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

梳篦

梳篦統稱櫛。齒疏者稱梳,齒密者稱篦。梳子一般用以梳理頭髮和鬍子;篦即篦箕,又叫篦子、竹篦,實際上是一種用竹絲編成的梳子,齒密而富有彈性,主要用於去除發垢。

簡介

梳篦梳篦

梳篦,理髮的用具。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篦,亦寫作“枇”、“比”。總稱曰“櫛”。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說文.木部》:“梳,所以理髮也。”又“櫛”,梳比之總名也。”段玉裁註:“疏者為梳,密者為比。”《三國志.魏志.管輅傳》:“[徐]季龍取十三種物,著大篋中,使輅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種物。’先說雞子,後道蠶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為枇耳。”唐羅隱《白角篦》詩:“白似瓊瑤滑似苔,隨梳伴鏡拂塵埃。”宋陶谷《清異錄》洛陽少年崔瑜卿,多貲,喜遊冶,嘗為娼女玉潤子造綠象外五色梳,費錢近二十萬。”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卷四:“皇祐元年十月,詔禁中外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終仁宗之世,無敢犯者。其後侈靡之風盛行,......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

梳篦是常州著名的特產,相傳始於魏晉時期,迄今已1500多年,由於歷史悠久,選料製作精細,素有“宮梳名篦”之稱。

常州梳篦形成於魏晉時期,迄今有1500多年歷史。《常州賦》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歷史上常州梳篦生產盛況由此可見。因為清代蘇州織造局每年都要來常定製一批高級梳篦,向朝廷進貢,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宮梳名篦”之美稱,李蓮英為西太后梳頭用的常州產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宮。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清末民初,隨著生漆膠合技術的發明和產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遠播海外。1915年美國舊金山和平博覽會上獲銀獎,1926年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常州梳篦

梳篦梳篦

梳篦總稱曰“櫛”,是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諺云:“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常州賦》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歷史上常州梳篦生產盛況由此可見。清時,蘇州織造府官員為了諂媚皇上,每年舊曆七月,總要到常州定製一批高級梳篦進貢皇宮。李蓮英為西太后梳頭用的常州產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宮。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宮梳名篦”之稱。

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講究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常州梳篦精工細作。齒尖潤滑、下水不脫。如木梳,選用上百年的黃楊、石楠木、棗木,經28道工序精製而成;篦箕則選用陰山背後壯竹和上等膠漆、骨料,經72道工序精製而成。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藝品。清末民初,隨著生漆膠合技術的發明和產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遠播海外。

解放後,常州梳篦生產走上了集體化和半機械化的道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描、刻、燙”技藝的同時,揉合日用品、工藝品、裝飾品種種特點,不斷推陳出新,使梳篦成為富有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魅力的日用工藝品。其中有融藝術欣賞保健功能於一體的“長壽梳”,有“四大美女”、“紅樓十二釵”等造型欣賞梳,有蝴蝶、龍鳳、臉譜、民族娃等旅遊紀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瓏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獨具匠心,令人愛不釋手。美國電影《星辰女嬌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蓖作胸飾,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回國也將兩張常州篦箕作紀念品帶走。海內外傳播媒體讚不絕口,各界旅遊人士更是倍加青睞。

歷史淵源

梳篦梳篦

若論梳篦起源的先後,應該是先有梳子、後有篦箕。原始社會,男女老少都是披頭散髮的,也許是對披蓋在面龐上的毛髮覺得很不舒服,於是用手指理理撩撩,漸漸受到啟發,便模仿手的形狀製作了“五指梳”。出土文物證實,六千年前的新古器時代,就有了似人手的五齒梳,還有十九齒、二十齒的,都是人手模樣的擴大。

中國古代製作梳子的原料有多種,如象牙、骨、石、玉、、竹、木等,以木質的為最多,而象牙梳子使用的時間最長。從新石器時代直至明清時期的各個歷史階段,都有用象牙製作梳子的,在山東泰安大汶口一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中就出土過兩件象牙梳。不過象牙梳愈往後數量愈少,可能是由於木梳的大量出現和象牙日趨減少且價格昂貴的緣故。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出現了銅梳子,陝西寶雞竹園溝西周墓曾出過土兩件銅梳。雖然傳說赫廉在氏族時期就製作了木梳,但據考古資料來看,以竹、木製作梳子大約是戰國早期之事。1972年在山西長治分水嶺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一件殘長5厘米、有45齒的竹梳。竹、木梳的出現意味著古代制梳用料的重大轉變,使大量製作梳子成為可能。

篦箕是在梳子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目前,出土最早的篦箕實物,是一座春秋晚期墓中出土的竹篦。之後又在湖北江陵鳳凰山發掘出土了秦代的篦子,距今有2000餘年的歷史。

從已出土和一些民間傳世的梳篦看,形狀各代有所不同。春秋以前的梳子形狀複雜、裝飾考究,但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春秋戰國時背部呈圓弧形,身部有對稱紋飾;漢代的呈較長的馬蹄形,紋飾一般以雲氣紋為主,間有羽人鳥獸等;唐代的呈馬蹄形,下部略寬;宋代的為月牙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隋唐五代及後的梳篦,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一般說來,名門貴族婦女所用為金或銀等貴金屬制,而普通婦女所插的則是木製或竹製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