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奶奶的世界

梵谷奶奶的世界

《梵谷奶奶的世界》是2009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梵谷奶奶的世界梵谷奶奶的世界

《梵谷奶奶的世界》:一部溫情之書。一顆清澈乾淨的心。在她的畫裡,色彩就是感情,線條勾勒的全是記憶。她70多才開始繪畫,卻被人們稱之為“中國農村的梵谷”。一次香港個人畫展,兩次被請上“魯豫有約”。法國著名攝影師魯斯本,台灣馬英九先生分別收藏了她的畫作。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香港文匯報,蘋果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鳳凰衛視、香港TVB等國內外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了梵谷奶奶和她的奇蹟。

梵谷奶奶,一位來自河南方城縣的老太太。

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畫筆,創作出了百餘幅畫,其率性而為、真實樸拙的風格勾起了都市人的鄉愁。

人們驚嘆於她的天賦,稱呼她為“中國農村的梵谷”,或親昵地稱為“梵谷奶奶”。

國內數十家報紙、廣播和電視,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歐洲的媒體紛紛報導了梵谷奶奶和她奇蹟一般的畫作。而梵谷奶奶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會有那么多的人關注她和她的畫。在一個門前開滿紫金花的住宅里,她仍然用畫筆安靜地記錄下對往事的回憶。

她用畫筆回憶往事和鄉村,回憶她的花草,她的動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樹,她的土地。

這些燦爛的色彩感動過無數人,也許會觸及到你內心柔軟的那一部分。

梵谷奶奶。記得這些畫,就會記得一個母親,一個鄉村女人。

畫,人,回憶和美好的鄉村都在流逝中。

作者簡介

有關梵谷奶奶

1、她是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2003年之前,她不會寫字,不會畫畫。2003年,她離開農村,來到廣州,閒暇時拿起孫女的蠟筆,自顧自地創作了百餘幅作品。率性而為、真實樸拙的風格勾起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的鄉愁。雖然她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網友們驚嘆她的天賦,稱呼她為“中國農村的梵谷”。她不知道這個社會裡,許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在一個開滿紫荊花的小路的一個住宅里,她用畫筆,沉浸在她獨特的回憶里。

2、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兒子江華開始在自己部落格上貼上母親的畫,並寫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畫上了網路之後,竟然迅速走紅。

3、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老太太神奇的繪畫經歷。隨後,《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報》等各大媒體也相繼進行報導。

4、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還被鳳凰衛視請到《魯豫有約》直播室。直爽、樸實的老太太一出場就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5、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圖片故事部落格在奧一網開通。同年8月,新浪也為她開通了名為“梵谷奶奶常秀峰”的部落格。部落格公告欄中寫道,雖然常秀峰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大家還是送給她一個很響亮的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開博不到一月,點擊率超過8萬。每一幅畫作點擊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時間,“梵谷奶奶”的稱號紅遍整個網路。

6、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進鳳凰衛視《魯豫有約》。在那裡,老人的一幅《向日葵》與梵谷的《向日葵》被並排放到了演播大廳。魯豫詢問老人對兩幅《向日葵》的看法,沒有一點繪畫理論的常秀峰說:“這個叫梵谷的人一定很不開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陽光溫暖她,有土地養著她,有水滋潤著她,就像我畫她的心情一樣,很幸福。”

7、2007年1月,梵谷奶奶在香港舉辦了個人畫展,並出了一本畫冊義賣,所得資金由慈善基金管理,捐助給甘肅貧困地區學校,參與危校救助計畫。梵谷奶奶說,那感覺像是在做夢。

8、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也在2007年春節後推出20分鐘的介紹梵谷奶奶的專題片。

9、台灣馬英九,法國著名攝影大師斯魯本分別收藏了他的畫作。

媒體推薦

1、浙江工人日報

萬人追捧“梵谷奶奶”的繪畫傳奇

2007年02月26日14:16:43來源:浙江工人日報

她是一位74歲的農村老太太,從未出過遠門,三年前才客居城市。她一生不曾識字,也沒有學過繪畫,卻一畫驚人。網友們驚嘆於她的天賦,稱呼她為“梵谷奶奶”。她的畫帶給人們驚喜,也點燃了所有都市人壓抑心中的鄉愁……

從山楂樹開始畫畫

常秀峰今年75歲,是河南方城縣拐河鎮江家村的一個普通老太太。她沒有上過學,也不懂繪畫。丈夫去世後,2003年元旦,在兒子的極力堅持下,她第一次離開老家來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廣州。

住慣了鄉下的常秀峰,不習慣都市生活的節奏氛圍。剛到兒子家,老太太腿腳不方便,下一趟樓要花好幾分鐘。城市雷同的建築和道路,讓老太太常常產生迷路的懼怕,於是便很少下樓,漸漸接受了悶在“小鴿籠”的生活。

在兒子家,老人津津樂道地為三歲的小孫女講家鄉故事。說到自家種植的山楂樹時,老人描述,果子是紅的,樹葉是綠的,但任憑如何描述,長在城裡的孫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樣。有一天,小孫女用蠟筆在紙上塗抹,老太太順手拿起了蠟筆,興致勃勃地加入到塗鴉的陣營,把果子塗成紅色,葉子塗成綠色,在白紙上畫出了山楂樹。一瞬間,小孫女全明白了。

以後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來越多,畫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一個偶然的機會,做美術編輯的兒媳婦看見了這些不講究透視、沒有比例的蠟筆畫,立刻震驚了。兒子、兒媳婦怎么也不敢相信,從沒學過繪畫的老人會有這樣的天賦,一出手,竟然就是“後印象派”式的“大手筆”。

此後,拿孫女的蠟筆和水彩筆畫畫,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悅。兒媳婦發現,老人那些簡單而來源於生活的蠟筆畫,很容易勾起人們對小時候生活的種種回憶,很容易被畫裡流露出來的那種真誠、自然、純樸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畫沒有專業畫匠的點、線、色塊、色調、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鳥都是與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區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別人把它們踩在腳下,她把它們記在心裡。

而且,老人的畫不講究技法、布局,真實樸拙,隨性而為。在老人的筆下,自己曾經居住並撫養5個孩子長大的江家老屋,紅彤彤的山楂樹,金燦燦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頑皮的野貓、小鳥等家鄉的一切都顯得分外美麗。

蠟筆和水彩筆成了老人的夥伴。從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畫了一百多幅作品。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兒子江先生開始在自己部落格上貼上母親的畫,並寫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讓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畫上了網路之後,竟然迅速走紅。

