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美協理事]

梅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美協理事]

梅凱,1946年11月生於天津,定居成都。現任四川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壇百傑畫家。梅凱以人物畫著稱,其人物肖像畫更是惟妙惟肖。在畫法上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形成了豁達豪放與秀麗典雅相統一的獨特藝術風格,被譽為“秉漢唐之浩氣,融西畫之精微”。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梅凱先生 梅凱先生

梅凱,1946年11月生於天津,1966年畢業於西安美院附中,後曾任西安新華印刷廠工會幹部、中學教師。現任四川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壇百傑畫家。

曾榮獲“迎接‘97香港回歸中國書畫作品大獎賽”人物畫優秀獎,“第二屆王子杯海峽兩岸書畫大賽”金獎,“海峽兩岸著名書畫家精品展”榮譽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97中國畫壇百傑”稱號。作品曾收入大型畫冊《四川省優秀美術作品集》《四川省詩書畫院建院二十周年紀念冊》《巴蜀情韻》《97中國畫壇百家作品集》等,個人傳略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梅凱先生,專業勤勉,時代大潮中磨礪,數十年丹青歷程,卓著的成績,證實了中國畫家是這樣煉成的。

勤勉,是態度、行動,更是境界。梅凱對中西繪畫的認知,體現勤勉的廣度;創作時中西技法的交匯套用,體現勤勉的深度。認知和技法又開啟了畫體的多樣:油畫、版畫、中國畫、連環畫,直至工藝創意、廣告設計、環藝規劃……全方位的美術實踐也形成了畫家的大美術觀。

與大眾同行,與時代同步,全身心貼近現實,梅凱以大美術觀拓寬中國畫,畫體: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可分可合。畫題:托興於古,寄情於今,不薄古人愛今人。漢唐人物、古詩古韻、當代風彩、新風民俗……盡入圖中。以有為有、以吟為吟、以畫為畫、情真意切。畫體可以不分,畫題可以相合;廣博不必與專精對立,畫題與畫體可以交相輝映,直指畫境。

梅凱創作國畫《伏虎羅漢》 梅凱創作國畫《伏虎羅漢》

畫,可以這樣畫,也可以那樣畫。畫,可以這樣看,也可以那樣看。作品從構想到完成,從完成到與觀者晤面,要經歷一個過程,甚至多個過程才有完成的可能。山高月小是視角差,謹毛失貌是認知差,以心寫心,或許是剔除偏頗的途徑。篤信和誠直培訓畫者,也培訓觀畫者,急不得,慢不得,時間永遠不會忘記它的布施責任。

梅凱先生傾心繪事數十年,勤於筆墨耕耘;喜好四方雲遊,博採眾家之長;崇尚漢唐之浩氣、融貫西畫之精微,形成了梅凱粗獷豪放與秀麗典雅相統一的藝術風格。

梅凱先生以辛勤的勞作,真切的情懷,豁達的胸襟,與時俱進,為時代添彩,受到廣泛讚譽。

創作歷程

梅凱作品 梅凱作品

1979年~1980年 從事連環畫創作,出版有連環畫《李自成》《三國演義》等多部,並獲陝西省第一屆連環畫優秀獎。

1987年 創作《武則天悔失賢才》由陝西唐代藝術博物館陳列,收藏。

1992年~1997年 先後在海口、成都、青島、重慶舉辦個展。

1997年 榮獲中國文聯、中國美協頒發的“’97中國畫壇百傑畫家”稱號。

1998年 完成巨型國畫《吉祥如意》,十一世班禪在京為此畫題詞。中央電視台、四川省、市電視台、《光明日報》《四川日報》《成都晚報》《商報》《華西都市報》對此作專題報導。 創作國畫《決戰時刻》,由省委、省政府代表全川人民贈送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品由軍事博物館收藏。版畫《堤》參加“第十四屆全國版畫展”獲金獎。國畫《雪域之子》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時代風采·全國寫生畫展”。

2004年 出版《曹魏》《劉蜀》《孫吳》大型叢書《圖說三國》。

2008年 創作組畫《多難興邦》《大愛無邊》《敬禮娃娃》參加賑災拍賣會,所得款項20萬元捐獻災區。

2009年 於四川博物院舉辦個人畫展。並出版畫冊《梅凱o2009》。

《梅凱o2009》 梅凱自序:

“前些年在北京忙碌,回到成都就一頭栽到畫室里。在成都經常與朋友聚到一起,談詩論畫,好友們鼓勵我出本畫冊,朋友們的盛情,令我感慨,這不僅是對我的勉勵和期望,也是好友們的一份真誠。習畫多年實在是拿不出什麼東西,只好趕畫了些,又借回了些,就這樣張羅起來。

看到畫冊清樣,見到印刷到紙上的作品,心情很複雜,總感有些缺憾和不足的地方。好在朋友們建議,書名叫《梅凱o2009》,就算是過去了的小結。那些缺憾和不足,有待在將來的2010、2012、2013……去努力提高。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梅凱 於成都 2009年12月”

梅凱新作1 梅凱新作1

2010年 創作《英雄無悔》捐贈給邱光華烈士生前所在的成都軍區某陸航團。

2010年 接受中央電視台《盛世收藏》個人專訪。

2011年 6月參加由四川博物院等機構主辦的“一路同行——四川中國畫邀請展”。

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畫展,作品被國家和紀念館及藝術機構或個人收藏。曾在《人民日報》《海南日報》《華西都市報》《成都晚報》《成都商報》《重慶晚報》等報刊發表作品。

2013年9月史詩巨畫《禦侮記》入藏阿壩州博物館。

眾家評說

胸襟坦蕩漢唐風

梅凱是一位職業畫家,以人物畫見長,傾心繪事數十年,勤於筆墨耕耘,喜好四方雲遊,博採眾家之長。崇尚漢唐之浩氣、融貫西畫之精微,形成了粗獷豪放與秀麗典雅相統一的藝術風格,並在不斷地尋覓一個藝術家的人生真諦。

駿馬麗人 --"情"與"氣"的審美狀態,畫家從藝的內心體驗

梅凱作品 梅凱作品

"魚戲芙蓉水,鶯啼楊柳風"。"滿國賞芳辰,飛蹄復走輪"。《遊春圖》、《踏青圖》、《馬球圖》等一系列作品,後宮閨閣傾出,名媛佳麗相擁,天仙賽玉女,粉黛競芳容。脂粉氣息中呈現出一派鶯歌燕舞的太平盛世景象。

梅凱入川後在香城桂湖舉辦的個展也曾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道友同仁也都送上的是"漢唐遺韻;駿馬麗人"此類的賀聯。以致於此後的索畫者大都非此不取。這類作品比較符合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審美需求,應酬的越多,梅凱畫美人和駿馬的影響也就越大了。

其實這類作品只是梅凱創作題材的一小部分,也是作者為使美術作品進入家庭(市場)的投石問路,是畫家入道後出"世"的一種表現方式。更重要的是畫家通過這個選題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氣度不能被忽略了。

藝術就是要把世界人生全部過濾。將人生的恩恩怨怨了結,將世間的悲悲苦苦了結,才能進入藝術的聖殿。所謂心中無私天地寬。把現實中的我忘掉,在藝術中脫胎一個真正的我。這符合道家的出世說。

藝術家食著人間煙火,豈能完全出世。藝術品進入市場本身就圖圖著有個"利"。不過藝術家的著眼點要高,胸懷要寬廣,氣量要大度。梅凱的古典人物畫多選自唐代,除了其本身在古城長安的多年生活閱歷以外,更有其尋求雄宏浩翰之大氣的用意。

文以氣為主。畫亦然。秦漢之氣入世,盛唐之情出世,這是作者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秦王漢武,吞吐天地之志,騎虎巡遊,拔劍問天,闊大之氣無與倫比;太平盛唐,文人馬上舞弓刀、楊鞭大漠,侍才放狂,揮灑人間真情。

梅凱新作3 梅凱新作3

《秦王出巡圖》並非是對帝王的讚頌,從表達形式上看,借用漢磚拓片的處理手法,用沒骨法加重彩焦墨,場面不大,但氣勢逼人。只有秦王才具備一統六合,巡遊八極的氣概。 到了宋代就不一樣,林沖抓住高衙內卻先自手軟了,為什麼?氣不足。

