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東川區銅都鎮梅子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東川區銅都鎮,地處銅都鎮東北邊,距銅都鎮政府所在地19公里,到銅都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東川區19公里。東鄰箐口,南鄰李子溝,西鄰大寨、龍潭,北鄰戛德。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48戶有鄉村人口1384人,其中農業人口 1384 人,勞動力97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82人。
全村國土面積10.74平方公里,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氣溫17.50℃,年降水量76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836.00畝,人均耕地0.6 畝,林地11,275.50畝。今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3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36.00畝(其中:田74.00畝,地 762.00畝)人均耕地0.60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11,275.50畝,荒山荒地2,640.00畝,其他面積 1,358.50畝。
基礎設施
到今年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全村有244戶通自來水,有244戶飲用井水,有 11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32%)。有34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12,(占農戶總數的6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有264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8戶。
該村到銅都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也是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9.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1輛,機車8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4.00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74.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畝。
到今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4戶,建有小水窖4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14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今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9萬元,占總收入的44%;畜牧業收70萬元,占總收入的22%,第二、三產業收入94.7萬元占總收入的29.9%;工資性收入5.20萬元,占總收入的2%。農民人均純收入 15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85人,在省內務工75人,到省外務工1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產品主要銷往縣內。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48戶,共鄉村人口1384人,其中男性737人,女性647人。其中農業人口1384人,勞動力 97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49人,苗族 1人。到今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68人,參合率84%;享受低保13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650.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137人,距離 鎮中學12.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3人,其中小學生164人,中學生5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今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67.0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7.00萬元,有固定資產 16.6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0人,少數民族黨員2人,其中男黨員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5人。
人文地理
在銅都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方19公里。駐地新田。以所轄的梅子村得名。清屬東川府集義鄉,民國屬會澤縣集義鎮碧谷鄉。1952年屬會澤縣新村區新田鄉。1956年屬東川礦區碧谷鄉,1958年屬東川市,1959年屬碧穀人民公社,1962年設新田公社,1965年屬碧穀人民公社,設新田大隊。1984年5月改為新田鄉,屬碧谷區公所,因重名,更名為梅子鄉。1988年1月改設村公所,屬碧谷鎮。2005年6月鄉鎮合併,屬銅都鎮。
新農村建設
今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6.2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種、養殖業
