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愈將(1792年-?),原名楊汝就,廣東連山福堂人,武舉出身。道光三年(1823年)上京會試,經兵部考核合格,以營把總錄用。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楊愈將被任命為虎門要塞沙角炮台營把總。在率兵抵禦英國軍艦進犯的激戰中,楊愈將身負重傷,後獲兩廣總督獎賞,官至儋州游府(廣西遊府)。
相關事件
抗英將領
在鴉片戰爭中,有一位抗英將領,叫楊愈將,系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福堂鎮肖溪村人。
楊愈將自幼崇武,練得一身好功夫。道光三年(1823年)楊愈將上省城會試,經兵部考核合格,以營把總錄用。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楊愈將因“年力正強,勇於任事”,由南韶連鎮中營游擊提升為永安“都司”(清代正四品武官)。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楊被任命為虎門要塞沙角炮台營把總,帶兵防守沙角炮台。據楊愈將第五代庶孫楊統周口述,鴉片戰爭時,面對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楊愈將在沙角率兵奮勇抗擊毫無退縮,後來由於鑄造的生鐵炮質量低劣,在戰鬥中炮膛爆炸,致使楊愈將身受重傷,炮台失守。
當時英軍揚言要活捉楊愈將,楊愈將臨危不懼,脫下軍裝,換上便衣。被英軍捉獲時,楊愈將謊稱自己是賣鴉片的商人,英軍信以為真,還給這個“偷賣鴉片的人”敷藥治傷,楊愈將於是脫離虎口。事後,兩廣總督賞銀二十兩讓楊愈將回營養傷,傷愈後繼續升遷。
舊《連山縣誌》在“武職官錄”中對楊愈將有簡單記載:“楊愈將,連山廳武舉,道光二十二年至三江口協中軍右營守備。”於道光二十八年成書刊刻的《楊氏宗譜》中對楊愈將的生平有更詳盡的記載,卷首還有他寫的《修明族譜序》,全書從21頁至36頁,用了15頁的篇幅記述了楊愈將從16歲(嘉慶十三年,即1808年)歲試取入武生,到55歲(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升補為廣東儋州游擊(清代從三品武官)的全過程———
楊愈將從30歲鄉試中舉,歷任營把總、三江口協右營投標、左營右哨千總、二司把總,南雄協頭司把總,始興江口汛千總(清正六品武官),南韶連鎮標右營哨千總(駐防乳源縣城汛)、右營守備,廣東陸路提標左營守備,南韶連鎮中營游擊,永安都司,黃岡協左營都司,永安營都司,惠州協左營都司,黃岡協中軍都司,黃岡協副將,廣州協左營都司,儋州游擊。
三代榮豐
《楊氏宗譜》還記載了楊愈將家人因他的升遷而受到的封贈:祖父楊文憲、父親楊曰中、叔父楊曰尊分別被封贈為武略騎尉、昭武都尉、武德騎尉;祖母、母親、叔母及本身妻室分別封贈為宜人、安人、恭人,可謂“三代榮豐”。
但為什麼楊愈將的叔父也得到封蔭呢?原來楊愈將父親養有四子,分別取名為“將、軍、卿、相”,原指望長子愈將(原名汝就)能成為文仕,但楊愈將卻偏偏愛舞拳弄棍,武藝超群,在鄉試中一下子中了個武舉人。楊曰中大為不悅,要鞭打楊愈將。楊愈將為了躲避父親的追打,竟敏捷地爬到屋前的旗桿(古代族中有功名的人所立)上,令父親奈何不得。
他叔父楊曰尊勸解兄長息怒後,暗中給侄兒白銀三百兩打發其從軍。此後楊愈將青雲直上,逐年升遷,幾乎每年官加一級,因而不忘叔父的資助,奏請朝廷在封蔭時讓叔父“象服分光”。
