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寨村[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東崗鎮楊家寨村]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東崗鎮楊家寨村

村名來由

關於楊家寨村名的來由,有的說是因為村北的圍山頂上有石寨而得名。我們認為《中州今古》1984年第5期中王興亞寫的《明初山西向河南遷民始未》第四個問題中有如下一段話更能說明問題,即:“順治《林縣誌》第一載:該縣村落以“屯”、“寨”命名的有十七個”,並說“凡以屯寨者皆明初遷民”。

地理環境

楊家寨村[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東崗鎮楊家寨村] 楊家寨村[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東崗鎮楊家寨村]

楊家寨是林縣東崗鄉東南的一個村莊,地處林縣境內的東北角。在群山環繞中,有一個南北不足二華里,東西約有十華里多,南北高,中間低的小川,楊家寨在這個小川的最北邊。村北緊靠著圍山。村中有一條旱河(雨季時有山水),是南來的管家河流經村中形成了一個“S”形。人們稱:河水入村向西的一段為“南河溝”,向北、向南流的一段為“河溝”,河水出村向西流的一段為“後河溝”。古時房屋多在沿河兩岸上。從河溝向西到“上街”,街道雖不寬,但比較直,房屋整齊。再向西到了西坡跟,向南為“小南街”,迎坡而上到了“西腦尖”。古時叫“福腦尖”,是村的最西頭。回過頭來,再從河溝向南上是“南坡”,向東南上是“東坡”和“東岸上”。後河溝原來房舍不多。

楊家祠堂在河溝西段南岸上,因不祭祖時間很久了,再加年久失修,現已破舊不堪了。村西頭有一座“佛堂廟”。南坡頂端有一座“大廟”,此廟坐北朝南,有內殿和外堂,大殿前有一戲台,我們小時村上每年要在這裡唱四台戲。廟院內還有一排東廂房,古時學校就設在大殿外堂和東廂房。

出大廟門向東南而上,數十步就是“蒼龍廟”,此廟和村西頭的“佛堂廟”正好東西相對,高低相等,是古時村中的最高點。這三座廟,原來都有不少石碑,現在廟宇殘破,碑也失落了許多。此外,圍山頂上有“山神廟”、 村南有“關帝廟”、在村北後河溝北岸上由上而下有:“奶奶廟”、“土地廟”、“老爺廟”、“河神廟”等。從村中流出河水到村西北,和由西來的旱河匯合處名日“三叉河”,順河向北約一華里處有“響石板”,(在河槽西側有一個大石板,用石擊打,發出異樣聲音)。再往北到河向東轉彎處,在河的北崖上有一個石洞名日“二龍洞”,河南岸上有座“二龍廟”。村西南有個“山神廟”,再往西約二華里處有“黑龍廟”。村東在十字路口有一個碑樓。現在這些廟宇大部分已經絕跡。

古時村中有三棵樹,一是,在河溝西頭南岸上楊家祠堂門外,那裡原來有一棵數圍粗的古槐樹,此樹是楊氏先祖們為紀念從山西洪洞縣老槐樹下遷移之事而栽種的,現已絕跡,那裡現在只剩下古時留下的一個石敦臼了。二是,河溝東頭南岸上有一棵兩圍粗的老椿樹,老樹已經不在了,現有的這棵,已是老椿樹的第二代了。三是,西坡根有一棵老槐樹,高有數丈,粗有數圍,上邊有圍粗的枯枝,1941年日本鬼子掃蕩時進入村中,老槐樹上的枯枝由於年久腐朽,自動斷落,將正在追趕我村民的日本鬼子砸死、砸傷各一人,為此,一時傳為神話,後來人們還在老槐樹下蓋了小廟,燒香敬神,現在這棵老槐樹也絕跡了。

古時村中有三個蓄水池。一個是“南大池”,是旱河,由南入村之處,河水流經一個約兩丈高的石崖,雨季河水大時形成一個美麗的瀑布,由於瀑布的衝擊,崖下形成一個水池。第二個是“丈八滄” 是旱河流到村西北,古時人們根據有利地形築起一道約兩丈高的堤壩攔水成池,現在已經淤平了。第三個是村西的“好心溝”,在西坡中間南牆的石臂上有刻石記載“楊大軍為社首時,楊大貴施地四畝挖修而成的”,所以名日“好心溝”。古時村民們用水主要靠這幾個蓄水池。