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老太太神奇的繪畫經歷。隨後,《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報》等各大媒體也相繼進行報導。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還被鳳凰衛視請到《魯豫有約》直播室。直爽、樸實的老太太一出場就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圖片故事部落格在奧一網開通。同年8月,新浪也為她開通了名為“梵谷奶奶常秀峰”的部落格。部落格公告欄中寫道,雖然常秀峰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大家還是送給她一個很響亮的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開博不到一月,點擊率超過8萬。每一幅畫作點擊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時間,“梵谷奶奶”的稱號紅遍整個網路。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進鳳凰衛視《魯豫有約》。在那裡,老人的一幅《向日葵》與梵谷的《向日葵》被並排放到了演播大廳。魯豫詢問老人對兩幅《向日葵》的看法,沒有一點繪畫理論的常秀峰說:“這個叫梵谷的人一定很不開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陽光溫暖她,有土地養著她,有水滋潤著她,就像我畫她的心情一樣,很幸福。”老太太的兒子江先生說,在老太太的觀念里,沒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錄製現場,她非常活躍,魯豫給個話頭,老太太就能接過去暢所欲言,爽朗的個性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大有搶去魯豫風頭之勢。老太太對“紅”毫無概念,魯豫問她:“你知道網上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在崇拜你嗎?”老太太想了想答:“幾十個吧。”觀眾笑場。此後,老太太一下成了廣州名人。並不常出門的她,偶爾在兒子和兒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園遊玩時,常常會有人請她簽名,向她求畫,不識字的她只能照葫蘆畫瓢簽上自己的名字。

“梵谷奶奶”依靠網路走紅。對於別人稱自己為“梵谷奶奶”,老太太更是納悶。她說:“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這個,方圓幾個村也沒有叫這個名的,我咋就成了梵谷奶奶?”當兒子給老人解釋後,老太太方明白過來。就是這樣一個對“藝術”、“文化”很陌生的農村古稀老人,以不經意間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動著眾多生活在浮華之中的城裡人。畫畫,讓老太太找到了打發時間的“事業”,還有了“冬粉”和“外事活動”。老太太對此挺高興。

江先生說,雖然老太太每天會簡單點擊博客,看看自己的畫作,但不識字的她,只能叫兒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誌和回復網友。當然,作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鄉文化的衝突幾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擊出了很多樂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畫了一幅畫,江先生將它掃描到了網上,老太太就問了:“咦,我的畫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還有一次,江先生將老太太的一幅畫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張噴繪回來,拿給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覺得神奇了:“這畫明明我放在家裡,你怎么又變出一幅,還這么大?”

“梵谷奶奶”為何受到人們的喜愛?

江先生說,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規,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謂的常理和遊戲規則,老太太的畫不按規矩出牌,率性而為,真實樸拙,給渴望突破和改變的人們帶來了驚喜。同時,老太太的畫勾起了每個人的鄉愁。

有網友評論說,這才叫藝術,誰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畫精美,我跟他急。更多的網友則在老太太的畫和江先生配的寫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讀到了濃濃的鄉愁,點燃了漂泊異地的人們對童年、對父母、對鄉村的追憶和思念。

江先生說:“其實,城裡人也有鄉愁,很多城裡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異國奔波,他們也有濃濃的對家和往昔生活的懷想,老太太的畫暗扣了都市人壓抑著的這種情感。”對於老太太今後的“繪畫生涯”,江先生說沒有規劃,順其自然,讓老人家繼續自娛自樂吧。

眾人眼中的“梵谷奶奶”

河南省美協副主席、著名油畫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幾幅畫後,非常驚訝,他說:沒受過一天正規訓練就能畫出這樣的作品,老太太的繪畫天分很高。這屬於原生態畫作,樸實、漂亮,很有藝術靈氣。央視青歌賽不是分為流行、民族、原生態幾種流派嗎?我看,老太太的畫就屬於我們美術界的原生態畫法,其中還夾雜著些農民畫。

當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樹》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時,曹新林說:“這幅畫很有味道,畫裡蘊含著一種韻律。老太太的畫質樸、純淨,完全沒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繪畫技巧與套路,近似於天真無邪的兒童畫,這是它之所以打動人的真正原因。”

重慶知名畫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畫說,藝術是每個人天性的反映,質樸更能體現出一種境界。目前,國內已出現一些小流派,被稱之為“素人畫派”,他們主動放棄學院式規範教育,全心體會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歸真可以達到更高藝術創作境界,使藝術品更具靈性。

陳魯豫說:“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可愛的老太太。”

網友們也紛紛留言。網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靈和原生態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筆畫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學習,是您告訴我們什麼是地球,什麼是家園。

網友“小馬哥”留言:您的畫有一種靈氣,那是藝術家的靈氣;還有一種活氣,那是根植民間的活氣;還有一種大氣,那是超越繪畫藝術的大氣。

網友景凌飛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賞畫,但我喜歡這種平淡的生活和濃墨飛舞的痕跡。我都難以想像自己70歲時會是什麼樣子,是否和您一樣永遠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樂長壽。

網友“貓兒Molly”留言:奶奶的畫看著真溫暖,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譜,真的挺喜歡。想起了我奶奶,雖然她已經不在。但當時她做過好多布藝,都特別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

網友的追捧並非僅僅停留在網路上。一位旅居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女士,給江先生打來電話,說在網上看到他母親的作品,簡直都要折服得暈倒了,她熱情邀請老太太去荷蘭,想帶老太太去梵谷博物館參觀。

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非常喜歡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畫的《石榴樹》。斯魯本對江先生說:“你的母親和我一樣,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藝術。”

嚮往簡單的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歲的常秀峰從廣州回到河南南陽,記者前去老人的家鄉採訪。

南陽方城縣拐河鎮。距小鎮不足兩公里的地方,一條寬闊的大河橫臥一側,河道曲曲彎彎,河水清澈。岸邊淺水處,十幾棵柳樹或分或靠,形態各異。順著一條羊腸小道,走上了江家村人居住的山坡。院子裡積滿了發黃的樹葉,一棵老榆樹樹冠擎天,兩棵杜仲樹才剛有胳膊粗。三間七成新的磚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緊靠其右。老屋雖空無一人,但土牆上滿園春光的紅對聯卻尚未褪盡顏色。

這裡簡直與“梵谷奶奶”的《江家老屋和古樹》一模一樣,這便是常秀峰的家。

雖然在廣州生活了3年,但常秀峰很少畫身邊的景致。老人安詳地說:“廣州的高樓走不進我的心,我畫不出來,老家的景致雖然看不到,但它們在我的心裡,想畫的時候,那些花鳥樹木、房屋老井就一點一點地從心裡走出來,畫畫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家鄉的味兒。”

聽說老太太常秀峰已成為網上紅人被譽為“梵谷奶奶”時,江家村的村民們都吃了一驚。他們說,這么多年來,從沒見過常秀峰畫畫,字都不識幾個,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不過,村里和她同輩的老太太楊前奉說,在村里,常秀峰的針線功夫那可是一絕,時常被人請去做衣服,年輕時候就心靈手巧。而且,還當過婦女主任呢。

