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消失的梅菉火龍舞
粵西古鎮吳川市區梅菉依粵西最大河流鑒江而建,四圍河網密布,山清水秀,水陸交通便利,不僅商貿發達,還養育了粵西聞名的“梅菉姑姐”,傳流著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如飄色、泥塑、花橋,還有已經消失的梅菉火龍舞。
據世居梅菉鑒江岸邊竹欄街的80多歲的文老伯回憶,解放前,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梅菉都有舞火龍表演,這是一個不知延續了多少年代、也不知道緣何而成的習俗,或許是與防火和驅邪消災有關吧。每到四月初八晚,梅菉的大街小巷就熱鬧起來,男女老幼都象看元宵一樣涌到街邊或圍在騎樓下看舞火龍。
與舞獅不同,舞火龍時鑼鼓要先行引路(如壓後則會被濃煙燻嗆),幾十個壯漢舉著火龍呈“之”字形在街上舞動,並不時發出吆喝聲,還時時引發圍觀者的鼓掌和喝采。舞龍頭的生龍活虎,赫赫生威;舞龍身的高低起伏,蜿蜒蛇行;舞龍尾的左搖右擺,有時還惡作劇順勢把龍尾掃向圍觀的街坊,惹得他們驚喜呼叫,氣氛更加熱烈。起舞的火龍香火閃閃、青煙陣陣,似游龍戲鳳,象金龍騰雲。火龍在夜空中溢光流彩,在街巷裡流水行雲。舞龍者不僅要舉舞火龍,還要承忍香灰散落頭面手腳時的灼熱,他們堅毅可嘉,精神可敬,街坊們都爭著做火龍手。
四月初八的晚上,梅菉就象火的海洋,不同廟堂不同境份的好幾條火龍或長或短、或快或慢在各自的境份內穿梭,並從上境到下境游過全境址的所有大街小巷,以驅邪消災、吉慶旺相、保一方平安。各火龍隊雖然在不同的境址舞動,但各隊之間都暗中較勁,看誰的火龍最長、舞得最勁、評價最高、吸引的街坊最多。要知道火龍短小少人觀看是很失禮和沒有面子的,因而各隊都爭著把火龍駁長和舞到最出色。各火龍隊穿街竄巷,熱熱鬧鬧,最終殊途同歸,先先後後舞到城西鑒江邊上的水口渡,然後燃放鞭炮把整條火龍拋入江中讓水沖走,寓意送走火災,消除禍患,社稷平安,舞火龍活動才完結。
解放後,由於破“四舊”,梅菉的游飄色、舞火龍、做年例等活動被當作封建迷信掃除了,直到改革開放,游飄色、做年例等活動才得以恢復。而舞火龍這一獨特的習俗卻至今沒有重現,不知何故。但願這別具特色的火龍不僅僅殘留在“老梅菉”日漸淡忘的記憶中,還希望它能“復活”和舞動起來,充實梅菉民俗文化,豐富民間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