編修《楊氏宗譜》時,楊愈將還在世,所以沒有他卒年的記載,他的子孫也不知他死於何年。但他起碼活到60歲,這可從他編修族譜後官至廣西遊府時所立的牌匾得到佐證。他所立的牌匾現懸掛於其故鄉廳堂門口上,上書《游擊第》三字,立匾時間為大清鹹豐二年(1852年),此時楊愈將剛好60歲,被“欽賜藍翎廣西提標後營游府,軍功加一級記錄二次。”
據楊愈將的子孫介紹,楊愈將死於廣西遊府任上,死後運柩回鄉。據說廣西賀縣賀街鎮浮橋頭有一條系鐵鏈的石柱,上面刻有文字為楊愈將所立,今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尚見過。
楊愈將生前曾畫有肖像,由其子孫保存著,後被人竊走,縣博物館有複製件。楊愈將墓初葬於雞洞沖,後因被人盜墓,其子孫於光緒七年(1881年)移葬於鴉托山;今墓地坐南向北,灰沙夯築、設有石祭台,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墓前方豎有連山縣人民政府頒發的保護碑記。
肖溪村楊姓系從梅州遷抵
肖溪村距離縣城約一個小時車程。臨近,卻見村後大樹成林青翠一片,前有小溪淌過,是個住居的好地方。村中楊姓乃從客家梅州遷抵,建村約在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歷史了。
客家圍樓
楊年經的家仍是200多年前建造的青磚房,前有小天井,石塊鋪地,內屋懸高寬闊,兩室一廳———時值初夏,天氣頗熱,進入屋內頓覺清爽。“你看這房子———牆路結實,冬暖夏涼,我自是捨不得。”60歲的楊年經操起國語來,有點文縐縐。
他曾是村裡的老書記,輩份高,有知識。“建村始祖系楊景興,明末清初從客家梅州遷抵此處,楊愈將是其第六代孫。”楊年經說,楊愈將當官後回鄉建起了客家圍樓,至今仍是不少人的住處。
楊愈將當年所建的客家圍樓占地頗大,以故居“游擊第”廳堂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共有16座古屋,居住百人不在話下。先前為防匪亂,圍樓四周尚建有圍牆,兩邊築有炮樓,至今炮樓仍保存完好,圍牆則已拆除。
肖溪村大都姓楊,以客家方言為主,在楊愈將當官後,楊氏更是繁榮起來,其後裔在當地有5000多人,遷往廣西、湖南的也有幾千人。如此當地望族,所建的宗祠也相當氣派。“聽祖輩講,宗祠是在楊愈將資助下建立的,當年建造時一天只能磨7塊磚,以保證質量。”楊年經說,因此宗祠如今保存得非常好。
宗祠由青磚築成,牆面十分整潔平滑;分為兩進結構,占地1000平方米。門前兩條5米多高的大理石柱,乃整石磨成,可見當年建造花費不菲。
武館石墩
說起楊愈將的故事,楊氏後裔談興甚高。55歲的楊文離悄悄跟記者說:“我還保存著他的一把佩刀哩。”話語一出,令族中年輕者驚詫,均言從未見過。
楊文離當即帶記者至家中,搬樓梯上閣樓,取出一把彎刀來。“這是我10年前在修葺磚瓦時發現的。”彎刀約1米長,木質刀柄,抽出來已是銹跡斑斑,有年少者執刀砍木,遇刃即斷,可見仍然鋒利無比。
隨後楊年經帶記者去村中的“武館”。“武館”是一所舊屋,其實是村里數百年來村民練武健身的一個所在,有十數個大小不一的石墩,兩邊鑿有凹處,供人把持揮舞。當年楊愈將就常常在這裡操拳練腿,其父原希望其從文為官,誰知他上省城赴考時,先考武試竟一舉而中,最後成就也不小。
“祖上講楊愈將力大無比,揮舞這幾百斤的石墩輕而易舉,他所用的大關刀重達120斤,可惜在‘大煉鋼’時被毀。”楊年經告訴記者。
雖然先輩有尚武之風,但如今村民都以文為重了,如今村中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