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介紹
城陽區棉花村景區位於惜福鎮街道辦事處駐地東約10公里,四面環山,清末又有王氏從紙房村遷此入籍;其餘如仲、孫等姓氏分別從不同地方遷此定居。因村處於山花綿延的山澗之中故名“綿花”。(即墨縣誌載七鄉村莊圖示:“綿花”)。後演化為棉花村。
村莊風景
棉花村位於惜福鎮街道辦事處駐地東約10公里,四面環山,只有一條道路可通王沙公路與空港路。全村擁有可耕地730畝,其中村內300畝為山嶺薄地,地下石質全為花崗岩。其餘400餘畝大部分在即墨市留村及三里莊一帶,土質為黃堅兼沙壤。該村地處偏遠山區,外出耕種土地,需步行10餘公里方可到達,在那無任何運輸條件的年月里,全靠肩扛人抬。
相傳明永樂年間,趙氏從雲南遷至即墨城西瑩上,又遷此地定居;據老年人講,明末黃嘉善的後代二世孫從即墨遷來此看管黃家瑩地逐成小莊園,簡稱小莊;清末又有王氏從紙房村遷此入籍;其餘如仲、孫等姓氏分別從不同地方遷此定居。因村處於山花綿延的山澗之中故名“綿花”。(即墨縣誌載七鄉村莊圖示:“綿花”)。後演化為棉花村。
村莊發展
該村歷史上屬即墨縣仁化鄉鐵旗社,1935年劃歸青島市郊夏莊區。1949年解放後,曾隸屬南海專署嶗山行政辦事處三區。1951年7月民主建鄉,該村為青島市人民政府嶗山辦事處惜福鎮區棉花鄉政府所在地。1956年8月,改為嶗山郊區人民委員會,村屬書院鄉,並成立棉花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惜福鎮人民公社成立,該村為下屬生產大隊。1984年7月恢復行政村,先後隸屬於嶗山縣、嶗山區、城陽區惜福鎮人民政府。 2001年6月改為城陽區惜福鎮街道之行政村。
棉花村由24個自然村組成,有刁口、流河水、小莊、山火石、標前、芍藥澗、東水場、西水場、南崖、北崖、八分地、大屋、東河、樓南頭、平嵐、北坡、老崮後、流草、大莊、趟子溝、花西坡、愛爾澗、黃家營、樓山後。2003年底,該村共有330戶,998口人。
村落傳說
棉花村,坐落於嶗山著名三標山西南麓,風景秀麗,周圍的奇川異石,歷史上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二標山下有一廟台子遺址,那古時臼米的臼子和養狗的窩子尚在,說明此處古代曾有廟宇,毀於何時無從考證。相傳,很早以前,廟內只有和尚與弟子二人。有一年,每當老和尚外出,就有一個小姑娘來與小和尚玩耍。後被師傅發現,即叮囑徒弟:她再來時,你把紅線球用針別在她後背的衣服上,徒弟照辦了。結果順著紅線繩找到了一棵大人參。師徒二人小心翼翼將其挖出後,回廟裡洗淨燉煮。此時,師傅又要有事外出,叮囑徒弟,一定等我回來才開鍋。可徒弟被人參的香味誘惑,把參偷吃了。師傅回來大怒,操起扁擔就打,結果徒弟卻飛走了,一氣之下,把鍋里的湯餵了狗,狗也飛走了。師傅一看,湯也有用,就把鍋刷了刷也喝了,但總飛不起來,力氣卻大增。他用扁擔串起廟宇,背上就走,準備去仰口,途中被山撞掉了兩個廟角,最後身疲力乏,扔在了馬鞍石的北頭。那撞掉兩廟角的南掉角山、北掉角山仍在展示它們的雄姿。如“鷹嘴石”、“官帽子石”、“響水流子”、“芍藥澗”、等傳說更枚不勝舉。
經濟發展
棉花村域內“三標山”南坡,有一大石崮名曰“馬鞍石”,最有意思的是登上此石可腳踩三鎮(即惜福鎮、夏莊鎮、王戈莊鎮)。這三鎮交界處的山上,盛產美味可口的天然野果和各種中草藥,來此旅遊者四季不斷,既陶冶情操,又滿載而歸,何樂而不為!