對於常秀峰筆下常常畫到的荷花,村裡的老人們回憶說,那個荷塘幾十年前存在過,現在早已變成了玉米地,沒想到,她還記得。

由於鳳凰衛視及各媒體的報導,現在,有人聯繫要為老太太出書。下一步,老太太還將赴香港舉辦個人畫展,雖然畫展展期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但已引起了香港眾多媒體的關注。江先生說,隨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樂意守在家裡,用畫筆描繪她腦海里對於鄉村生活的遙遠記憶。

對於即將到香港舉辦個人畫展,老人說,感覺就像在做夢。(嚴峻 雅靜)

2、香港文匯報

“梵谷婆婆”來港開畫展[2007-01-15]

這位婆婆妙筆生花,畫中的牛羊花草,閒著笑著,優哉悠哉。有人說,年屆73歲,只得3年畫齡的農村老婦常秀峰,畫風似極印象派大師梵谷,不同的是,筆下都是農村生活樸實的一面。她說,與其叫她“梵谷婆婆”,不如稱呼她做“向日葵”,“因為我過著有陽光溫暖的生活”。

來自河南的農村老婦常秀峰,不曾讀書寫字,以為一生就此終老,70歲那年忽然與畫有緣。常婆婆說,3年前搬到廣州與兒子居住,孫女有天問她:“奶奶,農村的生活是怎么樣?”她不懂表達,便用孫女的蠟筆將眼中的農村繪畫出來,從此,那雙手開始停不了。

蠟筆繪出農村風貌

草莓、菊花和田園,全是常秀峰的題材,但最愛的還是《朵朵葵花向太陽》,畫中都是開得燦爛的向日葵。“它代表我的生活,代表我自己,很有陽光溫暖,過得很幸福快樂。”她記得,昔日在農村過著體力勞動生活,挑起養家的擔子,苦不堪言,今日卻能弄孫為樂,與畫作伴,當然不亦樂乎。但她說,總有一天會回到鄉下,始終,仍很想家。這位婆婆昨日訪港舉行首個為期逾一個月的畫展,展出一幅幅筆觸淳樸、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

3、上海星期三報導

本報記者郁蕊芬/文

她,目不識丁,從未學過繪畫,更不知道什麼是“印象派”,但網友們送給她一個響亮的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

她,不懂電腦,不了解網路,她由家人代為管理的部落格卻在短短几個月內迅速竄紅,一時間,“梵谷奶奶”紅透網路。

她,大名常秀峰,73歲,生活的足跡幾乎從未離開過河南農村。

最愛畫老家的房子

電話那頭,常秀峰聲音洪亮,笑聲爽朗。

記者說:奶奶,我要採訪你呀。她愣住了,大約兩秒鐘後,才用帶著濃重河南口音的國語欣喜地問:“你也喜歡我的畫啊?”得到肯定回答,她又是一陣“呵呵呵”的大笑。

老太太告訴記者,她今年73歲,70歲之前,她一直生活在農村,和鋤頭鐵耙打了一輩子的交道。2003年,第一次坐飛機,被兒子接到廣州生活。

老太太提筆作畫純屬偶然。

那時,她才到廣州不久,3歲的小孫女同樣對周遭的一切充滿好奇。一天,正拿著蠟筆在白紙上塗抹的小孫女突然問:“奶奶,老家都有些什麼?”老太太於是津津樂道起自家種的山楂樹來。

“長著紅果、綠葉子的山楂樹究竟是什麼模樣?”小孫女聽了半天,仍一知半解。老太太“急中生智”,順手拿起了蠟筆……

為了讓小孫女了解老家的風土人情,老太太開始作畫。“(小孫女)要我畫啥,我就畫啥。什麼鳥啊,兔子啊什麼的。天天陪著她畫。”

從第一幅“紅果綠葉的山楂樹”開始,不知不覺間,老太太已經用蠟筆、水彩筆創作了100餘幅作品,其中有山水、老房子、向日葵、荷花、竹林、小鳥……“畫的都是家鄉的東西。住了幾十年,很思念家鄉,而且都是實在的東西,都是自己看過的東西。這個東西長得啥樣,就畫啥樣。”

老太太最喜歡的,還是畫她老家的房子:已經倒塌的祖屋,搬到鎮上後新蓋的瓦房,祖屋在冬天蕭瑟的景象,新房迎來秋天豐收的喜悅……老太太一畫就是好幾幅,因為“在老家山區住了幾十年,對以前的房子特別有感情。”

老太太還喜歡畫鳥,因為“我們山區鳥兒多”。她告訴記者,過去在農村里,別人都會教小孩子捅鳥窩,她不教,有時候兒子淘氣,把鳥窩捅下來了,她還會把它再擱上去。“鳥生個小鳥也不容易,我們不能傷害它。”

老太太畫畫從不打草稿,“需要啥顏色就用啥顏色,直接畫上去”。但完成一幅畫,依然需要3天左右,如果慢一點,會拖上一星期。說起未來,老太太又呵呵笑起來,“我的想法啊……只要大家喜歡,我就儘量多畫點。”

靠畫賺了千兒八百

一開始,老太太一邊作畫,一邊給孫女講老家故事的舉動並沒有引起家人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學美術出身的兒媳無意間看到了這些“不講究透視、沒有比例”的蠟筆畫。

“老人家從沒有拿過畫筆、也不識字,怎會有這樣的天賦?”兒子江華大喜過望:“媽媽讓我們再次發現了她。”

經他一宣傳,老太太很快成為他同事眼中的“傳奇人物”,大傢伙結伴到他家裡看畫,看完都喜歡得不得了,還有人死活要“搶”走一兩幅收藏。

如今,“走得最遠的一副畫,在法國一個畫家手裡。”這位法國畫家是世界攝影名人布列松的朋友,看了老太太的畫,對江華說:“你媽媽和我一樣,是用心在作畫。我,用心,不是用相機做藝術。”

今年1月,老太太的作品第一次上了報紙——《中國國小生語文報》給這7幅畫開了120元的稿費。老太太高興極了,因為“開始沒想到畫畫還能賺錢。就想畫著玩”。到現在,她的畫已被5家報紙刊登過,儘管不識字,也記不住這些報紙的名字,但收到的近千元稿費還是讓她樂不可支:“種地一年,也就賺千兒八百的。現在靠畫畫就能賺到了。”她爽快地說:“只要身體好,我就繼續畫。”

今年7月,江華給母親開了一個部落格,把她的作品及經歷都公布出來。老太太的名氣更響了。不久,新浪網也為老太太開了個部落格。短短數月,兩個部落格的點擊率加起來突破10萬,還成了許多熱門部落格的連結對象。老太太因此還得了個“中國梵谷”的稱號。

對於自己成為“網路紅人”的事情,老太太一開始並不知情,直到最近一段時間,她才知道,她的畫“很多人都能看到”。

近期,老太太接連線受了幾次電視採訪,更加名聲在外。“有一次出去玩,就在街上聽到有人喊我常奶奶,我一看是個陌生小姑娘。就問她,你怎么知道我呀?她說,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過你唄,然後就和我一路走、一路聊。”

這樣的事情常常發生嗎?

