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眼天牛

梨眼天牛

梨眼天牛,拉丁學名,Bacchisa fortunei (Thomson),屬於昆蟲綱,鞘翅目,天牛科,寄主有蘋果、梨、梅、杏、桃、李、海棠、石榴、野山楂、檳沙果、山里紅等多種林木果樹植物。分布於東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江西、浙江、安微、福建、台灣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梨眼天牛

梨眼天牛梨眼天牛

拉丁學名:Bacchisa fortunei (Thomson)
綱:昆蟲綱

梨眼天牛梨眼天牛

目:鞘翅目
科:天牛科
主要危害作物:寄主有蘋果、梨、梅、杏、桃、李、海棠、石榴、野山楂、檳沙果、山里紅等多種林木果樹植物。

形態特徵

梨眼天牛成蟲梨眼天牛成蟲
成蟲:體長8~10mm,寬3~4mm,體小略呈圓筒形,橙黃或橙紅色。鞘翅呈金屬藍色或紫色,後胸兩側各有紫色大斑點。全體密被長細毛或短毛,頭部密布粗細不等的刻點。複眼上下完全分開成2對。觸角絲狀11節,基節數節淡棕黃色,每節末端棕黑色。雄蟲觸角與體等長,雌蟲略短,腹面被纓毛,雌蟲較長而密,柄節密布刻點,端區具片狀小顆粒。額寬大於長,密布刻點,粗細不等。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前、後各具一條橫溝,兩溝之間助中區隆凸,似瘤突,兩側各具一小瘤突,中部瘤突具粗刻點,鞘翅末端圓形,翅上密布粗細刻點。雌蟲腹部末節較長,中央具一條縱溝。
卵:長約2mm,寬約lmm,長橢圓略彎曲,初乳白後變黃白色。
幼蟲:老熟體長18~21mm,體呈長筒形,背部略扁平,前端大,向後漸細,無足,淡黃至黃色。頭大部縮在前胸內,外露部分黃褐色。上額大,黑褐色.前胸大,前胸背板方形,前胸盾骨化,呈梯形。後胸和第1~7腹節背面及中、後胸和第1~7腹節的腹面均具步泡突。
蛹:體長8~11mm,稍扁略呈紡錘形。初乳白,後漸變黃色,羽化前體色似成蟲。觸角由兩側伸至第2腹節後彎向腹面。體背中央有一細縱溝。足短,後足腿、脛節幾乎全被鞘翅覆蓋。

生物學特性

此蟲2年完成1代,以幼蟲於被害枝隧道內越冬。第1年以低齡幼蟲越冬,次春樹液流動後,越冬幼蟲開始活動繼續危害,至10月末,幼蟲停止取食,於近蛀道端越冬。第3年春季以老熟幼蟲越冬者不再食害,開始化蛹,部分未老熟者則.繼續取食危害一段時間,爾後陸續化蛹。化蛹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下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化蛹盛期,蛹期15—20d。5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出孔,5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6月中旬為末期。成蟲羽化後,先於隧道內停息3d左右,然後從隧道頂端一側咬一圓形羽化孔出孔。成蟲出孔後先棲息於枝上,然後活動並開始取食葉片、葉柄、葉脈、葉緣和嫩枝的皮以補充營養。
成蟲喜白天活動,飛行力弱,風雨天一般不活動。交尾多在上午9時左右和下午5時左右,交配後3d左右開始產卵,成蟲產卵多選擇直徑為15~25mm粗的枝條,或以2~3年生枝條為主,產卵部位多於枝條背光的光滑處,產卵前先將樹皮咬成“三三”形傷痕,然後產1粒卵於傷痕下部的本質部與韌皮部之間,外表留小圓孔,極易識別。同一枝上可產卵數粒,單雌卵量約20粒左右,成蟲壽命10~30d。卵期10~15d。初孵幼蟲先於韌皮部附近取食,到2齡後開始蛀入木質部,深達髓部,並多順枝條生長方向蛀食,間或向枝條基部取食者。幼蟲常有出蛀道啃食皮層的習性,常由蛀孔不斷排出菸絲狀糞屑,並黏於蛀孔外不易脫落。隨蟲體增長排糞孔(或稱蛀孔)不斷擴大,菸絲狀糞屑也變粗加長,幼蟲一生蛀食隧道長達6~9cm,取食皮層面積達5cm2左右。糞屑常附於蛙道反方向,其長度與蛀道約等,越冬前或化蛹前常用糞屑封閉排糞孔和蟲體前方的部分蛀道,生活期間蛀道內無糞屑。

防治方法

1.防治成蟲:成蟲羽化期結合防治果樹其它害蟲,噴施50%對硫磷乳油1500倍液,50%馬拉松乳油,50%久效磷乳油及各種菊酯類等藥劑的常規濃度,對成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防治蟲卵:在枝條產卵傷痕處,用煤油10份配50%對硫磷乳袖或80%敵敵畏乳油1份的藥液,塗抹產卵部位效果很好。
3.防治幼蟲:(1)捕殺幼蟲。利用幼蟲有出蛀道啃食皮層的習性,於早晚在有新鮮糞屑的蛀道口,用鐵絲鉤出糞屑及其中的幼蟲,或用粗鐵絲直接刺入蛀道,以刺殺其中幼蟲。 (2)毒殺幼蟲。卵孵化初期,結合防治果園其他害蟲,噴灑50%對硫磷乳油或馬拉松乳油或久效磷乳油以及各種菊酯類農藥的常規濃度,毒殺初孵幼蟲均有—定效果。或用沾80%敵敵畏乳油20倍液的小棉球,由排糞孔塞入蛀道內,然後用泥土封口,可毒殺其中幼蟲。
4.嚴格檢疫、杜絕擴散。對帶蟲苗本不經處理不能外運,新建果園的苗木應嚴格檢疫,防治有蟲苗木植入。初發生的果園應及時將有蟲枝條剪除燒掉或深埋或及時毒殺其中幼蟲,以杜絕擴展與漫延。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江西、浙江、安微、福建、台灣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