解放前,棉花村是一處窮山溝,山崗薄地,土壤貧瘠;種糧糧不長,種菜菜不收。那時當地民眾流傳著一首民謠:一壇鹹菜一斗糧,一個草垛三間房;豬進屋,雞上炕,髒水流的滿街淌。這裡的人們祖輩以砍柴、開荒、植樹維生,慣於睡五更,起半夜,肩挑柴草步行五十里,去即墨趕大集,摸點糧食度饑寒。
山是原來的山,水是原來的水,解放後,村民們有了自己的山林和土地,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並在林果方面下功夫,使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吃的仍是統銷糧。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生活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解決了溫飽。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利用山區優勢,面向市場經濟,進一步挖掘果樹栽培的潛力,依靠科學種植,使原來的窮山溝變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如今,全村果樹發展到600餘畝,10萬多株,年產量40萬公斤。主要品種不但有大紅杏、梨、柿子、大棗、山楂、板栗等,還有棉花特有的大櫻珠和引進的紅燈、烏克蘭及煙臺大櫻珠,果實個大、色艷、可口。杏子有大紅杏、金太陽、大麥黃、甜杏核…單果重達150克。果實收穫季節,山村車水馬龍,村民家家賓客盈門,好不熱鬧。
為發展經濟,村民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斷開闢進村路。原路路面不足4米,坑坑窪窪。1976年由書院水庫北岸改道於南岸山坡上,於1977年,全村投入勞力10萬個,利用兩年的時間,開山辟嶺拓寬了路面。後於1993年春,在上級政府及有關單位的支持下,投資300多萬元又對路面進行了加寬,並以瀝青硬化。如今,進村路寬達10米,總長10餘華里。村通區城城陽的公車已開通,方便了民眾,促進了村莊經濟的發展。
近年,村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積極開發旅遊事業。於1999年投資30餘萬元在村圍子頂上築起了涼亭,鋪設了1000多級的石級路,供遊人登山遊覽。遊人立於此亭,舉目眺望,棉花村的美景盡收眼底,如臨仙景。
相關報導
2月23日,記者前往棉花村,在進入村子的路口處,記者看到一塊寫有棉花村的大石塊,從王沙路一直向里走,走到頭便是棉花村 。記者看到眼前的山路有多處大角度的轉彎,山路一側是山體,另一側則是山谷,路邊分散著多家農家宴。
經過十五分鐘的車程,記者從遠處看到了一片房屋,村莊依山而建但並不大。在棉花村,記者見到了一位村民劉先生,談起棉花村村名的來歷時,劉先生饒有興致地告訴記者:“我聽村裡的老人說,棉花村是明朝永樂年間,姓趙的一個人從即墨縣城遷到這片山里看山,來到山裡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花,山花綿綿,就在這裡定居,給這裡取名‘綿花村’。”
劉先生說,棉花村原本叫“綿花村”,也就一直被流傳了下來,“我四十多歲了,從我記事起,村名就用棉花的這個‘棉’字了,什麼時候改的名,村里人也不太清楚了。”劉先生說,對於棉花這樣的一個村名,曾經還發生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 ,“十幾年前,村裡的山上曾經起過火,當時報警後,消防隊拿著臉盆就來了,到了才知道是山里著火了,原來他們聽說棉花著火了,以為是棉花垛。”劉先生說,棉花村流傳著許多有意思的故事 ,“以前還是嶗山縣時 ,我們村里還專門找人編了一本故事集。”
劉先生說,棉花村現有400多戶人家,由於四面環山,村民都在種櫻桃 、杏和板栗,同時也有不少村民開發搞旅遊,棉花村也在青島打出了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