“有好幾次呢,他們都挺喜歡我的畫。”

別人都喜歡你的畫,開心嗎?

“那些人喜歡我的畫,(我)心裡很高興,很高興……”老太太一個勁兒地說“高興”。

如今,老太太堅持畫畫,因為她“不識字,也不會看書,除了畫畫啥都不會幹”。但,她每天只能畫上一兩個小時,“時間一長,眼睛受不了”。她畫畫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賺取稿費,更不是為了成為“中國梵谷”,而是要“用這些畫來代表以前和現在的生活”。

最讓老太太高興的,莫過於同樣喜歡畫畫的小孫女對她說:“奶奶,你(把畫)放那裡,我來畫。”她就笑眯眯地看著小孫女拿起紙和筆,按照自己畫裡的樣子,一筆一划地認真臨摹。

兒子說“奶奶”

老太太,她坐在陽台上,連外面都不看。在一個盤子的蠟筆頭裡面尋找顏色,把1000多公里外家鄉山溝里某棵樹的樣子給搬過來。

怎么說老太太的畫呢?有時候,我坐在書房裡看書,透過大玻璃看陽台上的老太太作畫,就想,她今天保不準心緒又回家了。也許,在畫某一筆顏色的時候,還有她和別人在樹下勞動的情景。

她的畫,不承載文化和藝術,她承載著沒有人知道的都已經老去的,山區農民們的歷史。這是壓根就無法記載進這個國家的歷史的。所以,有時候,我覺得,老太太的畫,是壓在我心裡的石頭,讓生在這個時代的我自己,感到說不出的煩悶和想吶喊的衝動。

直到目前,我仍然困惑她老人家為什麼有如此的表現和心靈之作。有時候,我會呆呆地坐在書房,透過玻璃看在陽台上畫畫的母親,有時候,也悄悄地拍幾張照片,我甚至無法想像,她下筆作畫的時候,心裡那美好的幾十年前的美麗景色,苦難消隱,惟有美好。

“冬粉”說“奶奶”

■洛洛:看奶奶的畫讓我很感動,小的時候,每每學校放假,總是鬧著要到農村的親戚家住,爸爸媽媽熬不住我一直的鬧,就允了我。後來,漸漸成了習慣。包括現在,我都認為,我的童年要比我身邊任何一個人的都要幸福。奶奶的畫讓我看到了我幸福的童年時期,也讓我更加懷念我那已經去世的慈愛的長輩。祝奶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徐葉力:童心!美好的內心!試問,一個美術高材生,抑或一個美術作家,又有誰能有如此純潔、如此崇高、如此平淡、如此簡樸的畫作?!不是奶奶有多偉大,而是人性的真諦!!奶奶正是因為表白了人性的純良而倍顯崇高!原來真正的美好、真正的崇高,不是人性的虛偽和做作,而是釋放心靈的淳樸賢良!向奶奶學習,讓我們的生活真真切切!

■河南老鄉:如果常奶奶出書我想了一個書名《畫著玩——“梵谷奶奶”常秀峰的畫與話》。從書的裝幀到排版設計到定價要體現常奶奶的一貫風格,我想書應該厚一點,畫多一點,話簡練點,儘量體現常奶奶的生活與思想的全貌……我現在就是常奶奶的fans。

4、華商報

“梵谷奶奶”用畫筆點燃鄉愁

她叫常秀峰。今年73歲。一位從未出過遠門,三年前才客居城市的農村老太太。她一生不曾識字和學過繪畫,卻一畫驚人。網友們驚嘆於她有著與梵谷類似的天賦,稱呼她為“梵谷奶奶”。

她的畫帶給了我們驚喜,也點燃了所有都市人壓抑心中的鄉愁……

本報記者昨日採訪到常秀峰和她的親人,為您講述“梵谷奶奶”其人其事,以及更多幕後故事。

有一位目不識丁,70歲以前從未拿過畫筆的老太太,日前走紅網路,挺進電視的名人訪談節目了。她的畫作還頻頻被發表。她就是被網友譽為“中國農村的梵谷”,被親切稱為“梵谷奶奶”的河南籍老太太常秀峰。

是什麼契機讓她拿起畫筆,並從此聲名鵲起,生活由此更多了一份樂趣與寄託的呢?

“梵谷奶奶”誕生了

記者採訪了為“梵谷奶奶”製作部落格,“捧紅”她的江先生。他是老太太的二兒子。

江先生介紹說,老太太一直生活在農村老家,後來老伴去世,她才在子女的勸說下來到廣州,和二兒子一起生活。那是2003年。

老太太腿腳不方便,下一趟樓要花好幾分鐘,城市雷同的建築和道路,讓老太太常常產生會迷路的懼怕,於是便很少下樓,漸漸接受悶在“小鴿籠”的生活。

有天,江先生三歲的女兒子粵用蠟筆在紙上塗抹,老太太看見了,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到塗鴉的陣營。令人驚奇的是,一輩子從未接觸過繪畫的老太太,一出手,就是“後印象派”式的“大手筆”。江先生看到母親的畫作,驚呆了。

從2003年到今天,拿孫女的蠟筆和水彩筆畫畫,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悅。三年時間,老太太一共畫了一百多幅作品。今年,江先生為老太太建立了部落格,將她的作品上傳到了網路。

意想不到的是,網友們熱烈地追捧起了老太太的畫作。

老太太搶了魯豫的風頭

“梵谷奶奶”迅速成名了。

網友的追捧並非僅僅停留在網路上。一位旅居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女士,給江先生打來電話,說在網上看到他母親的作品,“簡直都要折服得暈倒了”,她熱烈地邀請老太太去荷蘭,她想帶老太太去梵谷博物館參觀。

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非常喜歡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她畫的《石榴樹》。斯魯本對江先生說:“你的母親和我一樣,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藝術。”前不久,老太太還應邀做客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

江先生說,在老太太的觀念里,沒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錄製現場,她非常地活躍,魯豫給個話頭,老太太就能接過去“暢所欲言”,爽朗的個性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大有搶去魯豫風頭之勢。老太太對“紅”也毫無概念,魯豫問她:“你知道網上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在崇拜你嗎?”老太太想了想,答:“幾十個吧。”觀眾笑場。其實在短短的日子裡,“梵谷奶奶”的部落格就有8萬多的點擊率了。

現在,有人聯繫要為老太太開畫展和出書。江先生說,隨老太太自己的意思。但老太太似乎更樂意守在家裡,用畫筆描繪她腦海里對於鄉村生活的遙遠記憶。

畫畫帶來的歡樂與困惑

畫畫,讓老太太找到了打發時間的事做,還有了“冬粉”和“外事活動”。老太太對此挺高興。當然,作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鄉文化的衝突幾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擊出了很多的樂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畫了一幅畫,江先生將它掃描到了網上,老太太就問了:“咦,我的畫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還有一次,江先生將老太太的一幅畫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張噴繪回來,拿給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覺得神奇了:“這畫明明我放在家裡,你怎么又變出一幅,還這么大?”

