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鑼鼓

楊凌鑼鼓

上川口村以鑼鼓加工為主業,從村貌上看,上川口比下川口明顯富裕。 今天,上川口村的鑼鼓加工已採用工廠的生產模式,一共有近二十家企業,可解決四百餘人的就業。 簡介二由於工具的改進,中小型加工機械的運用,現今的鑼鼓加工業基本上已是半手工化了,傳統的手工勞動被簡化了許多。

楊凌鑼鼓概況

楊凌鑼鼓
楊凌農業示範區的上川口村自古就有製作鑼鼓的手藝。近年來,村民們通過技術改造,產品創新,將延續了幾百年的小作坊生產發展成了大產業。如今楊凌鑼鼓已經是知名中外的名牌產品。
記者來到上川口村時,村子正敲起鑼鼓扭著秧歌慶新年。可多年前,村里最早開始辦鑼鼓廠的劉松林一聽到鑼鼓聲就心煩。
劉松林說,作為他是鑼鼓世家,祖祖輩輩都幹這一行的。90年代發現秦腔舞台用的樂器都依賴成都進過來的,當地生產不了。為了讓自己的產品得到認可,劉松林對延續了幾百年的生產線進行了半機械化改造,對產品質量制
楊凌鑼鼓
定了規範標準。並改進了拋光工藝,讓樂器更加美觀。質量提高后他的樂器很快占領了周邊市場。正當初獲成功的劉松林滿懷信心拿著自己的樂器準備大向全國市場時,新問題出現了。各地生產的產品外觀形象不一樣,再一個音質和當地有很大差別。
由於各地的工藝向來是密不外傳,如何能進入外地市場,劉松林認為只有一條路,就是偷師學藝。十年間劉松林以進貨的名義走便了祖國各地的鑼鼓廠,憑藉著十幾年鍛工經驗,和自己摸索硬是將全國各地的響銅樂器全都作了出來。
俗話說鑼鼓不分家,同村專做手工鼓的劉志斌因為顧客一句:牛皮鼓用久了鼓皮變松影響音質,琢磨出了一種可以通過螺絲調節鼓皮鬆緊的新型牛皮鼓。這個春節他的手鼓工生意作的是紅紅火火。
市場帶動了生產,上川口村常年加工鑼鼓的農戶有23家,產品已經銷往全國26個省市和東南亞地區,年銷售收入2300萬元,如今村民們已經享受到了產業化發展帶來得甜頭。

簡介一

“鼓聲響,傳承中華文明;鑼音鳴,聚集民族之魂。”這是楊陵區上川口村一幅巨大的廣告牌上的文字。上川口村位於國家農業示範區——楊凌的東郊,有專門的公車可以直達,交通很方便。村莊的近旁依次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鑼鼓加工廠和醒目的廣告牌,時時告訴路人:這裡以鑼鼓的加工製作而聞名。
在村莊的東北方位,蜿蜒著五六百米寬的川道,川道口有兩個村莊:東向的叫下川口,西邊的叫上川口。上川口村以鑼鼓加工為主業,從村貌上看,上川口比下川口明顯富裕。上川口村分為東西兩個堡,村莊經過統一的規劃和綠化,整潔而舒適。全村一共有六百餘戶居民,目前有半數以上的人家參與鑼鼓的製作。
據六十歲左右的匠人們講,上川口村先是從事銅鑼的製作,但具體起源於何時也沒有確切的記載,只是聽老一輩的傳言,在晚清時期就有了,而鼓的加工時間則要晚得多。1974年,村上派出六個青年人到西安紅旗鑼鼓廠學習加工技術,隨後回村開始從事這門手藝。八十年代以前,鑼鼓加工業屬於生產隊的編制,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原先參與加工的人員便在自己家中進行小規模的生產。隨著加工規模的擴大,庭院的有限空間已不能適應產業的需要,同時也為了不擾民,他們便將加工車間從村里移到了村外。今天,上川口村的鑼鼓加工已採用工廠的生產模式,一共有近二十家企業,可解決四百餘人的就業。

簡介二

由於工具的改進,中小型加工機械的運用,現今的鑼鼓加工業基本上已是半手工化了,傳統的手工勞動被簡化了許多。木料的加工與膠合、牛皮的固定等工藝,都較以前簡便而且結實了。現在鼓的生產過程中已經不需要匠人加工所有的零件,牛皮、鐵釘、膠料等都可以購買成品,這樣便提高了批量生產的速度。因而,現在的加工程式就要比傳統的技藝簡單許多。以下就將對鑼鼓的加工程式作一介紹:

