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鼠平

棕背鼠平

棕背䶄(學名: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ll)別名:紅毛耗子、山耗子、山鼠。是一種屬於齧齒目(Rodentia)倉鼠科(Cricetidae)田鼠亞科(Cricetinae)䶄屬(Clethrionomys)的動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長為99mm,夏毛紅紅棕色或棕 褐色,從頭頂、頸背、脊背至臀部毛色均一致,體側毛色為灰色或稍帶黃棕色澤,與背色分界不明顯。體側灰色區相當寬,腹毛灰色,有白色毛尖,帶有淺棕色澤。尾二色。冬毛淡,為淺棕色,稍有點灰色光澤,體側杏黃色,額及吻部灰白色。腹毛白色或淡黃。“深背色、窄色區”是林區種的主要鑑別特徵。另外,與紅背䶄耳內黃褐色緣毛相比,棕背平耳內緣毛色呈灰褐色。

棕背䶄體形粗胖體長80~130毫米。尾短而纖細,約為體長的1/3。體毛長而有光澤。四肢短小,後腳長一般小於20毫米。耳較大,匿隱於毛中。

背部毛為紅棕色,毛基灰黑色,毛梢紅棕色,夾雜少量的全黑色毛,身體兩側及腹毛灰白色。尾毛短,上面灰黑色,下面灰褐色。

棕背䶄鼠的頭骨較粗短,眶間中央有下凹的縱溝,直到額骨的後端,仍顯下餡。腦顱較長。聽泡不大。顴骨略粗大。

牙齒比較強大。上頜第一臼齒有5個關閉的三角形,第二臼齒也有5個,第三臼齒有4個,另外在上頜第三臼齒內側有3個突角。

齶骨後緣沒有骨橋,臼齒齒根在成年後才出現。尾長僅為體長的三分之一,第二上臼齒內側僅有3個突角,與紅背䶄明顯不同。個體較大,耳的長度較紅背平稍短,耳朵露出毛外。腳背短毛稀疏。腳掌裸露,後腳足墊6個。雌鼠郛頭4對。

生活習性

屬於林棲種類,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境均有分布,主要棲息於針闊混交林中,為該類林型的優勢種。在林區,該鼠喜歡在山地等地勢較高的、土壤乾燥處做窩,而到較濕處取食綠色食物。森林採伐後,在排水不良且保持一定濕度的地區,如林區在20世紀50年代的擇伐跡地,由於次生闊葉林生長,鬱閉度仍較好,棕背䶄數量反而增加;在1983年原地調查時,由於落葉松林30年後已經天然更新,次生林生長茂密,棕背平仍是當地的優勢種群(羅澤王旬)。但在一旦採伐跡地變為乾旱的荒山榛叢景觀,棕背平數量就會銳減,甚至絕跡(夏武平、李清濤)。棕背䶄全年數量季節波動為單峰型,每年的8月份為數量高峰期。1957年羅澤王旬在伊圖里河山坡落葉松採伐跡地調查,每百鋏日捕獲率:5、6、7、8、9、10各月份分別為1.41%,0.94%,4.44%,7.09%,3.75%和2.50%;在山谷落葉松林林擇伐跡地每百鋏日捕獲率5~10月各月分別為:0.46%,0.74%,4.81%,9.20%,5.50%和3.55%。2002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綽源等幾個林業局從4月至10月各月調查棕背䶄捕獲率,結果也顯示出明顯的單峰型。

棕背䶄晝夜均可活動,夏季圍繞倒木或樹樁疾走,爬上爬下,一般在倒木、灌木叢下、草叢中、枯枝落葉層下掘洞做窩,或空朽的樹洞中、樹皮縫、枝杈處等也可做窩。

繁殖習性

每年的5~9月初繁殖,每窩產仔4~6隻。

單峰型是北方獸類數量季節消長型,由 棕背平的數量季節變動也能得出這一結論。由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氣候寒冷,為了提高幼仔活率,每年春末夏初生出幼仔,,兩窩幼仔幾乎沒有時間間隔,除了大約17~20天的妊娠期外。這主要是因為需要在較顯溫暖的6~8月份將幼仔產出,並能儘快長大,多數能存活。每年的5~6月份為繁殖盛期,8月以後繁殖速度下降。9月上旬偶然見到孕鼠。8月份大量幼鼠參加到種群中,至使種群數量出現高峰期。棕背鼠平有年際間的數量波動,數量高峰年為3~4年一次,但為不規則的年季變動。

食性

棕背䶄在早春或秋季時啃咬幼樹的樹皮,有時可爬上樹尖進行咬枝梢。也取食松樹種子,影響森林更新。晚春後桎 夏季草本植物生長後,開始取食綠色植物;8~9月份則吃樹皮、榛子等,這時是為了越冬貯備能量。冬季不冬眠,因其有較厚的被子毛和脂肪,且雪被的保溫作用,所以能在雪下活動自如。1991年在吉文林業局調查發現,在乾旱的陽坡樟子松林,林齡15年生愛害鼠危害嚴重,被害率高達30.7%,其中環狀剝皮一半以上的樹木就達到29.6%;其次為新造林地和幼林地,受害株率達到20%。林齡15年生以上的針闊混交林也有被害的林木,被害率達到4.6%。

棕背䶄喜歡取食的草本植物種類較多,有東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 ),刺玫薔薇(Rosa davurica)的果實,地榆(大葉黃瓜香)(Sanguisorba officinalis),翻白蚊子草(Filipenaule intermecia),車前草(Plantago asiatica),山萵苣(Lactuca inbica),延胡索的球莖、鳳毛菊的嫩枝、五福花、紅脈巢菜、山芝麻、人字果等。對樟子松、落葉松、楊樹等喬木樹皮也較喜歡。不喜歡取食樺樹皮及葉、雲杉、榛子樹、稠李、柳條等。每年的9月中下旬與翌年早春時節 ,林區的氣候寒冷,綠色植物迅速枯黃,棕背䶄便開始危害林業,啃咬幼樹的樹皮,取食時可以環狀剝皮,咬食幼苗主梢,危害期可長達半年,特別對灌木的危害在天然林中非常嚴重。由於食物的缺乏,春季當松樹種子開始萌發時,又開始取食種子,影響松樹的更新和造林。

分布區域

國內分布於新疆、內蒙古、東北、河北、山西等。國外則由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向東穿過整個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向南至烏拉爾、阿爾泰地區。在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境均有分布。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