村西有一條由西而東的旱河溝,人稱“十里河溝”,是通向“大井”和“教場”村的人行大路,現在由於公路開通,此路就很少有人走了。據傳說,此河是隋朝大業(即隋煬帝)年間,劉武周占據“大井村”時的運糧河。該河溝有許多自然風景。由東而西有:三里“索頭彎”(指河的彎曲形狀);四里“黃金崖”(在河的北岸上有顯露出的黃色石面);五里“推倒山”(在河的南崖上倒了一個豁子,很像是被推倒的樣子);六里“六石板”(有六塊大石板將那段河槽全部鋪滿);七里“臥龍彎”(在河槽中間有一塊大石板,上面有一道異色紋路,尤如兩條蛇纏繞在一起的樣子);八里“搬倒井”(在河身南側有一眼不深的活水井);九里“黃龍洞”(在河的南山半腰間有一個洞,在河的北崖上有一座黃龍廟);十里“三江口”(在教場村東邊有個三叉河灘)。除此外還有“人心石”,在四里處的河槽南側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上邊有些異樣石質,好像一付人的心肝。“殺人鍋”在五里處河的東崖根有個石洞,遠看好像一付爐灶。“黑墨點”在六里處河的南崖上,有兩塊尖石突出崖外,好象兩桿毛筆放在筆架上,在其下邊豎立者一塊巨石,中間有一條石縫將巨石分成東西兩半,人們說這是兩定石墨,在河的北崖上有一塊平整的巨石,就象一方硯台擺在那裡。“釣魚台”,在七里處河的北崖上有一條石伸出,很象釣魚台。“金蛤蟆”,在七里處河的南坡上,有上下相對的兩塊石頭,遠看好象兩隻蛤蟆在相對而唱。“七郎射箭,六郎刺槍”,在七里處河槽東崖的石壁上,有許多小石眼和小石縫,尤如槍、箭的創傷。還有什麼“子孫窯”、“石鐘崖”、“王帽山”等等。總之十里河溝的自然風景很多,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描繪得有聲有色、活龍活現。現在這些自然風景,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在不斷起著變化。村東北約四華里處有一個山溝,名日:“寺溝”。古時這裡有一個寺院,傳說寺里的和尚作惡多端,人們將他們直立埋在地里,用耙將他們的頭耙碎,於是那塊地就叫“耙和尚地”。寺溝南崖上有一個石洞,人稱“蟒洞”,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一假日本飛機墜落在這裡,為此一時被傳為迷信神話:“皇家娘娘住寺溝,飛機過來用手扭”。

楊家寨周圍有六座較高山:村北是“圍山”,活象一具雄獅,頭西尾東,保衛著村的北面。西北約有五華里處時“招軍腦”,此山北坡山有個“雪花洞”,相傳隋朝時秦瓊和什麼人在此招軍,有一天秦瓊下山,遇到了蔚遲敬德,二人比武,秦瓊用的兩鐧,每鐧重九十斤,敬德用一鞭重六十斤,敬德打了秦瓊三鞭,秦瓊沒有什麼感覺,秦瓊將兩鐧和在一起打敬德,打得敬德吐了血,故後人傳說:“打三鞭,還兩鐧”。“招軍腦”的東南邊有個“韓信坡”(無考)。“招軍腦”的西南緊靠著“八角山”。南邊約十華里處有“東、西馬鞍山”。東南約四華里處是“清涼山”,此山位於林縣和安陽的交界處,山頂有清涼禪寺,建於唐代,後歷代都有修補,山高為海拔609.6米,此山有不少奇景異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過去山上有定期的香火廟會,清涼山挺拔峭立,蒼翠秀麗地貌獨特,周圍有九嶺九溝,故稱“九龍抬聖山”,氣候濕潤涼爽,所以千古稱“清涼”,山上是一路典故一路景,處處引人入勝,誘人嚮往。山巔有一古代群體建築,日:“清涼禪寺”,原有四進院落,十幾座殿宇,峰頂有“如來拂塔”一座,整個寺院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建築精巧,玲瓏秀雅,現在殿基尚存,碑刻從立,共有二十七塊,記述著寺院的沿革。山頂有一“金牛池”泉水涌流,長年用之不枯。還有“回音壁”,三塊石頭同在一壁上,然音韻差異很大,一日“雞鳴石”,二日“狗吠石”,三日“蛙叫石”,敲擊其石,必似其聲。

楊家寨,北鄰“東水村”約十華里,西北“教場”和“大井”村約十華里。南鄰“黃家坡”一華里、“北圍底”三華里、“南圍底”五華里、東鄰“西旁佐”約五華里、西鄰“八角”三華里,加上“楊家寨”俗稱“東五莊”。

以上就是楊家寨解放前的村貌及周圍環境的大概情況,因為時過竟遷,有的已經變化和失傳,今僅將現在的見聞記述下來,以傳後世。

發展變化

楊家寨隨著時間的發展,早已是一個多姓的村莊了,現有楊、黃、韓、馮、劉、燕、郭、原、高、吳、宋、趙等十二姓了,以楊氏為最多。解放前全村不足三百戶,約一千人,現在已是近七百戶,兩千三百多人的村莊了。楊家寨和舊社會相比,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首先是水的問題

在舊社會楊家寨是十年九旱,別說用水澆地,就連日常吃水都很困難,遇到乾旱之年,就得到幾里以外甚至十幾里的地方去擔水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林縣的人民民眾於1958年至1970年修建了紅旗渠。同時楊家寨的人們為了引水,經過反覆實踐在村西的河溝修建了一個約五十公尺長的翻水洞,從八角山上將紅旗渠引到村西,又在村的東南修建了一個數丈高、五百公尺長的土壩渡槽-----“團結渡槽”,將渠水從村西引到了村東。紅旗渠的修建,不僅解決了人民吃水問題,而且大部分土地都能得到澆灌,這對發展生產,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過去所謂的“好年景”,每畝地也只能收一百多斤糧食,山坡地就收的更少了。現在由於修建了紅旗渠,一畝地能收小麥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了。在舊社會,人們大都是常年吃糠咽菜而不得溫飽,現在全村人基本上都是以米麵細糧為主食了。村上為了進一步解決水的問題,又在村東修了一個“東大池”,另外還有機井,以便將村上的生產和人民生活搞得更好。

道路交通問題

古時楊家寨村內外的道路甚是狹窄不平,只能行人,不能通車,那時無論是在生產中的耕種收穫,還是生活上的買煤賣糧等,全靠人挑、驢馱。現在村內外多數地方基本上可以通手推車和小型機動車。198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村西北的“三叉河”到“二龍洞”之間,修建了一座大橋,這樣向外的公路西可通至東崗(鄉政府所在地)、任村、姚村直至山西,南可通河順,直達林州市區,東可直通水冶、安陽等地,大大方便了人民民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