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坳鄉
楊家坳鄉位於思南縣城西部,距縣城78公里,東面和北面與許家壩鎮、胡家灣鄉、亭子壩鄉隔六池河相望,西與風岡縣永和鎮接壤,南與青槓坡鎮相連。全鄉轄5個行政村,74個村民組,總面積76平方公里,總人口20948人,其中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6%。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楊家坳鄉
- 所屬地區:中國 貴州省思南縣
- 建立時間:1992年在建、並、撤改革中由原來的水口寺、楊家坳、大盆水3個鄉合併而成
- 人口:2005年底20189人
- GDP:2005年,全鄉人均收入增加至1965元,人均純收入增加至1270元。
- 地方特產:畜牧業、種植業
- 中文名:楊家坳鄉
- 所屬國:中國
- 所屬市:貴州省思南縣
- 人口:20189人
- 行政區類別:鄉
鄉情概況
楊家坳鄉貴州省思南縣,是1992年在建、並、撤改革中由原來的水口寺、楊家坳、大盆水3個鄉合併而成的。距縣城75公里,是思南最邊遠,水、陸交通最不便的一個鄉。該鄉轄19個行政村。有農村黨支部19個,機關黨支部5個,黨員463人(其中農民黨員403人)。1993年以來,鄉黨委對發展黨員工作抓得紮實,取得了顯著效果。其中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6%。1992年10月,全縣進行建並鄉撤區工作,以原楊家坳、大盆水、水口寺三鄉合併建立楊家坳苗族土家族鄉,下設黨、政、群、公、檢、法、司等辦事機構(股、室),原大盆水、楊家坳、水口寺鄉設工委、2001年工委改為辦事處。全鄉轄關田壩、邵家渡、堰塘、土井、欄桿、幹家山、王大坪、岑頭蓋、帥家溝、觀音山、水口寺、桅桿壩、中城、青年台、小豐溪、大盆水、安家溝、川塘、坪上19個行政村,149個村民組,鄉政府駐關田壩村。1978年至1983年,楊家坳人民公社屬青槓坡區公所管轄,1984年全縣改人民公社為鄉,下轄村民委員會,直至撤區並鄉。風土人情
楊家坳鄉地貌發育以溶石浸蝕為主,境內山峰雄奇雋秀,溪流蜿蜒曲折,溶洞幽深奇妙。最高海拔1190米,最低海拔470米,平均海拔700米左右,屬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形地貌。150多年前,白號軍大本建設在楊家坳鄉境內的城頭蓋。城頭蓋資源富集,風光秀麗,四周懸崖險峻,山巒疊嶂,中部低洼開闊,三座水庫錯落分布,水系蜿蜒村寨中,恰似“高原水鄉”。有“空谷晨鐘”等八大景觀和十里畫廊,集奇、險、幽、美於一體。1985年,城頭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坳民工族鄉主要為漢、苗、土家等民族英雄雜居之地。截至2005年底,全鄉總人口2018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7817人,占總人口的38.7%,少數民族中有苗族4929人,土家族2560人,仡佬族142人,其他少數民族總計186人。漢族12372人,占總人中的61.3%。各族民眾共同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月半節、重陽節等。每逢這些節日,各族民眾都會以幾乎相同的方式進行慶賀。另外,婚喪嫁娶、修房建屋、生兒生女等紅白喜事,人們都會擺酒設宴來紀念或慶祝。經濟發展
近年來,楊家坳鄉黨委、政府結合鄉情,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抓黨建、強隊伍、保穩定、創平安、降人口、促增收;穩隊伍、強畜牧、夯基礎、促旅遊、興茶業、活市場”的發展思路,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垮越式發展。該鄉近年大力發展種植業,除了引導農民種植烤菸外,還試種的52畝玉竹,又發展了1050畝紅高粱,為茅台集團提供釀酒的原材料,由茅台集團的供貨商以每公斤2.4元的價格向當地農民收購。紅高粱在當地畝產可達400公斤,農民收入800元左右。該鄉還栽種了1500畝板栗、美國黑李子、雪梨等經濟作物。此外,該鄉還貼息40萬元發展畜牧業,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目前,該鄉勞務輸出人員達6000餘人,年勞務收入1000餘萬元,僅此一項就為全鄉2萬人口人均增收500多元。組織外出打工成為該鄉農民增加收入的一條有效途徑。2005年,全鄉人均收入增加至1965元,人均純收入增加至1270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鄉人民民眾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正逐步向小康社會邁進,逐步改變過去交通信息閉塞、生活生產水平低下、人民生存環境惡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