老太太一生都用體力勞動謀生,在城裡,她也會每個月賣一次家裡的廢品,能掙六七塊錢。有一天,一家報紙用了老太太的作品,給她寄來了150元錢的稿費,她都蒙了。老太太說,在農村,辛辛苦苦,一年種一畝地下來,才掙幾個錢啊,怎么一張畫就能掙這么多?

老太太難以理解“腦力勞動”的概念,她感嘆說,在城裡,紙都能變成錢。

她勾起了都市人的鄉愁

“‘梵谷奶奶’受到人們的喜愛,你個人分析會是什麼原因呢?”記者問江先生。

自身就是資深媒體從業人員的江先生說,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規,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謂的常理和遊戲規則,老太太的畫不按規矩出牌,率性而為,真實樸拙,給渴望突破和改變的人們帶來了驚喜。同時,老太太的畫勾起了每個人的鄉愁。

這兩點“走紅理由”,從網友們的評論中可窺見端倪。有網友評論說,這才叫藝術,誰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畫精美,我跟他急。更多的網友則在老太太的畫和江先生配的寫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讀到了濃濃的鄉愁,點燃了漂泊異地的人們對童年、對父母、對鄉村的追憶和思念。

“其實,城裡人也有鄉愁。”江先生說,很多城裡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異國奔波,他們也有濃濃的對家和往昔生活的懷想,老太太的畫暗扣了都市人壓抑著的這種情感。

對於老太太今後的“繪畫生涯”,江先生說:“沒有規劃,順其自然。讓她老人家繼續自娛自樂吧。”

一個沒有名利概念,不知“紅”為何物的老人,走紅了網路。這個辛勞樸實的農村老奶奶,用她的畫和畫中故事,溫暖了奔波都市浮躁的我們。

“梵谷奶奶”,您有空了,繼續畫……本報記者 程勇

■對話

和“梵谷奶奶”聊家常

記者:常奶奶,您現在是名人啦,好多人都喜歡您和您的畫啊。

常秀峰:謝謝大家的喜歡。你也是喜歡我的畫兒的吧。呵呵。

記者:您一般什麼時候畫畫呢?一幅畫大概需要花費您多長時間?

常秀峰:有時間了我就畫。我挺忙的,還要做飯,抹桌子。

記者:聽說您稿費收了不少,準備怎么花呢?

常秀峰:明年我想回趟老家,有幾個困難戶,我就用稿費接濟一下他們。

記者:現在有“冬粉”讓您當老師嗎?

常秀峰:啥叫“冬粉”?老師啊,我想拜啊,好幾個畫家來我們家,我就請教他們,他們不教,還說要向我學習。

記者:您兒子告訴我說呀,您老特健忘,我考考您,請您去上電視的那個姑娘您還記得是誰嗎?

常秀峰:記得。忘不了,她是魯豫,那是我這輩子最光榮的時候。本報記者程勇

■聲音

網友和名人眼中的“梵谷奶奶”

您的畫有一種靈氣,那是藝術家的靈氣;還有一種活氣,那是根植民間的活氣;還有一種大氣,那是超越繪畫藝術的大氣。——小馬哥

我不懂得如何欣賞畫,但我喜歡這種平淡的生活和濃墨飛舞的痕跡。我都難以想像自己70歲了會是什麼樣子,是否和您一樣永遠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你健康快樂長壽。——景凌飛

深深讓我感受到藝術的震撼力,也讓我想不到的是,一位老年著手畫筆的人,畫出讓中國美術界震動的作品,藝術真已變成了何人都能為,已不再是資深人士的專利了。——紅葉

奶奶的畫看著真溫暖,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譜,真的挺喜歡。想起了我奶奶,雖然她已經不在。但當時她做過好多布藝,都特別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貓兒Molly

在一睹常奶奶的那些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圖片後,我不得不承認,一絲溫暖而柔軟的感動在我心中緩緩升起。她和她的畫,喚起了我對最純樸的鄉土情感和鄉土風景的回憶與留戀。《冬天里村莊的親人》、《夏天的荷》、《秋天的高粱》、《玉米與豆角》、《石頭、豬圈和雞》、《江家老屋和古樹》……使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圖景浮現在我的眼前。梵谷奶奶、梵谷奶奶的畫作讓人們感動了。她筆下的那些往日生活場景,讓許多人心嚮往之。這種有些矯情的嚮往直接來自這個高樓大廈的南美式魔幻主義城市語境,更根源於人類那最原始而美好的自然情感。——周志坤

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可愛的老太太。——陳魯豫

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還收藏了老太的作品——《石榴樹》。斯魯本說:“常秀峰和我一樣,都不是在用機器和筆展示藝術,而是在用心。”

■幕後

老太太在廣州的簡單生活

“梵谷奶奶”早上5點半左右悄悄起床。在視窗看看外面的樹和天氣,以及下面的行人。

開始清洗昨天的衣服,手洗。開始擦客廳地板和自己臥室地板。用廢棄的毛巾。

又開始做早飯,煮白粥或者黑米粥,關閉廚房窗戶,打開排氣扇,做北方的烙餅。

9點左右,到陽台畫桌,鋪開紙張。畫幾天前開始的畫或者新作。趁太陽好光線好才可以,因為眼睛有病。

中午,或者自己一人,或者一家人,吃中午飯。下午,畫畫,或者看電視連續劇。她不喜歡外國電影和電視,聽不懂。聽到電視上有人說河南話,感到特別親切。晚上一般很早睡覺,儘管睡不著。

每天接電話不超過5個,平均一個星期可能接到家鄉電話好幾個。

平均半個月到20天下樓一次,腿腳不便,走路覺得累,不如在家裡舒服。每個月可以積攢家裡的廢品,賣款得7元人民幣左右,僅這,目前已經積累300多元。

平均每10天左右接待一撥或者幾個“常粉”,說自己的畫是畫家鄉哪個地方的樹和山,是哪個時候的事情。每棵樹的位置,以及房子是誰家的。為什麼這樣畫。等等。——摘自“梵谷奶奶”的部落格

