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瀾滄江梅里大峽谷位於雲南德欽縣境內,北起佛山鄉,南到燕門鄉,全長150公里,是雲南省高差最大的地方。峽谷江面海拔2006米,左岸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右岸的白馬雪山扎拉雀尼峰也高達5460米,峽谷的最大高差達4734米,從江面到頂峰的坡面距離為14公里。每kM平均上升337米。瀾滄江大峽谷不僅以谷深及長聞名,且以江流湍急而著稱。冬日清澈而流急,夏季混濁而澎湃,該江年徑流量8.38億立方米。在l50km的流長里落差為504米,比降3.4%。狹窄江面狂濤擊岸,水聲如雷,十分壯觀。如此陡峭的高山縱谷地形,如此奇異絕妙的地理構造,實為舉世罕見。
主要景觀
普橋
古道的風險在許多人心裡成了生計的一大難題。這種狀況也在迫使人們想方設法去改變。1946年,做滇藏印度生意的麗江籍商人賴耀彩出資建起一座鐵索橋,命名為普橋。從此,人馬可順利渡橋。
溜筒江渡
瀾滄江峽谷內的各種自然景觀,使遊歷之人大開眼界。德欽縣佛山鄉溜筒江村的溜筒江渡,是瀾滄江艱險的古渡口,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建國前漫長的年代裡,人們靠蔑索橋過往這兇險之江。過橋的工具為一個大竹筒,倚此在蔑索上滑過,江流因此又稱“溜筒江”。
陰風口岩牆
瀾滄江上游的陰風口岩牆也是瀾滄江一個撼人心魄的景觀。瀾滄江流經洛馬河入江口,遇到山岩阻攔,江面陡然變窄。不知經歷了多少世紀,江水像一把鋒利的寶劍,把山岩劈成兩半,奔流而下。江兩岸的岩石平直如牆,長約100米。從水面垂直而上,高200餘米。過去,人們在東岩的岩牆上鑿石穿木,修成棧道,北通西藏及印度。不知有多少的馬隊和商人滾岩落江,葬身魚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