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90年4月3日出生,大四學生,就讀於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建築系。他以義務獻血為自己18歲成人禮,並於2010年1月、2011年3月先後兩次向北京一名白血病少女捐獻造血幹細胞(即“捐獻骨髓”),又將兩次捐髓後所得紅十字會慰問金1萬元捐給了四川一名白血病女研究生。
人物事跡
2008年,楊子威18歲。生日那天,他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借來同學的剃鬚刀,第一次刮鬍子;另一件是獻血。鑒於之前已經有兩次因為年齡不夠而獻血被拒的經歷,這次具有“成人禮”意義的獻血讓他感覺“一身輕鬆”。
發現自己的血型是“萬能供血者”的O型血,半年後,他再次義務獻血。在獻血車上,醫生給了他一張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宣傳單。他填寫了申請表並進行了血樣採集,加入中華骨髓庫志願者的行列,並另外抽取5毫升血液留作初配樣本。之後他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畢 ngjnbnjmgh好幾天竟配型成功率不到萬分之一。
2009年底,楊子威的信箱收到一份電子郵件,郵件里說,他保存的血液樣本與北京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學生配型成功,請考慮好是否捐獻。他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騙子吧?”他按照郵件留的聯繫電話打過去諮詢,仔細核對各種信息後才相信是真的。
沒有猶豫,楊子威開始按照要求進入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流程,初配成功後進行高分倍配型,之後再進行體檢。等這些程式完成後,在採集造血幹細胞的前幾天,楊子威才給家裡打電話。為了不讓爸媽緊張,他一直使用“捐獻造血幹細胞”這個專業術語,而沒有用“捐獻骨髓”的一般說法。但媽媽一聽就不同意,讓他問爸爸。問爸爸,爸爸更不同意。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楊子威不僅是家裡的獨子,也是家族的長孫,父母及家族都視為珍寶。
2010年1月3日是確定採集造血幹細胞的日子,楊子威給家裡打電話,讓爸媽過來陪自己。始終沒有鬆口的父母還是來到武漢,陪著“倔強”的兒子進了手術室。手術持續了將近4個小時,抽出的血液經離心機分離出造血幹細胞後又回流到體內。楊子威雙臂插著針管,手術期間一動也不能動,父母始終緊張地陪在身邊。
術後第二天,父母仔細叮囑後,坐上了返程的火車。楊子威回到之前休息的賓館收拾東西,等待同學來接自己回學校。他隨手打開電視,正好看到一群學生正為身患白血病的四川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李瑞芳募捐,節目末尾留了李瑞芳同學的電話。他趕緊記下電話號碼。
爸媽臨走前把中華骨髓庫工作人員給的5000元康復慰問金留給了自己。回校後,他打通李瑞芳同學的電話,問清銀行賬號,把5000元匯給了李瑞芳。
考完試回到家,楊子威看到媽媽的梳妝檯上放著父母蒐集的各種有關捐獻造血幹細胞的資料,心裡一酸。第二次接到中華骨髓庫工作人員的電話時,楊子威直接說了“不”。
幾天后,他又接到電話,得知那個小女孩病危。他心裡一下子堵得慌,特別難受,感覺就像是自己的親人即將離開。
這次他的回答變成了“好”。他準備說服父母,第二次走向捐獻骨髓的手術台。
又要進行第二次捐獻,楊子威的父母非常難受。為了讓家人放心,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捐贈骨髓的知識,楊子威請在國外留學的同學在當地查詢,把中外文資料兩相印證,最後認定捐髓對人體無害,甚至還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清除血液雜質的積極作用。
他對父母說:“如果這次不試試,以前作的努力不就前功盡棄了嗎?”父母被說動,陪著楊子威到北京採集造血幹細胞,再次拯救那個女孩。
捐獻完畢後,他將5000元康復慰問金匯給了李瑞芳。
按照規定,捐贈骨髓者與捐贈對象第一年不能有任何接觸,除了知道對方的年齡外,楊子威對自己兩次挽救其生命的那個小女孩一無所知。第二次捐獻時,小女孩的父母托人帶來一封信,信里寫道:“躺在病床上的女兒拉著我的手說:‘媽媽給了我第一次生命,那么這位好心人已經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又給了我第三次生命,我要好好地活著’。”
社會反響
楊子威多次義務獻血、捐髓、捐款的“愛心三部曲”感動了校園內外: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成立了“楊子威獻血捐髓志願服務隊”,目前已有1500多名師生報名,其中100餘人加入了中華骨髓庫志願者隊伍,形成了初具影響的“楊子威現象”;眾多媒體和網站紛紛報導轉載其事跡,網友稱其為“心靈最美90後大學生”,受到熱捧。
楊子威同學是90後大學生的優秀代表。他的事跡經過各大媒體廣泛報導後,引起強烈反響,特別受到90後大學生的認同。這對我們高教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個新命題:如何從“楊子威現象”中找到那把能引領90後大學生建立主流價值觀的金鑰匙?這次研討會就是我們尋求解答的開端。今後還將採用多形式、多渠道來學習楊子威事跡、分析“楊子威現象”、形成“楊子威效應”、培養“楊子威精神”,研究探討如何以身邊的典型來加強和改進90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楊子威現象
一、“楊子威現象”告訴我們,90後大學生是完全值得信賴的。從中國的社會和文化來看,90後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大多由獨生子女組成的特殊群體。他們特殊的成長經歷,使社會上產生了90後是否是“自私的一代,頹廢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質疑。楊子威用行動詮釋著什麼是真實的90後大學生。
二、“楊子威現象”告訴我們,只有家庭、學校、社會聯動起來形成合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實處,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才有保障。親職教育和影響不可替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不可削弱;社會的關愛和支持不可或缺。
三、“楊子威現象”告訴我們,我們的社會呼喚道德呼喚崇高。選擇向什麼人致敬,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了這個民族的命運。從如此眾多的媒體密集報導楊子威同學的事跡來看,在社會急劇轉型和巨大變遷的今天,人們仍然對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保持著敬意。
四、“楊子威現象”告訴我們,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從文化傳承創新的視角解讀“楊子威現象”,探討如何引領90後大學生認同和形成主流價值觀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