5、重慶商報

河南農婦取名“梵谷奶奶”開部落格網友熱捧(圖)

重慶商報2006年11月06日12:52:53

一位目不識丁的73歲老太太,三年前偶拿孫女蠟筆作畫,一畫驚人。在新浪開博後走紅網路,被網友譽為“中國農村的梵谷”。目前國內多家出版社與她聯繫,即將出書。

“梵谷奶奶”開博受網友熱捧

“在離開農村以前,不會寫字,不會畫畫。三年前,她閒暇時拿起孫女的蠟筆,自顧自地創作了百餘幅作品。”昨日,記者進入一名為“梵谷奶奶常秀峰”的部落格。部落格公告欄寫著,雖然她不知道什麼是“後印象派”,但大家送給她一個響亮稱號“中國農村的梵谷”。在部落格日誌上記錄了常秀峰在河南老家的鄉土生活,以及現居廣州的繪畫生活,並附上了多幅親筆畫作。開博不到一月,點擊率超過8萬,受網友熱捧。

文盲老太偶然作畫被譽梵谷

昨日(5日)下午,記者聯繫到73歲的常秀峰。她說,一直未出過遠門,老伴去世後,三年前才從河南老家來到廣州看兒子。她從不曾識字也未學過繪畫。一天,三歲的孫女用蠟筆在紙上塗色,她看見後趁著興致提筆開畫,當時只是一味“畫著玩”。常秀峰的兒子江先生是當地一報社的記者。他說,他和妻子看了老太的畫後,都驚呆了。沒想到從未接觸過繪畫的農村老太,竟會有這天賦。之後,江先生就把常秀峰的畫作發到了網上。“後印象派”的風格讓常秀峰被網友稱為“梵谷奶奶”。常秀峰後來才知道,梵谷是荷蘭著名畫家,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上個世紀90年代,在索斯比的一場著名的拍賣會上,梵谷的一幅《向日葵》被拍賣7000萬元美金。

網路走紅老太困惑

住慣了鄉下的常秀峰,在來到廣州這座大城市後,不習慣都市生活節奏氛圍,時常迷路的她,便選擇了在家作畫打發時間。但偶爾出門,便會有人認出她是網路走紅的“梵谷奶奶。”為此她困惑了,“我又不愛出門,怎么會有人認識我?”江先生告訴記者,雖然老太每天會簡單點擊部落格,看看自己的畫作,但不識字的她,只能叫兒子依照自己意思寫日誌和複述網友回復內容,對於自己部落格8萬多的人氣,老太一直不相信地認為,最多只有40個人。

愛上繪畫準備出書

如今,蠟筆和水彩筆成了這位古稀老人的夥伴。三年來她一共畫了一百多幅作品。率性而為,真實樸拙,老太的畫勾起了都市人的鄉愁。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還收藏了老太的作品—《石榴樹》。斯魯本說:“常秀峰和我一樣,都不是在用機器和筆展示藝術,而是在用心。”江先生說,目前他正和北京等幾家出版社聯繫,準備出書。

畫家:反璞歸真出境界

記者就此採訪了重慶知名畫家米可。他分析說,其實藝術是每個人天性的反映。質樸更能體現出一種境界。目前,國內已出現一些小流派,被稱之為“素人畫派”,他們主動放棄學院式規範教育,全心體會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璞歸真可以達到更高藝術創作境界,使藝術品更具靈性。(記者鄒勤琴)

編輯本段

編輯推薦

1、《梵谷奶奶的世界》:整體裝幀由世界上最美的書的獲得者朱贏椿親自操刀

2、清華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呂敬人教授參與策劃

3、本書收錄全部梵谷奶奶的代表畫作

4、國內最著名的印刷紙張專家監督統籌

5、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畫展盛大推廣

6、銷量超過五萬本後,策劃精裝本8000本。

專業書評

梵谷奶奶和我一樣,都不是用機器和筆展示藝術,而是在用心。

——斯魯本(法國著名攝影家,收藏了梵谷奶奶的畫作《石榴樹》)

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可愛的老太太。

——魯豫

這屬於原生態畫作,樸實、漂亮,很有藝術靈氣。

——著名油畫家曹新林

常在一睹常奶奶的那些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圖片後,我不得不承認,一絲溫暖而柔軟的感動在我心中緩緩升起。她和她的畫,喚起了我對最淳樸的鄉土情感和鄉土風景的回憶與留戀。

——南方日報社評論員周志坤

太美了。用心靈和原生態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筆畫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學習,是您告訴我們什麼是地球,什麼是家園。

——網友“羊身上的BLOG”

您的畫有一種靈氣,那是藝術家的靈氣;還有一種活氣,那是根植民間的活氣;還有一種大氣,那是超越繪畫藝術的大氣。

——網友“小馬哥”

奶奶的畫看著真溫暖,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譜,真的挺喜歡。想起了我奶奶,雖然她已經不在。但當時她做過好多布藝,都特別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

目錄

001序一:陳墾

002序二:我的母親,梵谷奶奶

第一幅:風景:梵谷奶奶的臨摹功課

第二幅:梵谷奶奶。

第三幅:江華和女兒在老家門前。

第四幅:“三代人”。

003畫之初

004陽台上的美好時光

005用畫筆記錄下往事

006她的畫,她的鄉村生活史

007縫補鄉村景觀的裁縫

008還原真實

009生命的光,有偶然組成

010有種顏色,讓心靈回家

011田野里的父親母親

012啊!歡雪

013鬥地主

014草莓里的陽光

015野百合也有春天

016鄉荷

017夏天的荷花

018荷花的曲與直

同上-165

019秋天的記憶

D-秋天02

020花好害

021鄉下的菊花枕頭和廣州的鮮花

022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

023母親在廣州的時間表

024秋天的落葉

025在城裡勞動

026窗房窗外的鄰居

027心裡不舒服,活著就不舒服

028老家影像

029忽略眼前的親

030有空來坐坐喔!

031回家吧,至少那裡有你們的姑娘

032“錢不是我拿的”

033認真“過家家”

034泥土裡有人的味道

035回家寫生

036畫不出來的東西

037母親的圓明園

038香港和紫荊

039來自香港媒體的問題

040劉三姐的冬粉

041不怕飛機掉,我拉著扶手呢

042火車咋裝到地下的?

043不上班咋掙錢

044錯人烏雞和皮蛋

045“藝術牛仔褲”

046坐計程車

047“母親不會偷渡”

048吃藥

049學外國英語,和養牛一樣重要

050廢品處理“所有權”

051奶奶“無齒”

052“洗髮水飲料”

053“就是飛柔”

054摩絲的神奇

055快點“死”,“死”完就出去玩!

056茄子能不能當“國菜”?

