳化。認真進行新產品現場試驗,仔細聽取用戶的意見,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楊日平同志是國內高風壓潛孔衝擊器方面的著名專家,由他設計的HD系列高風壓衝擊器,結構獨特,簡單可靠,操作方便,使用壽命長。這些產品暢銷國內外,生產供不應求。到2007年10月止已出口到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西班牙、韓國、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創匯1500多萬元,特別是在澳大利亞MT Gibson鐵礦以最好的性價比打敗了全世界所有的競爭對手。
二、關愛員工
楊日平同志深知:如今的中國社會既不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更不是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封建社會,企業主與生產者的關係也不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而是利用同一載體共同致富的合作關係。所以,只有關愛員工,員工才會愛企業,付出與給予從來就是辯證統一的。在長沙黑金剛實業有限公司里,老闆與員工是平等的,老闆與員工齊心協力忙生產,忙銷售,忙科研,忙發展,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為免員工舟車勞頓,春節免費接送員工及其家屬是公司每年鐵定的任務。為緩解員工的壓力,“五一”和“十一”前後,公司總會組織旅遊活動,張家界的奇峰、三亞的銀沙和北京的名勝古蹟等已成大家美好的記憶。免費為員工提供的一日三餐,絕不只是填飽肚子,營養和滋味更加重要。員工生日不僅有同伴們的祝賀,老闆200元紅包一分也不會少。每個季度按時發放的衣物等勞保用品無需員工操心,暑時的西瓜也會送到員工眼前。每人一間帶衛生間和陽台的公寓可解員工的後顧之憂,如遇意外,借支較大數目的款項也未嘗不可,而收取押金和拖欠工資則聞所未聞。桌球、桌球、排球和籃球場地樣樣齊全,卡拉OK廳 設施專業水準。
公司不僅生產高品質的產品,更造就卓越的人才。即便在鄉村作坊時,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便是講台,一條板凳,一片草地,便是教室,老闆是老師,員工就是學員。如今鳥槍換炮,寬敞明亮冬暖夏涼的閱覽室里圖書不少,進口投影機里更是精彩無限。公司既定期對員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也定期對職工進行技能培訓,邀請大學教授前來講學,聘請專家進行專業指導。這些雖然成本消耗不少,卻有力地推動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
如今,在當地,能進入長沙黑金剛實業有限公司工作,已成為許多人的理想,因為在這裡,有家庭的溫暖、和諧的氛圍、優美的環境和美好的前程。
三、勤儉敬業
作為一個企業老總,沒有一個不辛苦的,楊日平尤其如此。八年來,已經養成午睡習慣的他從沒有睡過一次中午覺,更談不上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在創業之初,更是早晨6點起床,晚上十二點才能睡覺。現在,雖然有錢了,但出差連臥鋪也捨不得買,能坐公車的,一般不打的士。8年來,很少添置新衣服,更不要說名牌。楊日平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當天的事當天一定做完。
四、珍惜家庭
人們常說什麼男人有錢就變壞,但是已經有了一定資產的楊日平同志卻更加珍惜夫妻感情。創業從2000年到2006年共六年多,由於工作的需要,妻子一直在深圳從事行銷工作,一年回不了幾次家,但他們夫妻倆一直心心相印。現在不要兩地分居了,他們夫妻更是夫唱婦隨,共創輝煌。兒子的學習,雖然由於創業受到了一些影響,但言傳身教使兒子懂事早,如今也是學業有成。
五、回報社會
有句名言:“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楊日平認為自己困難的時候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幫助別人,發達的時候,更要心懷天下,放眼世界。當地村民誰家有困難,楊日平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對學校建設資助更是不遺餘力,先後對望城縣星城鎮回龍學校、望城縣茶亭鎮燦英國小、新化縣洋溪鎮建華學校等學校的建設以及貧困學生進行捐款。2007年免費為公司附近的居民修一條寬8米長400米的水泥馬路。8年來為當地村民和家鄉修建公路和學校、救助失學兒童及其他公益事業等共捐贈數拾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