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峪村[山東萊蕪高莊鎮轄村]

楊家峪村[山東萊蕪高莊鎮轄村]

楊家峪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南9公里,距高莊街道辦事處駐地5公里。村東南是朝陽村,正東是南王莊,東北是北王莊,向西是後王家峪、上下亓家峪,西北是徐家峪。楊家峪村山地面積480畝,水澆地240畝,現有206戶,670口人。 明朝初年,先由陳姓遷入,繼而尚姓、狄姓前來安居。那時,樹茂草盛,一條小泥溝穿過荒野,故稱王莊西溝。至於姓陳已無法考究,現已變成了傳說。姓尚者,因有墓地尚存,據印證,尚姓者西關人氏,三代後全部遷出。與此同時,楊姓由河北棗強人住,因家族大,人口多,將王莊西溝改名為楊家峪,沿用至今。後來,張姓遷入,張氏家譜記載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如今張、楊、狄三大家庭居住在這方熱土上。

建制沿革

1949年,楊家峪隸屬汶南區;1958年併入顏莊人民公社;1965年屬高莊人民公社管理,後又屬於南冶鎮:2002又併到高莊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楊家峪村隸屬於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

地理位置

位於萊城南9公里,距高莊街道辦事處駐地5公里。

人口民族

楊家峪村山地面積480畝,水澆地240畝,

綜述

楊家峪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南9公里,距高莊街道辦事處駐地5公里。村東南是朝陽村,正東是南王莊,東北是北王莊,向西是後王家峪、上下亓家峪,西北是徐家峪。楊家峪村山地面積480畝,水澆地240畝,現有206戶,670口人。

楊家峪,三面環山,東臨新甫河,環境優美。英雄人物輩出,三年解放戰爭時期,本村青年積極回響黨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軍9人,楊洪正和楊洪祥在戰場上犧牲,為楊家峪人樹立了光輝榜樣,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基礎設施

楊家峪位於萊蕪南部山區,群山縱橫,有民謠為證:“楊家峪山高崖陡石頭多,溝溝坎坎高沒水喝,出村不用小推車,肩擔人抬把路過。”解放前交通閉塞,通往外村的路是一條青石板砌成的。水源奇缺,只有夏季雨量充沛時,山民們才有泉水吃。乾旱年份,人畜用水都要到朝陽村去挑,幾代人守著山嶺薄地過著貧窮的生活。闖關東,下山西的時常有。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山里人覺醒了。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於是,在該村上游山溝內,截溝堵水。1964年春天破土動工,奮戰兩年,完成水庫一期工程,只護肩就磨了六千多副。1974年秋天,再次加高,將壩身加高5米。1983年,又進行了第三期修建,又將壩身加高5米,並在壩後斜坡加固。現如今,一座壩高24米,長73米,容水3000萬方的大型水壩徹底完工。另外打吃水井l眼,鑽深井l眼,解決了人畜用水,耕地澆水的困難。1998年秋天,村民根據上水石有水的特徵,在村西山半腰挖到一處水源,水位高,水量足,水質純正,全村人90%用上了自來水。1973年,在萊蕪礦務局的大力支持下,修築了一條通往外村的水泥路,沿橋路修建了中型橋樑兩座。從此,農民走出了大山,農副產品走向全國各地,走出了國門。

文化事業

1949年,楊家峪隸屬汶南區;1958年併入顏莊人民公社;1965年屬高莊人民公社管理,後又屬於南冶鎮:2002又併到高莊街道辦事處。

歷史文化

楊家峪,600多年的歷史,600多年的文化。近代,張福言開辦了私人學堂一私塾。楊甜是本村最著名的商人。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大山的學生已達23人。

地方特產

山石造就了人才,楊家峪人靠山吃山,石匠輩出,雕花刻石,雖不名秀,但十里八鄉小有名氣,藝人楊姓一家三代建墓刻碑,在當地是好手,可惜近幾年手藝失傳。現如今,楊家峪的大理石成了萊蕪聞名的建材,每天都有上百車的石料運往城裡,它以厚度適中、方整、堅硬的特點贏得了建築業青睞。

風景名勝

走進山區楊家峪,會使你留連忘返。自古至今,風景如畫,姊妹槐、豹虎泉、白鬍老頭、柳樹井,景點很多,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著名人物

在抗美援朝中,楊家峪村張玉瑞,楊文贊、張福臣、楊守亮赴朝作戰。作戰中,楊守亮嚴遵紀律,雪地潛伏中,雙腳十趾全部凍掉,仍奮殺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