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楊乃蘇從小在外祖母家生活,受兩個舅舅的影響較深,經常在董先生身邊看先生寫字、畫畫,只要有時間就到北京聆聽董先生講中國畫的審美,如何用筆、用墨。他回憶說:記得有一次畫了一幅山水,用墨過黑沒有層次,董先生看了以後說:“焦墨到底豈有此理!”。諸如此類的教誨,他至今想起來都感到受益匪淺。
人生的命運多舛,在一九七三年他回到北京探望外祖母,和舅舅一起為董先生搬家,是從太平莊搬到和平里。事後在董先生為他畫(黃山剪刀峰)時,他才知道董壽平先生已被打成了“黑“畫家。這次北京之行同樣也改變了楊乃蘇上專業美術院校的可能,當時對政治的敏感是一切家庭最神經緊張的問題,遠離政治敏感區是一切家長的選擇。所以他回到家後就和自家街坊一位老中醫,也是陝西中醫學院中國一位著名的針灸大師郭命三先生學習針灸學,但是最終還是學了機械專業。在一九九年因患憂鬱症學習太極拳,結識了武當趙堡和式承架太極拳第十一代掌門人劉瑞大師,並成為入室第子。
由於楊乃蘇從小所受的政治教育,懷有理想和人生的抱負,並有藝術家的想像力和靈感的激活力,加之理想主義的情懷,他對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並喜歡推陳出新。一九八八年和朋友一起創辦陝西第一家民辦廣告研究所,一九八九年發明中國第一部機械轉動的廣告機,現已被社會廣泛使用。創辦了中國第一份銅版紙彩色印刷的《現代廣告信息報》;發明了利用記憶金屬作為《輸卵管阻塞栓子》在省科委立項,成為該技術向介入療法支架發展的基礎。其成果載入中國《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楊乃蘇敏銳的感覺到能源將帶來的危機,將全部財力和精力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技術的研發,他的選擇也成為他放棄企業轉向藝術的開始。
“研發”多么神聖的一個名詞,可知道他要付出一個人多少心力啊!!!也不知道是你的境界高?還是太狂妄自大?還是你的野心勃勃?也可能有這樣的說法,“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活得不能太現實了。人的一生,生死輪迴、萬事相對自己終為空無,而人生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就成為了人類的文明史”。一個理想主義濃厚的人,最好的職業就是挖掘自身所有的潛能,作一點對社會有用的事。
由於他一直沒有放棄過對書畫藝術的學習,在工作之餘遊歷了名山大川,融自然之景與繪畫理論為一爐,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由於在繪畫上有著紮實的基礎,其作品具有極強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在傳承董壽平先生書畫藝術的基礎下,不斷探索中國畫的“筆墨”關係,持筆練功,將中醫針灸學;太極拳的相關理論融入到了書畫之中。撰寫了《中國書畫功夫概論》一書,填補了中國書畫只多談技法而忽略功法的不足。
從他的字、號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謙虛、志堅的一個人。子曦,有著剛剛開始的意思,雖然他年已半百,他對待藝術的態度可謂一絲不苟。在他的藝術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藝術造詣可謂獨具特色。從別號“愚石”,的稱謂上,可以看出他幹事有點一根筋,太理想化,有時甚至達到“愚蠢”的地步。
人一生都在做夢,說得好一點,是追求一種理想,實質是想獲得更大的現實吧?“人就是在理想和現實中進行著不斷的選擇,人應有所追求,要有人生的理想,在人的一生中生活的有點意義。只要從成敗上不要看得太重,那么你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得到解放。實際人生這個遊戲,把它玩的好一點,玩的有點層次,有點境界,就不會有遺憾的”。這可能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一個藝術家的特點吧。
對於一個愛學習和有著廣泛綜合的知識他,在中國傳統繪畫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採用色彩對溫度的記憶性,發明了一種變色繪畫藝術。其作品受到好評,並被國內外友人收藏。
作為中國書畫大師董壽平書畫藝術傳承人,一個集中國書畫藝術、中國武術、喜愛發明創造的他,以後的發展趨向,應該受到我們的研究和關注。
作品賞析
繼承傳統:楊乃蘇的書法、繪畫藝術是在繼承中國書畫大師董壽平書畫藝術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傳承了董壽平先生的書畫要素,用筆、用墨法則,以及思想體系。並參研歷代書畫名家的書畫脈絡,抓住了中國書畫的核心體系,也就是中國書畫的本源,即:陰陽文化的太極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統攝書畫藝術的根本,將陰陽、虛實、精、氣、神、脈絡、氣韻、虛靜、空靈······等等的審美表現在其作品之中。使書畫藝術至於在文化基礎之上,把書畫藝術的形式美表現的更加耐人尋味。
探索求新:文化藝術的魅力就在於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作為一個喜愛發明創造的人,在對待藝術的態度上一定不會墨守成規,對如何處理好繼承和發展這個關係到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本性的問題上,楊乃蘇以堅守本民族文化為根本,深研與時代的關係,將現代科技的發展套用到藝術的創作之中。並以現代人的思維意識,審美趨向不斷的完成以中國東方文化為體系的,涵蓋人類文明的四大支柱在書畫藝術中的體現。這四大支柱就是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的基本科學,從單純藝術的直覺性,提升到理性下的藝術表現性,達到一種生理、心靈上的感知美,也就是藝術的形式美對人生理上的作用。