鼓的加工程式

1、選料、下料。
2、解鼓板。根據不同的鼓腔,在下成小料的毛坯上切割,然後堆放晾曬。
3、烤板。將晾曬乾透的鼓板整齊置入烤爐內,繼續烘乾。
4、做鼓腔。將出爐的乾板按要求精細地膠合成鼓腔的毛坯,要求無次品板出現,無漏縫,圓要標準。
5、齊腔口,刮腔面。要求腔口平整,腔面要光滑。
6、上皮。將泡好的牛皮蒙在做好的鼓腔上,用拉繩上緊,確認牛皮的力度已達頂點,再風乾晾曬後釘上鼓釘。
7、拋光、上漆。將成品鼓從架上取下後,進一步對腔面拋光、打磨,最後油漆處理,成品入庫。
電刨電鋸以及成品部件的運用,讓匠人們覺得方便了許多,但木料的短缺成為他們新的憂慮,做鼓腔的木料很雜,質地不一,質量好的棗木、梨木和桃木等果木料越來越難找,將人們為了節約木料,降低成本,東拼西湊、縫縫補補也就在所難免了,這便自然影響了鼓的質量。
現在的鼓很少進行裝飾,除非買主有特殊的要求,因為繪製圖案很慢,會使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善於繪畫的匠工已經很難找了,筆者在上川口村看到,最好的鼓廠內,畫工的技藝也很粗略。

銅鑼及鈸的加工程式

1、熔銅。將收集來的銅片置入鍋內,加入雲錫,在一千度以上的高溫上加熱熔解。
2、制餅。將熔化的合錫銅水澆入準備好的范內冷卻,製成碗口大的銅餅。
3、鍛打。將銅餅一邊加熱,一邊鍛打,使其成形。
4、拋光。等銅器冷卻後,在拋光機上進行拋光。
在熱氣騰騰的銅器加工車間裡,丁丁當當的敲打和細緻的打磨已被機械的巨大聲響所替代。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手工業的現實轉型,但在今天的時代,我們很難,其實也不必抱有純手藝的唯美理想,因為手工和機械不應是天然對立的,機械應是人手的延伸,是人類進行勞作的組成部分。在向工業化社會演進的路途中,我們對於傳統手藝的保護與研究,更多的是出於對手工藝技術和手工藝誠實美德的歌頌與眷顧,而並非手工藝的形式。
機械的參與,簡化了手工勞作的複雜性,但勞動的強度並未因此而削減,相反還有所加大。機械的價值在於商業化的批量生產,其產品比純手工的器物在價格上自然低廉。社會的量化需求所帶來的粗糙性生產,需要我們在機器與手工生產之間取得平衡。

簡介三

陝西省鑼鼓生產的傳統村落在武功縣的鑼鼓村,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上川口村逐漸取代了鑼鼓村在西北地區的地位。現在,每個企業的年銷售量都在兩萬件左右,隨著楊凌國家農業示範區的發展,給上川口村帶來了不少的商機,在定期召開的農業博覽會上,鑼鼓產業成為一個新的亮點,同時,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企業不少的照顧,幫助企業解決在土地徵用上的實際困難,近兩年,也免去了企業原本繳納的部分稅款。這都給傳統手藝的鄉鎮企業化增添了不少動力,政府還幫助企業在網路、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上進行宣傳,使企業的行銷額逐漸不斷上升。
不少企業主近幾年都深有體會,雖然產品的利潤比八十年代時降低了不少,但現在的銷量卻大得驚人。用鄉親們的話來講:做多少,賣多少,根本存不住貨。現在由於產量大了,企業多了,市場的競爭自然就變成了薄利多銷。
工人們上班也很方便,企業就與村莊相鄰,從事簡單加工程式的人員,月收入也在五百元上下,技術含量高的可以達到兩千元以上,企業也會根據農民的耕作時間來調整工作,並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上班。這給當地農民帶來了良好的就業機會,他們可以不用擠到城裡去打工,在老人的贍養和子女的教育上都可以兼顧。
上川口村的鑼鼓生產,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公司化、企業化的道路,對於傳統手工藝的技術傳承既提出了問題,也開創了道路,對於鄉民的就業及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都有可供借鑑的現實意義。

聯繫我們

地址:陝西省楊凌區上川口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