057稿費與種地

058五個女孩隨便挑個結婚吧

059翻譯!翻譯!再翻譯!

060得病能讓人聰明嗎?

061稿費與成名

062漂亮妞兒陳魯豫

063藝術真理

064接見冬粉

065街頭電視秀

066這個社會真“妖氣”

067來自家鄉的討畫者

068名聲的愉悅

069隨風而逝的雪

070我的捐助

071魯斯本與《石榴樹》

072懷念老伴

073母親的眼睛

074月亮,是我夜裡的燈

075那不可改變的

076後記:太陽照常升起

序言

序言:

我的母親,梵谷奶奶

文/江華

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猜也許是這本書的某種東西吸引了你,你開始在某個地方讀它。

此刻,你看看天空,感覺一下身邊風的溫度——不論是春夏秋冬。如果你的父母不在你的城市,那么我希望你回家的時候,把順手發信息和段子的時間,留出來,給他們打個電話,因為你知道,那個地方的氣候和溫度,一定和你這裡的不同。

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和這本書的作者以及主角有關。

她是我母親。

母親現在七十多歲了,你可以稱呼她為奶奶、外婆,或者是阿姨。不過,因為她那些簡單的畫,她現在有個了雅號,叫“梵谷奶奶”。

我很願意我和母親,能夠通過這本書,和你以及你的家人交流,換句北方的話說,叫說說閒話。

這本書要向你的父母問好,並懇求你,能夠在你空閒的時候,想想自己的爹娘。大多數的孩子現在都不在父母身邊,這個社會把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生活給活生生的撕裂了,這種親情的撕裂麻木而不會疼痛。孩子們永遠不知道母親生下自己的疼痛。

這個世界的生命,是由母親的疼痛開始的,本來也應該以愛結束——可是現在的人生都如電腦遊戲一樣,有多種的結局。這令人不安。

用一本書來描述一個人的一生是困難的。芸芸眾生之中,普通人的生命太過相似,時間和空間將一個婦人限制在一個狹小的山溝里度過一生。

一個農村婦女不過是侍夫、養子、度日、生存,度過一生而已,母親的故事在每天重複,了無生趣。農村人沒有城市的人生活豐富,他們中的大多數直接和世界交流的方式,並不是語言,而是眼神和動作。在我的記憶里,我的父親和母親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們,總是沉默地在田野里勞作,很少看到神經質的嘮叨。

而城裡人,上帝把語言的功能更多地分配給他們。我很納悶,母親告訴我,我小時候是一個木呆呆的小孩,能夠坐在某個農舍下的石頭上,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發愣,怎么到了城市,就變成了一個以說話和文字為生的職業人了呢?

母親的一生可以這樣描述:1949年以前的年輕女孩,1949年之後的女人,農村婦女,生了六個孩子,沒有一個夭折。

她養大的孩子們,打工的打工,進城的進城,有家庭矛盾爆發仍然爆發。人命不同,母親的最大感受,只好嘆氣認命。

不幸的是,她的老伴早逝幾年,然後她就變老了。

誰會說這樣的人生值得回憶和記錄呢?

說實話,我們每個人關注的總是和自己無關緊要的東西。比如我,父親去世了五年了,難道我真的在心底里就時時刻刻記著他?按道理說,他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可是我關注的是什麼?也許這種忘本就是無法責怪的事情,換句罪惡無比的比喻:我們吃了美好的蛋,是不會感謝母雞的。

所以,也只有自己有了孩子,才會知道了自己逐漸遺忘的童年模樣;只有永失親愛的人,追悔莫及時,自我譴責才會日漸強烈。

許多年以前,我並不認為母親的一生是值得書寫和記錄的。但現在我改變了想法,正因為母親是一個普通得轉瞬即逝的人,才應該用一本書留存下她的身影。

這是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面的親和愛會多點。

母親竟然會畫畫,這的確是一個神奇的事情。像母親那樣的人何止她一個?也許在你們的母親那裡,也許正藏著一個所有人奉為天才般的才能,它等待著你發現。

母親就是偉大的,只要你學會欣賞。

凡事,皆有可能。

母親不認識字和不會畫畫的先天優勢,造就了她只能通過稚拙的畫來回憶以及記錄。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獨特的東西。她這些純樸、發乎自然之心的畫,是獨一無二的。

謹以此書,獻給天下生養我們的父母們。

他們,是我們生命的製造者,是我們的驕傲,是指引我們走路和生存的神。

我尊敬所有的神,包括我們的父母。

朝向記憶的日光

陳墾

記憶

這些畫必定愛著整個鄉村。鄉村曾經是一個完整世界。

這些畫是靜默的個人歷史。那歷史一直存在於色彩和線條中,而色彩和線條只藏在夢裡。對多數人來說,夢太深沉,感受難以言說。

這是記憶,是心靈在重建接近天空的願望。我觀看,被震動,我本來過於明白這努力容易荒蕪,因為枯萎的樹葉終將被風吹遠,人終將消散。

然而奇蹟令你的熱愛變成了詩篇。

常秀峰,江華的母親,你我的普通母親,一個老媽媽,一個鄉村女人,一個無法放開記憶的妻子和母親,眼力昏花。請原諒我常常輕視母親的深沉願望和意志。你的記憶在衰老中奔涌,遠比手的動作更快。一幅幅畫中,充滿了名詞。無需多加修飾。

畫中那個人,其實是你的鄰居;畫中那棵樹,你記得在村口的左邊。

斑鳩就是斑鳩,燕子還是燕子,一切都是往事和鄉村。花草,動物,鄰居,老房子。樹木長生,土地未息。畫下就是微微永恆。

即便人、回憶和鄉村都在流逝。

海明威說過表達的標準:“惟一的要求就是寫一句真實的句子。寫上一句你所知道的最真實的句子。”這次我換個角度來理解真實。

本雅明追憶過他的“1900年前後的柏林童年”。他細微描述的,不是哲理,而是情感。

誰還能輕視記憶、經驗和場景?

