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洱源縣右所鎮,地處右所鎮東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鎮道路為是214國道路,為柏![村莊概貌](/img/e/12a/nBnauM3X3gjMwQzNxgzMzQTM0ITM4UjNwUzMwADMwAzMxAzL4M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全村國土面積10.04 平方公里,海拔1980 米,年平均氣溫 15 ℃,年降水量 8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大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334.9 畝,人均耕地 0.64畝,林地10727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1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392 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334.9畝(其中:田2127.35 畝,地 2207.55 畝),人均耕地0.64 畝,主要種植水稻、大蒜等![耕地](/img/6/146/nBnauM3X0gDMyATM3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37戶通自來水,有 1624戶飲用![基礎設施](/img/9/6e9/nBnauM3XzQTMwUjM3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9輛,拖拉機 208輛,機車24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334.9 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334.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64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15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戶;建有小水窖11口。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5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84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3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1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37萬元,占總收入的60.23%;畜牧業收入553![農作物](/img/5/6c0/nBnauM3XwYzMxADN3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大蒜,主要銷售往省外。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0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特色產業](/img/9/9eb/nBnauM3X1MDO2UTN3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761 戶,共鄉村人口 6784人,其中男性3502 人,女性3282人。其中農業人口 6784 人,勞動![藥櫃](/img/5/091/nBnauM3X0MDOxEzN3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 4137 平方米,擁有教師 22 人,距離鎮中學4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教室](/img/7/fce/nBnauM3X0AzNxYDO3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1603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4236.63畝。年末集體總收入 23.82![黑板報](/img/d/a26/nBnauM3X0gjMzEDM4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8 個,下設 19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24 人,少數民族黨員 2 人,其中男黨員99人、女黨員25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共4人組成,下設太平、馬頭、趙家、秦家等12個自然村,有1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 個,團支部 8個,共有團員 308 人。人文地理
梅和村位於右所壩子東部,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適應多種植物生長,是雲貴高原聞名的大蒜之![](/img/e/abc/nBnauM3XxgTM0YTM4EzNyYDN2MTM5kTN5gzNwQTNwAzMxAzLxc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梅和人民勤勞樸實、民風淳樸、豪爽奔放、熱情好客,多種名族和睦共處,互相幫助,漢白都有信仰本主的習俗,民居建築多以白族傳統方式修造。每年春節的正月初七,都要挑選新婚男子至五關廟把各村本主迎到蝴蝶山,身著盛裝的白族男女載歌舞、耍龍、舞獅、打霸王鞭,並伴賀詞與白族嗩吶,訴求平安幸福,財運暢通,讚美新生活,來年大豐收。浩浩蕩蕩的迎本主隊伍從五關廟出發,綿延2.3公里,路邊民眾自編自演的節目隨處可見。村民和白事都要請文人撰寫對聯,擺酒設宴會友。
梅和村由於地理、氣候條件,物產豐富,地傑人靈,人才輩出,在省內外供職于軍界、政界、文化藝術界多人,有的甚至定居于海外,有的對國家和社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梅和村歷來注重教育,現在在村委會班子人員的關心支持下,先後建成了一流的教學樓,花園式的校區,結束了梅和的學校不在打場就在寺廟的歷史。
如今的梅和村生產發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社會和諧,展現一片新農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