藝術形式的探索,除了表現技法的不同以外,就是個人修為的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水平的藝術作品,楊乃蘇用這兩句話道出了藝術的特點。他說:“天造萬物自有形,觀者心像各不同。獨成自家畫中意,才得世間藝無窮。”這也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是人們不斷的創新所在。
楊乃蘇的藝術的發展,除變色繪畫的創新之外,在繪畫形式上也不局限於一種固定的模式,其作品沒有一個章法的類同,完全是心靈的感應之作。下面是一幅比較簡單的變色畫和一些新意的作品。
隨心所欲:藝術是一種靈魂深處,心理世界對客觀世界所產生的一種觸動,是一種複雜勞動的產物,不是對客觀物象或者同一創作形式的不斷的、反覆的描摹。若是不停的反覆的描摹,那么所做的作品就已失去了真實的藝術性了,就降低了作品的等級。而藝術的魅力在於他的自由性和不確定性,在時間與空間上和人的心理及生理上發生著完全的不對稱性。
楊乃蘇說:“藝術創作的隨機性,靈感的激發,心理的萌動。物象、意象、形象的相互轉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除了意識上所要達到的高度以外,肢體上還要保證最後的藝術上的表達,也就是我在《中國書畫功夫概論》中所談到的(六合、三明、一靜)的基本功,有了這樣的基礎,就可以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了。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具有動人之感。”所以追求自然而得,信手拈來的藝術表現,是一位藝術家為之而奮鬥的一種境界。
現在各種學科的分科諸多,很細化,人才很專業。在藝術上也有山水畫家,花鳥畫家,人物畫家等等之分。對於自然科學上的分科細化,有助於一個人的專業性的強化。而藝術的單一化,有造成一個藝術家機械性的思維模式形成,有失藝術的自由的天性。從楊乃蘇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待藝術的態度,他完全是一個崇上自由,無所羈絆,隨心所欲地的人。
萬物求像:這是從事藝術的人,進行學習與創作的不二法門,也是我們常說的寫生,這裡所說的“求像”,不是簡單的書寫事物的形貌。而是生命體之間的交流,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感受和記憶。
藝術是展現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認識與記憶的圖像描述,是人通過視角作用與心理而產生的一種怡悅、悲傷、蒼涼···等等情緒的觸動。具有激發人的行為、思維、意識上不同的轉換,與其它藝術一樣構成了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
藝術的形式來源與自然,而高於自然,是人性化的產物。通過楊乃蘇創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尤為突出。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氣息,生動自然,極具藝術的感染力。
藝術趨向
自從1973年楊乃蘇回到久別的外祖母家,在一次給董先生搬家,是從太平莊搬到和平里,楊乃蘇就和董派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搬家後的一段日子,楊乃蘇和舅舅許峰去看望董先生,這一天他向董先生要一張山水畫時,他老人家高興的一口答應了。讓他的舅舅拉上窗簾、反鎖上門,來到畫案前,董先生手把手教楊乃蘇如何研墨。說:“墨如病夫,這樣研出的墨細,墨在紙上不結”。他說:“先生不打底稿,不勾勒,可謂胸有成竹。皴擦、點染、一鼓作氣一幅《黃山剪刀峰》畫好了。只看這幅作品,層巒疊嶂,蒼松探海。氣在山巒間繞行,有時隱時現之感。仰看山勢重疊不盡,俯視有深淵不可見底之感。觀看時如同受魔吸人魂魄,讓人不願意離開畫面,使人陶醉在其意境之中。
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對董派繪畫的精髓才有了更深的理解。每當他看到董先生畫的《黃剪刀峰》這幅作品時,就能想起當年董先生畫這幅畫的情景,是他不能放棄繪畫的原由。
從楊乃蘇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他繼承董先生的書畫風格,以及他自身藝術風格上的變化。他說:“藝術是一種個性化的東西,一個人的經歷、學識素養、天性、時代的文化都不盡相同,當你對書畫沒有較深的認識之前,還處在一種學習階段,一般來說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繼承。當你的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時,那么自己的個性就顯現出來了。且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這種文化現象給予了藝術創作帶來不可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烙印。所以最終的藝術表現,應是個性化的藝術,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清·石濤的《畫語錄》中就很精闢的闡述過有關創新的藝術觀點:他說:“借古以開今”、“借筆墨”而“陶泳乎我”的論斷,可以說是每一個書畫藝術家為之而奮鬥目標。
