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勤

楊士勤

楊士勤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系博士生導師,現代焊接生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之一,空間材料與環境工程國防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楊士勤教授共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被EI、SCI收錄11篇,培養碩士、博士22名。併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宇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黑龍江省科協副主席。自1985年至2002年,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教育

1956年:畢業於上海南洋模範中學

1956-1961: 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焊接專業本科

工作

1961-1973: 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助教

1973-1980: 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副主任

1985-2002: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

2002-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兼職

國家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

宇航學會常務委員

黑龍江省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黑龍江省科協副主席

研究學科

材料加工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

研究方向

•航天材料的連線及地面模擬航天環境的材料連線性能的測試和評價研究連線過程中的熱傳導、應力應變規律、連線界面分子鏈擴散、溶解、塑性熔體的分子動力學機理,並對太空飛行器中的材料連線強度和性能在模擬航天環境下進行綜合測試和評價。

•振動條件下的液相擴散連線主要研究對象為高強鋁合金、顆粒增強和晶須增強鋁基複合材料,研究在各種振動頻率下液相連線過程中的元素擴散規律,界面結構及化學反應,增強相的移動和分布規律。

•材料表面改性研究重點研究基於電漿技術的表面改性、真空陰極弧注入與塗層、磁控濺射與蒸發鍍膜、直接高壓輝光放電電漿薄膜製備技術等(此方向主要設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研究成果

楊士勤教授是我國最早進行等離子電弧理論與工藝研究的學者之一,其"大功率等離子切割電源"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科學大會獎。在1988年研究開發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頻脈衝微束等離子焊焊設備,其產品在廣東、北京、哈爾濱等九省市的超薄板及細小零件焊接領域推廣套用。此技術曾在多種型號的航天、航空零件上套用,為軍工生產解決了技術難題,贏得了使用單位的好評,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此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ZL89006259.9)。
楊士勤教授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塑膠及複合材料的超音波焊接技術研究。針對超音波焊批量生產中,由於焊接工藝參數波動,接頭質量的一致性差的問題,提出了超聲能量模式控制技術,對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焊接過程的變壓力控制技術,實現整個焊接過程中壓力的最佳控制,在焊接熔化過程及保壓凝固的不同階段給出合適的焊接壓力,從而提高了接頭的組織性能和外觀質量。此技術獲國防科學技術獎1項。
楊士勤教授在塑膠超聲焊接機理方面,首次從微觀組織形態與結構角度研究接頭熔化狀態對接頭力學性能的影響,揭示出塑膠焊接接頭組織的聚合物大分子鏈的取向排列與接頭力學性能的各向異性之間的關係。利用等效四端網路法,建立了描述焊接過程接頭熔化狀態的物理模型,為焊接過程的自適應控制奠定了基礎。此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楊士勤教授是空間材料與工程實驗室創建人之一,主持材料連線接頭在空間環境中力學性能及微觀組織變化行為方面的研究。現已開展了太陽能電池帆板膠接、鋁合金焊接接頭在空間環境下行為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楊士勤教授在"九·五"期間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纖維預浸料數控超聲切割技術研究,以碳纖維、 玻璃纖維、凱芙拉縴維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其切割特性與切斷機制,指出了高速切割條件下超聲刀應具備的力學條件及合理的參數匹配原則。採用有限元分析手段對超聲變幅器與刀具的連線形式和工藝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研究,得到了對設計有指導意義的設計原則,該技術正在進行實用化工程研究階段。

學術論文

[1] 楊士勤, 閆元春, 田修波. 超音波塑膠焊接的能量控制模式. 焊接學報. 16(2):118-123

[2] 閆久春, 楊金, 楊士勤. 超音波塑膠焊機電聲轉換系統輸出振幅回響的有限元模擬.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29(4):14-17

[3] 閆久春, 董震, 楊士勤. 塑膠超聲焊接接頭溫升率有限元計算. 第九屆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討論文集. 天津. 1999年10月

[4] 董震, 閆久春, 楊士勤. 塑膠超音波焊接負載阻抗模型及實時檢測. 焊接學報. 1999,20(4)

[5] 田修波, 湯寶寅, 楊士勤, paul k. Chu. 不鏽鋼方軌形靶PⅢ處理及流體力學模擬. 機械工程學報. 2000,№1。

[6] Jiuchun Yan, Jingquan Liu, Shiqin Yang. On-line measurement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of the transducer during ultrasonic welding and cutting. China Welding. 2002, 11(2):133-13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