鄉愁

在畫中,我走過你的土地,我懂得你的方言。

我和其他人,也許和你擁有過同樣的遠方村莊。那秋天的老房子,站立在心中的高處。我想起很遠的鄉愁。曾經有人痛切寫到:

離開村子的人將長久漂泊,

也許,還有許多人會死在中途。

每一代的懷鄉,都有不同的痛。這一代的人,將不知道何物為鄉愁,何地為中途。但我多么幸運,能與你分享同樣的回望。在這一代,我們也許將和動物們一同遷徙,不知所終。但黯淡不是你想要說出的,在畫中,色彩說出的語言不曾改變過。

那色彩何其明亮。

生命

真實生命的色彩和線條,本是對自然的臨摹和鏡像。但看著畫,生命感覺無處不在,讓人總是體會到精神上的東西。

我要感激你的善意。你用溫暖回贈了經歷過的困境和貧窮,樸素畫下了可見的詩歌。樹葉落在地上,邊緣有著缺口。這詩歌裡面,有消逝的生命哀愁。你畫這些和那些,這種方式使你退回了寧靜。

在生命的晚年,仍能有不一樣的盛大。從此我會敬畏年老,有對抗的勇氣,色彩就從不喪失力量。

生存談不上是勝利或者失敗。無論結尾是不是消散,生命本身從未失敗過。

但你無疑比他人更執著。你懷有的憐憫和安慰,傳遞給了無數人。無數人分享了一個故鄉,一種回望,一道喜悅的光芒。

我寫下的不是序言,因為生命領著你走在前頭,真正的序言是你內心的聲音。

這既是給過往的輓歌,也是對未來的歡慶。

你讚美了生命。我們將讚美你。

文摘

野百合也有春天

我是長大進城後,才知道老家山谷溪潭邊的花兒是野百合,當然,我是從城市的百合的樣子,看出來它們是親戚的。

鄉村的野百合沒有什麼濃烈的香氣,只是在山谷里很樸素地開著,很難把她和城市裡的百合相提並論。

媽媽在廣州,看到了這些城市的百合花,和我談起了鄉村的野百合,就畫了一幅百合花,簡單、粗糙,就像野百合一樣自然率性。

城市裡的百合沒有四季,鄉下的野百合卻有春天。

她們和春天眾多的野花、田野里的菜花、桃花、李花一樣,誰也不是春天的老大。她們讓鄉野的春天雜糅著各自的清純或妖艷,把鄉野打扮得迷人。

可惜,野百合早已不再,讓位給環境破壞後瘋長在山谷里的荊棘。

沒有了野花,沒有了森林,沒有了溪水,沒有了人。

山河仍在,野百合的春天就此被母親記憶下來。山河空留著野百合的回憶。

來自香港媒體的問題

1、城市和農村的不一樣在哪裡?

——城市不安全,人多車多。

2、鄉下人種地種多少才能掙到城裡人一樣多的錢?

——種死都種不了一樣多的錢。

3、您原來種地,現在一張紙片就可以被報紙刊登拿稿費,請問拿得最多的稿費是多少?要種多少糧食才能換來呢?

——要用一兩百斤花生換吧。

4、聽說您剛到廣州的時候看到的花和綠樹以為是假的?北方冬天是不是沒有花?

——冬天北方咋會有花啊,天寒地凍的。

5、您剛開始聽說網路和部落格的時候,認為是什麼東西?

——不懂,不知道。

6、您聽說梵谷的時候,聽人說你以為是家鄉的什麼?

——我想,俺老家沒有這個地方啊!

7、您第一次坐飛機到廣州,聽說在您家鄉的山村是大事情?

——是啊,十里八鄉都知道了。

8、您去過北京,知道那裡是什麼地方嗎?

——北京是首都啊,毛主席在的地方。

9、北京好還是廣州好,還是家鄉好?

——都好。但還是家最好。

10、現在那么多記者採訪您,您覺得自己是不是名人啊?

——我咋算名人呢,就是一個農民。

11、人們為什麼喜歡您的畫?

——我也不知道,人家都說畫得感動。

12、現在讓您畫城裡的高樓什麼的,您能畫出來嗎?

——畫不出來。

13、您的身體不好,據說畫一幅畫需要很長時間?

——不好說,有畫一二十天的。

14、您的家鄉很苦,為什麼您用那么漂亮顏色來畫?老房子的畫為什麼畫那么重的顏色?

——老房子的顏色,代表心裡的苦。

15、您已經七十多歲了,您覺得有什麼遺憾的事情嗎?

——孩子都大了,沒啥遺憾的,哪兒都去了。滿足了。

16、聽說您經常想家,家裡已經沒有水吃,河也幹了,回去怎么生活?為什麼還要想家呢?

——誰沒有個家呀,狗還不嫌家貧呢。

月亮,是我夜裡的燈

梵谷奶奶口述

在廣州,我不能感覺到四季的不同。春夏秋冬,廣州的氣候就如一個人不太變調的口音,直直的走過365天。

孩子們總是笑話我說,“白天不知夜的黑”。

說實話,我可真不知道季節變化,每天除了溫度變化,窗戶外面的樹,一年四季都是綠的。還有,我打小就沒有見過,哪裡的樹能一年開那么多次花的?我現在知道了,這樹叫紫荊樹;去了香港轉了一圈,也更知道了,是香港的市花。香港的海邊,還有用黃銅造的大紫荊花,我還在那裡摸了摸它。

北方好啊,四季性格分明:什麼時候開春,什麼時候種地,俺都不用看日子,感覺著天氣和溫度,就知道到什麼時候了。

我的日曆就是小麥、玉米,和野地里的花花草草。從土裡鑽出了嫩芽,開了花,結了果,落了葉子,一年也就到頭了。

在毛主席那個時代,日子窮,只有到春節時候,才準備點乾淨的東西給孩子換上,割上幾斤肉,算是過年;富裕一點的時候,還可以買點點心果子,走走親戚。人窮的時候,連親戚家的門都不好意思進。拿什麼去呢?

在部落格上,有孩子給我留言說,八月十五了,問我是不是想家裡的月亮。月亮對我來說,那就是夜裡的燈啊!我們常常就著月亮當燈,到地里幹活。

惜城里也沒有月亮當燈了,只有電燈。

我的孩子晚上不睡覺,坐在電腦前寫東西。和我一樣,也是在種地。你不種,什麼糧食都不會給你出來的。可是我弄不明白,明明是在電腦上動指頭,那字是怎么出來的呢?原來大家可都是用紙用筆寫的啊。

我那老伴,以前記帳,連紙也不用,就拿石頭在土坯牆上刻上數字,這樣才知道我們欠別人多少玉米,人家欠俺多少小麥的斤兩。老伴走了好多年了,在被煙氣熏得黢黑的廚房牆上,還留著他寫的字。歪歪扭扭的。

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天冷出不了門,尤其是大雪封門的時候,大人們在村莊裡掃雪,孩子們跑到山溝里,在填滿雪的山溝里挖雪洞。村子落光了葉子的大樹上,到處是斑鳩的鳥窩。“吃杯茶”(鳥的一種,應該是烏鴉一類的)、喜鵲、燕子什麼的都走了。它們是我們那裡的鳥,它們不走。人活多久,它們就待多久,它們的孩子也是。不過它們總是一茬一茬的比人換得快。

它們是村子的親人,還有狗啊豬啊羊啊,野地的狐狸啊野狼啊,它們也是村子的親人啊。

不過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現在到我家,除了在牆上還能看到老伴留下的字,院子樹上住的啄木鳥,我想不起來我們老家還有什麼親人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