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楹聯及注釋

雪深三尺,編修三史,政革三月,百世淵源千古在;
展猷從四襲諸侯。金畏四知,臣清四世,詩稱四傑,量恕四鄰,
閣著四鄉,堂高四老,聲傳四相,數朝德業萬年流。
此楹聯極為重要,乃概括了我楊氏家族三千餘年輝煌業績。為使後世子孫能了解其內容,根據史書和本宗族譜資料以及部分宗親見解,綜合注釋如下:
“八個三”:
一、三封楊國:周康王六年戊辰(公元前一零七三年)始封杼公楊國:周宣王十九年壬辰 (公元前八零九年)再封杼公第八代孫澗公為楊侯;周安王五年甲申(公元前三九七年)仍封杼公第二十三代孫伯僑公(字文實)為楊國侯爵。
二、兆應三鱧:關西夫子楊震講學,一日有鸛雀含三鱈魚飛到講壇前,生徒見以為吉兆,賀日:“鱧者,卿大夫之徵象也,其數三者,位三公也,先生自此升矣”。後果驗。
三、位擢三公:楊震及其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四世官居司徒、太尉、司空之高位,東漢以大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是最高軍政長官。
四、名齊三喜:唐朝楊凌之子楊敬之,元和進土,累官國子監祭酒,兼太常少卿,是日,其二個兒子楊戌、楊戴同時登科,時人謂之楊家三喜。
五、身去三惑:楊秉字叔節,為豫、荊、徐、兗四州刺史,居官清廉。公配早喪不復娶,嘗日:“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六、雪深三尺:宋楊時(字龜山),師事程伊川(程頤)於洛。一日,伊川瞑目坐,二子侍側不敢離,既覺,謂二子日: “賢輩猶在此乎?”命之去,及出門外雪深已三尺。而楊時“立雪程門,敬師至誠”傳為佳話。
七、編修三史:元末明初楊維禎,字廉夫,號鐵崖,元朝泰定進士,父宏,築樓鐵崖山,植梅百株,聚書數萬卷。去梯,俾讀書五年。泰定在位,署天台尹,狷直捍物,十年不調,會修宋、遼、金三史。
八、政革三月:楊震官至太尉,改革政治三月,忠直,不為權貴所容,策免歸還本郡。楊震為官一身清廉,不幸被奸臣樊豐、劉安等譖害,罷官歸故里,至城西夕陽亭憤而自盡。時為漢順帝延光三年甲子(公元一二四年)三月初。
“八個四”:
一、四襲諸侯:第一代杼公大始祖寵錫楊侯,第二代伯沃公襲爵楊侯,第三代庚公襲祖爵楊侯,第四代文公襲祖爵楊侯。
二、金畏四知:楊震為官荊州刺史時,昌邑令王密謁見,密夜懷黃金十斤以贈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無知者。”震疾然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密慚愧而退。楊震為官清正廉明,拒禮拒賄,風範眾仰,成為我國古代“君子不欺暗室”的典型。
三、臣清四世:楊震官至太尉,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令辟產業,震不肯,日: “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以“四知”拒賄賂,清白聞天下。其子楊秉身去酒、色、財三惑,廚無宿肉,器不雕鏤,吏送錢百萬遺之,閉門不受。孫楊賜操清白行朗,處豐益約。曾孫楊彪為官清廉。故謂臣清四世。
四、詩稱四傑:唐代高宗時,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詩著名,稱初唐四傑。
五、量恕四鄰:四鄰,四輔臣也。前疑、後丞、左輔、右弼。
六、閣著四鄉:楊震開閣講學很著名。四面八方頗受歡迎,人稱“關西孔子”。楊秉以歐陽尚書《京氏易》誨授四方,學子自遠而至,蓋逾三千。
七、堂高四老:“老”指朝中閣老。明朝時,三楊人閣,楊士奇、楊榮、楊溥輔佐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半個世紀,天下昇平,國泰民安,朝無失政,可稱四朝元老。
八、聲傳四相:三十一世楊敞,漢宣帝官拜丞相;三十六世楊秉,後漢恆帝拜宰相;五十九世楊岩,吳越左丞相;六十世楊郁,吳越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