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和村

梅和村

梅和村隸屬於雲南省大理洱源縣右所鎮,該村國土面積10.04 平方公里,海拔1980 米,年平均氣溫 15 ℃,年降水量 800 毫米,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莊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洱源縣右所鎮,地處右所鎮東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鎮道路為是214國道路,為柏
村莊概貌
油路,交通方便,距縣12公里。東鄰焦石,南鄰陳官行政村,西鄰中所行政村,北鄰三枚行政村。轄大村、秦家、趙家、小街子、何家營、太平、馬頭、朱家、佛堂、下營、大花園、水磨箐等12個自然村。現有農戶 1761 戶,有鄉村人口6784人,其中農業人口 6784 人,勞動力 4164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3457人。
全村國土面積10.04 平方公里,海拔1980 米,年平均氣溫 15 ℃,年降水量 8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大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334.9 畝,人均耕地 0.64畝,林地10727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1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392 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334.9畝(其中:田2127.35 畝,地 2207.55 畝),人均耕地0.64 畝,主要種植水稻、大蒜等
耕地
作物;擁有林地1072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37戶通自來水,有 1624戶飲用
基礎設施
井水。有1761戶通電,有154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163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8%和9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17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96戶(分別占總數的66%和44%)。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9輛,拖拉機 208輛,機車24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334.9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334.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64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15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戶;建有小水窖11口。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5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84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3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1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37萬元,占總收入的60.23%;畜牧業收入553
農作物
萬元,占總收入的17.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3568 頭,肉牛85頭,肉羊816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0.47%;林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0.78%;第二、三產業收入 661萬元,占總收入的20.55%;工資性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0.78%。農民人均純收入2392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5人(占勞動力的1.8%),在省內務工46人,到省外務工2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大蒜,主要銷售往省外。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0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特色產業
37.59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大蒜 鮮奶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761 戶,共鄉村人口 6784人,其中男性3502 人,女性3282人。其中農業人口 6784 人,勞動
藥櫃
力4164 人。該村以漢族、白族為主(是漢族、白族、彝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660人, 白族106人,其他民族18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6456 人,參合率95.17 %;享受低保 3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97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6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4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 4137 平方米,擁有教師 22 人,距離鎮中學4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
教室
務教育在校學生1013人,其中小學生609人,中學生404 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1603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4236.63畝。年末集體總收入 23.82
黑板報
萬元,有固定資產108.8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11.33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民政優扶等 。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8 個,下設 19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24 人,少數民族黨員 2 人,其中男黨員99人、女黨員25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共4人組成,下設太平、馬頭、趙家、秦家等12個自然村,有1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 個,團支部 8個,共有團員 308 人。

人文地理

梅和村位於右所壩子東部,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適應多種植物生長,是雲貴高原聞名的大蒜之
鄉、辣椒之鄉,歷史上因為是梅子和李子的主產地,環境優美,故名梅和李,簡稱梅和村,梅和村人口眾多,土地遼闊,是右所鎮最大的村委會。
梅和人民勤勞樸實、民風淳樸、豪爽奔放、熱情好客,多種名族和睦共處,互相幫助,漢白都有信仰本主的習俗,民居建築多以白族傳統方式修造。每年春節的正月初七,都要挑選新婚男子至五關廟把各村本主迎到蝴蝶山,身著盛裝的白族男女載歌舞、耍龍、舞獅、打霸王鞭,並伴賀詞與白族嗩吶,訴求平安幸福,財運暢通,讚美新生活,來年大豐收。浩浩蕩蕩的迎本主隊伍從五關廟出發,綿延2.3公里,路邊民眾自編自演的節目隨處可見。村民和白事都要請文人撰寫對聯,擺酒設宴會友。
梅和村由於地理、氣候條件,物產豐富,地傑人靈,人才輩出,在省內外供職于軍界、政界、文化藝術界多人,有的甚至定居于海外,有的對國家和社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梅和村歷來注重教育,現在在村委會班子人員的關心支持下,先後建成了一流的教學樓,花園式的校區,結束了梅和的學校不在打場就在寺廟的歷史。
如今的梅和村生產發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社會和諧,展現一片新農村的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