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匏(1896-1931),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南屏鎮北山村(今屬珠海市)人。原名錦濤(燾dào),筆名匏安。中共黨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代部長,中執委,中共中央委員。太陽社發起人。1931年8月的一天晚上,楊匏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在淞滬警備司令部內的荒地上,時年35歲。
履歷
早年留學日本。五四運動期間發表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起歷任國民黨中央中國黨團書記、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等職。參與領導省港大罷工,任罷工委員會顧問。1927年當選為中共第五屆中央監察委員。1929年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參加編輯黨刊、黨報,並任農民部副部長。1931年7月被捕,8月被害於龍華。享年36歲。
出生於破落茶商家庭,早年喪父,靠母親以做手工維持生活。國小畢業後,考入兩廣高等學堂的附設中學,後因家境日艱,輟學回鄉。在本鄉擔任國小教員,曾因反抗學校腐敗,被誣陷入獄。出獄後遊學日本,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各種流派的社會思潮。
當年楊匏安的家(今廣州越華路司后街)
1917年回國。1918年,在廣州時敏中學任教,後又兼任《廣東中華新報》記者。“五四”運動爆發後,在廣州積極投入反帝愛國鬥爭。1919年11月,在《廣東中華新報》副刊連載《馬克思主義》一文。這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對當時廣東地區所盛行的無政府主義也是有力的抵制,為當時正在深入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為廣東共產黨組織的誕生,作了思想準備。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廣東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之一。入黨後,積極參加革命鬥爭,積極幫助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青年團的“社會主義討論會”等活動,指導學生運動。
1922年夏,軍閥陳炯明背叛革命,青年團組織被迫轉入地下,曾一度代理青年團廣東區委書記的工作。不久,開始從事工人運動,和楊毅一起到廣州石井兵工廠,在工人中組織“十人團”,這是石井兵工廠共產黨支部的前身。通過“十人團”,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工人的階級覺悟。後來,擔任粵漢鐵路局廣州分局編輯主任,經常深入到廣三、廣九和粵漢鐵路工人之中,向工人宣傳革命道路,啟發他們組織起來,反對壓迫、剝削,爭取工人應有的自由和權利。從中培養、吸收了一批鐵路工人入黨,建立粵漢鐵路局黃沙地段黨支部,並被選為黨支部書記。
1923年底,在廣州黃沙海傍街開辦“北江商運局”,承運韶關、清遠等地貨物,利用滇軍押運,以掩護黨在粵漢鐵路工人中的活動和為黨籌劃活動經費。1923年6月,根據中共“三大”決定,以共產黨身分加入國民黨,並擔任共產黨在國民黨中的黨團書記。1924年1月,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長。1925年6月,和鄧中夏、蘇兆征、楊殷等人先後到香港發動工人罷工回廣州,以支援上海“五卅”反帝愛國運動。7月1日被香港警探逮捕入獄50天,因無“罪證”,只得將他“驅逐出境”。同年9月初,被省港罷工委員會聘為顧問。1925年11月,在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省黨部三個常委之一兼組織部長。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被選為中央委員兼常委。1927年4月初,他從廣州到達武漢,繼續參與國民黨中央的活動和全國濟難總會工作,並任該會常委。同年春,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參加黨的“八七”會議,後被黨組織派到上海工作,並去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開展革命活動。
1929年,回到上海,一度被捕,因未暴露身分,經黨營救出獄,出獄後在黨中央機關工作。1931年7月,在上海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拘押在龍華監獄。他在獄中立場堅定,忠貞不屈,對蔣介石的電話勸降,置之不理。最後,蔣介石下令上海龍華偽警備司令部就地殺害。臨刑前夕,為了勉勵難友,堅持鬥爭,保存氣節,寫下一首千古不朽的詩篇《死前一夕作示獄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金。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上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這首詩充分表現出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崇高革命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