四川達州大竹縣梅子村
梅子村地處大竹縣銅鑼山脈中段,平均海拔530米,山高坡陡,12個組598戶1861人,其中貧困人口156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4%,五保人數26個,光棍成堆,是全縣最出名的省級特困村。梅子村交通落後,條件惡劣。到2007年底,全村無一條水泥路,12個組有8個組不通公路,農產品進出均靠肩挑背磨,從梅子村到童家街上,要走16公里多的山路,走慣了山路的村民也要一個多小時。住在山裡,最怕的就是生病,因為交通不便,耽誤了就醫時間而送了命的例子有好幾個。村民小病忍大病扛,重病往衛生院抬。梅子山屬石灰石地質,漏水嚴重,山上沒有一塊水田,旱地貧脊,僅能種些玉米、洋芋等作物。2003年前,該村人均收入僅282元,一年之中就有3個月靠政府救濟度日。地處梅子山的11組只有118戶農戶,卻有31位“光棍”娶不到媳婦。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福興街道梅子村
梅子村以梅子坑革命鬥爭聞名於世的名望命名的。梅子村地處神光山腳下,西部連綿的山嶺與五華縣接壤,2005年底全村總戶數923戶,人口3277人,耕地1547畝,山地11495畝。梅子村居住著郭、王、賴、廖、周、張、譚、林、陳、劉等姓,大小村落個,各姓世代和睦相處,體現客家傳統美德。
梅子村山地連綿、奇峰疊嶂,又與五華山脈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26年胡遂良等在家鄉開展農民運動,成立農協會,同年下半年,梅州市梅縣區肖尚榮受地方黨組織安排來興指導革命工作,曾在梅子國小以教書為名從事革命鬥爭。1927年由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地方黨組織受到破壞,中共興寧縣特委機關從永和湖鄉轉移到梅子坑胡屋,在這裡,中共興寧特委領導藍勝青、曾不凡、劉光夏、陳瑞華、盧驚濤等曾在這裡辦公。於1927年9月曾在此地聚集茅壙、小洋、湖尾、墨池等鄉農會赤衛隊舉行革命暴動,攻占興城,成立了廣東工農討逆軍第十五團。從此,梅子坑成為興寧革命鬥爭的搖籃。1928年重陽節晚上,梅子坑胡屋召開五縣聯席會議,商討聯合暴動,後被發覺,遭反動軍警圍捕,興寧縣特委書記藍勝青在此戰鬥中犧牲,從此,中共縣委機關遭破壞,胡屋被焚。但革命鬥爭從未間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譚學金等勞動保險者從事革命鬥爭,在本村司角里成立據點,梅子的人民為共和國誕生作出貢獻。
經濟發展
梅子村山林茂密,建有三個中小型水庫,擔負下流地區排灌工程,確保平原農業穩定高產。在省、市農業、科研部門的指導下,梅子村開展百畝“水稻高產”等項目示範的成功,早造畝產達1500斤,為保持“噸谷鎮”起到示範作用。梅子茶以其“香、甘、滑”而外負盛名,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梅子坑興辦了佛祖山礦泉水,供應各地,受到消費者的信賴。梅子村在興寧市委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實施黨的建設固本強基,配合建設神光山森林公園為契機,帶領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村將會建設得更好。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大具鄉梅子村
梅子村隸屬於拉市鄉海東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拉市鄉東南邊,距離海東村委會1公里,距離拉市鄉1公里。國土面積6866畝,海拔2450米,年平均氣溫11.5°C,年降水量11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2120畝,其中人均耕地2.73畝;有林地4446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88戶,有鄉村人口778人,其中農業人口778人,勞動力2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40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4.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重慶市綦江縣趕水鎮梅子村
趕水鎮梅子村是全縣有名的煤礦採空區和易旱地方。在今年百年不遇的乾旱中,全村11個社995戶3774人2200頭牲畜缺水更加嚴重,700畝水稻幾乎無收,其中374畝絕收,在土農作物焦黃一片。面對肆掠的旱魔,村黨總支應對旱情,帶領全村人民抗旱救災,鞏固和發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成果。
梅子村黨總支現有黨小組11個,91名共產黨員,其中苗族黨員2名。該村地處松藻煤礦結合部,是有名的採空區和易旱區。在乾旱面前,村黨總支及時召開村支兩委專題會議,研究抗旱工作,落實責任。之後,召開全村黨員、幹部會議進行動員部署,明確要求全體黨員幹部在乾旱面前,以實際行動體現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並以此來檢查先進性教育成果。在黨員中開展了“爭當民眾的主心骨,一名黨員一面旗”的競賽活動,91名黨員自覺地投入了到此項活動。每名黨員聯繫1—2戶民眾,助民抗旱,開展自救。
該村黨總支發動民眾積極尋找水源,開展自救。該村1社缺水嚴重,但在2公里外,村河壩溝山坪塘有水放不來。對此,村總支負責人與梅子山泉礦泉水桶裝公司聯繫,得到支持,該公司捐資1萬餘元,購買了水管等材料,民眾投工投勞,經過全社的共同努力,終於將2公里外的泉水引入了農家,解決了1社60餘戶200餘人的人畜飲水問題。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周田鎮梅子村
梅子村位於會昌縣周田鎮206國道旁,毗鄰九二工業基地。全村共有15個村民小組,2433人,耕地1097畝。該村境內猴子寨、曲水坑地域蘊藏豐富的錫礦資源。近年來,村委會著力抓好民生工程,新修水泥路6.3公里,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並解決6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32戶農民新建的民房全部達到了抗禦6級地震的標準房,成為全縣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