楊乃蘇是一個思維很活躍的藝術家,通過他的發明創作和所從事的事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愛思考鑽研的人,是具有超前意識的人。從他藝術作品形式的變化上來看,他的藝術發展趨向很難讓人猜測。據他所說:“書畫藝術發展到今天,是中西文化大融合的一個時期,是一個思辨的時期。書法藝術因獨有的中國漢字特質,使書法藝術保留了純粹的民族性。而繪畫藝術的變化已不是簡單地以中國的筆、墨、紙、硯為工具所表述藝術形式的那么簡單了,已經是文化上交融的產物。純粹民族化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是我國的文化財富,尤其是文人書畫中的至純,至高的境界和藝術的表達方式,是獨具民族文化的代表。我所推出的變色繪畫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在藝術上的套用,在繪畫形式上也會不局限於一種固定的模式,肯定通過不斷的探索而得到一種美的藝術。不論最終的結果怎樣,希望能留下這個時代的記憶,但是我的作品一定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的藝術”。這到給人們一個重要的思考,也就是在文化互溶的時代,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吸收後的問題。就像是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一樣,如何成為中國民族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人們意識形態對外的一種顯現,它最能體現一個人在文化理念上所受的教育,同時也表現出一個藝術家的修為。通過對楊乃蘇藝術的分析,他的藝術發展空間是巨大的,藝術趨向應是多樣化的,他的藝術發展狀況我們將拭目以待。
人物動態
楊乃蘇青少年時期,不但接受了中國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的書畫藝術的教誨,在藝術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學習了中醫針灸學,對人體經絡、穴位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又接受了太極拳的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一種偏愛,他年過半百,而行拳走勢輕盈流暢,體態挺拔。若不知他的人,還真的猜不出他的真實年歲呢。他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論哪一方面都自成體系,都有學不完知識,總的體會是內斂、含蓄、系統、是講究功夫的,沒有功夫你體會不到他的深奧”。所以他很注重自己的個人修為,每天行拳鍛鍊,養心修身,使他的書畫藝術更精深、耐人尋味。
2007年應邀參加陝西美術館、東亞國際美術協會舉辦的特別招待展。
2009年積極參加陝西慈善協會舉辦的慈善活動。
中國著名畫家,陝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先生為楊乃蘇畫冊出版題寫書名。
在慶祝建國六十周年之際,中國著名書法家,陝西省書協主席雷珍民先生與楊乃蘇合影留念。
2012年8月楊乃蘇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對書畫藝術的創作實踐,編撰了《中國書畫功夫概論》一書,他結合了對中醫針灸學和太極拳理論的理解,以及自身修煉的體會,從人的生理以及人的心理上闡述了人的精神、肌能、筋骨對書畫藝術的創作帶來的影響。
並系統的以中國太極文化為核心,陰陽五行為依據,分析了中國書畫內在的筆墨關係和中國書畫的文化根源。
通過對中醫經絡、臟器的關係,融中國書論和畫論的精髓為基礎,採用冥想法、導引法,達到性命雙修的自我修煉為目的,提高對書畫藝術的認識高度,使書畫創作者進入到一種渾然天成的創作狀態。
《中國書畫功夫概論》一書,自成體系的從中國文化的特徵,以及歷代名家論述,通過不同的關聯學科,如:心理學、中醫學、氣功學、太極拳等學科的理論關係上,來對中國書畫的作用關係“功夫”進行了闡述。幫助書畫愛好者、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書畫藝術的學習、研究方法起到了一個借鑑。
該書獨特的教學方式,以及所研究的“功夫”在中國書畫藝術中的作用,彌補了在中國書畫學習當中多重視技法而忽略功法的不足。
相關詞條
-
楊乃俊
1932年6月回國,先後在魯、桂、川、蘇等地水利部門任工程師和大學教授。 1949年4月後歷任南京軍管會水利部、華東農林水利部、中央水利部工程師。 19...
-
三蘇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
基本簡介 評價 作品 -
蘇定方
蘇烈,字定方,生於公元592年,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歷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點評 後世地位 逸聞趣事 -
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漢族,浙江青田人,政治活動家、經濟學家和收藏家 ,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愛國民主先驅。我國著名的...
人物生平 家庭 學者教授 富己富國 心在商海 -
楊素
楊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
人物生平 歷史評價 後世地位 代表作品 軼事典故 -
三蘇[北宋三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
基本簡介 評價 作品 -
楊永泰
楊永泰(1880—1936),字暢卿,國民黨高級官員,蔣介石首席智囊,政學系巨擘。廣東茂名高州大井鎮大坡山村人,北京政法專業學校畢業。曾任廣州《廣南報》...
人生經歷 生平事記 人物軼事 -
愛回家
劇情簡介在香港這商業社會,物質掛帥,職場打拚的“上班族”,被逼追趕潮流,換手機、換手袋、換車換樓、換身份、換朋友,棄捨天天有!舊...
劇情簡介 角色介紹 職員表 演員表 分集劇情 -
愛·回家[2012年香港TVB處境喜劇]
劇情簡介 愛·回家 在香港這商業社會,物質掛帥,職場打拚的“上班族”,被逼追趕潮流,換手機、換手袋、換車換樓、換身份、換朋友,棄...
劇情簡介 角色介紹 職員表 演員表 分集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