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他是一個靠勞力背“背篼”賺錢餬口的農民工,卻用背了8年“背篼”掙來的13萬元血汗錢為家鄉修路。在他帶動下,一個傳承幾代人的山區公路夢想即將變為現實。
楊文學的家在織金縣雞場鄉雞坡村核桃寨,距外面的公路雖然僅4公里,但村民出行卻始終是一大難題。冬天,這裡溫度降至零下,村民買一車煤過冬,全寨的勞力都得去幫忙,每人背七八個來回,才能將一車煤運完。山里每戶每年近萬斤的苞谷和土豆,運到外面雖然能賣個好價錢,可就是運不出去,不少都爛在地里。修通公路成為村民多年的夢想。
1998年,楊文學離開家鄉去昆明當建築工人。一年之後,他到六盤水的小煤窯背煤。在煤窯里,工人們只能弓著身子爬行。但面對背一噸煤15塊錢的高價,楊文學一天能從洞裡背出來6噸,並且一乾就是六年。2000年,楊文學走出大山,來到省城貴陽當起了“背篼”,替人背東西謀生。幾年後,他從積蓄中拿出3萬元買來水泥攪拌機租給工地使用,成為工地上的“小老闆”。到2010年底,楊文學辛辛苦苦攢了13萬元,本想裝修房子,但一看到家鄉出行困難依舊,便說服妻子,用攢下的血汗錢為家鄉修路。
修路的工程2011年3月25日正式開工。楊文學首次取出了兩萬元交給寨上,自己又繼續回貴陽打工。寨里的楊文書記著楊文學拿出修路的現金賬:2011年3月25日,2萬元;4月9日,6萬元;4月17日,3萬元;5月3日,2萬元,總計13萬元。想儘快修通路的楊文學,並不知道修路的艱辛,難題很快就來了。路從山谷過來,先要經過熊家寨兩戶人家的山地,才能進入核桃寨。鄉政府協調好了第一戶,可第二戶人家卻怎么也不答應。最後,楊文學只好承諾自己再出21000元“買路錢”。
為了修路,楊文學幾乎花掉了所有積蓄,自己的孩子上了半年英語補習班後卻再也交不起補課費。他直到現在還記得,有一次孩子生病了,醫院須交1000元押金,可他只有500元,說了很多好話才讓孩子住進醫院,幾天后孩子病稍好,他就帶著孩子出院了。他家房子是2008年砌起來的,每年春節,他都要看著這棟一直沒有竣工的新房發愣。
路在慢慢延伸,楊文學能拿出的錢越來越少。為了籌集資金,他帶著20多個鄉親到貴陽背“背篼”掙錢。楊文學的事跡被媒體報導後,團省委春暉行動發展基金會撥款10萬元,貴州省公路局撥出專款15萬元,在貴州一家基金會的支持下,各界為之捐款,共籌集194.7萬元,終於修通了這條通往寨子的公路。
人物榮譽
2015年9月,楊文學被選為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和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共同發起的,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