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縣楊嗣昌墓
位於新江鎮境內,1980年沅江縣政府將楊嗣昌墓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鯨的祖山在龍陽兔子哨,今屬沅江市新灣鎮麗園村月形組。這裡是洞庭湖中心赤山島最南面的一個山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叫楊閣老公社蠡園大隊月形山小隊。整個山頭好象一個半圓形的島嶼,從上到下象半邊月亮彎著伸向湖中。與從下而上的半圓形湖汊形成一個“太極圈”似的獨特地形。古時候森林茂密,山上有七棵高大的樟樹。楊嗣昌的陵墓就在這七棵大樹中間。當地人稱為“七星伴月”。這裡毗鄰洞庭湖的水路要道,是長沙與常德的水路必經之地。過往船隻遠遠就看到七棵參天大樹,行船人以大樹為標誌,好象用手對著大樹作揖打拱。每逢傍晚來臨或颳風下雨,過往船隻必須到月形山下的湖汊過夜,船上燈火點點,俗稱“日有千人打拱,夜有萬盞明燈”,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自從楊嗣昌葬在這裡以後,山下的天然湖汊就成了理想的避風港灣,停靠的船隻越來越多,湖汊的右岸逐步形成了一個集鎮,取名“楊閣老鎮”。自1954年漲大水淹沒以後,由於湖場的變化,該鎮不復存在。
桃源金廠溪楊嗣昌墓
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從寧鄉、益陽攻入龍陽。其部將周聖楷,湖南湘潭人,字伯孔。原在楊嗣昌之父楊鶴門下供職,官運亨通,頗受重用。楊鶴去世後,楊嗣昌逐漸疏遠了他,以至仕途不暢,對楊懷恨在心。當崇禎帝奪情起復楊嗣昌時,他和寧鄉人嚴首升一起,以知情者“門下客”的身份,“首騰謗書”,大肆攻擊和誹謗楊嗣昌,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楊嗣昌因此而聲名狼藉。此時,他又和張獻忠一道,帶兵攻占龍陽,“心恨嗣昌,發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婦柩,斷其屍見血。”其慘狀目不忍睹。張獻忠的義軍撤離常德之後,楊嗣昌的子孫後代在赤山附近的草莽中找到了楊嗣昌的半截屍體和祖輩們的殘骸,將其改葬於楊嗣昌的舅外公龍膺家族的祖山——桃源金廠溪。此地今屬桃源縣沙坪鎮紅花村七星組楊閣灣(有人誤為羊角灣)。陵墓位於今該村村民唐伯富的承包山上,座西朝東,山坡高百餘米,山脊約有十多米寬,地勢非常險要,風水很好,俗稱“天鵝抱蛋之地”,離沙坪鎮南郊僅兩公里。2004年清明節時,楊嗣昌的後人在此重立楊墓之碑。碑的正中鐫刻著“故高祖考楊公嗣昌大人墓”11個大字。碑的兩旁是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