天下名山僧占多。如今仍就寶剎林立,香火不斷。形成了一道神聖的旅遊風景線。頂禮謨拜也絕非是信徒和中國老百姓所特有的權力了,以至於許多老外進得大雄寶殿也得理裝正冠燒上三注貢香。

因此,觀音和八仙便成了中國畫的傳統題材就不難理解了。老百姓企求什麼,信仰什麼,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千百年來,眾多的文人墨客誰個說得清,道得明?只能以應物象形,托物寓意來尋求心與氣的合諧,思與神的會通。這是一種不可徑達之情。理想之情,藝術之情。 和駿馬麗人一樣,仙佛題材在梅凱的作品中出占有一定的位置。和駿馬麗人一樣,緣情說的表達方式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要求。(或者審美心態)。渴望的情緣確定了畫家的選題。 渴望的氣勢形成了畫家的風格。

展覽會和展覽思想

梅凱2009畫展成都 梅凱2009畫展成都

最近常常有畫界朋友告訴我,正在準備籌備什麼展覽,正在計畫到某某地方某某城市辦展覽。素以安寧慢節奏的悠閒文化著稱的成都市,最不安寧的可能要算在這樣悠閒文化環境中生長出來的畫家們了。四川畫壇越來越騷動了,這裡自五十年代開始曾經有過的版畫輝煌、雕塑《收租院》的輝煌,油畫的輝煌。現在國畫家們躍躍欲試,他們也要創造自己的輝煌,渴望"大手筆式"地"樹立一流的藝術家群體"形象。舉辦各種展覽會無疑是表現成就的形式,筆者在這裡想要探討的是展覽什麼和怎樣展覽,展覽內容和展覽觀念、展覽方式的聯繫。

把書畫作品集中起來拿到公共場所陳列展覽美術展覽會形式,在我國開始於20世紀初。這個形式在當時是一場革命,從文人雅士的書齋和達官貴人的樓閣中走向社會走向大眾化的革命,從詩會、茶座旁的把玩賞析的親朋好友間的交流傳送到公共大廳里公開展覽、公開競爭的革命。20世紀的美術展覽會給美術創作注入了更多的活力生機,甚至改變了書畫家們的創作原則與創作思想。書法界90年代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所謂"展覽體"傾向,實質是書法作品進入展覽大廳以後的文化現象。20世紀末,已經在有近百年發展歷史的美術展覽會隨著日益繁榮美術文化多元發展的競爭方式自身發生變化。如果說世紀初的要求是要把作品拿到公共場所展覽大廳展現,世紀末的要求就是進一步思考展覽什麼,怎樣展覽。藝術家經常在議論紛紛,某處展覽平平庸庸,看了等於什麼也沒有看,某處展覽轟動一時,其中提供了那么多交流開發的可能性。批評家不斷在點評展場,那個展覽比這個展覽更有學術意義,這個展覽比那個展覽更應該載入史冊。其中所涉及的不僅僅為展覽廳中的一件件作品,還有展覽主題,展覽思想。近年來除了國家級年度大展外,各種歷史回顧展,學術主題展,雙年展和專題聯展越來越受到青睞的原因正在於此。而參與這些展覽的藝術家和舉辦這此展覽的美術館、博物館也會在成功的展覽過程中成功。成都市兩個由企業家出資主辦的"上河美術館"、"成都現代藝術館"在短短的時期內聲名鶴起就是一個範例。

由此反省四川國畫界,不能不尖銳地批評一句:當前一些畫家舉辦展覽活動的形式有點陳舊,他們尋求"出 川""出名"的途徑有點狹窄。或者換個角度表達,四川國畫界有些人的展覽思想、展覽觀念立意不高,策劃創意的時代精神不夠。前不久在四川省美術館舉辦的"成都中國人物邀請展"被成都晚報記者報導為"平平",引起爭議。在這個展覽會上,統一的四尺對開尺寸、漂亮的外框、小品化風格似乎在提醒觀眾展覽會的商業意識。可是和樓上正在進行的"四川版畫精品畫展"中對歷屆大展獲獎作品直接標價展覽相比較,在市場面前的姿態顯得羞羞答答,束手束腳。尚若談到展覽會的繪畫文化意義,卻是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目前人物畫在國畫類很活躍,學院派與非學院派的創作方法,筆墨表現形式與寫實造型的關係,人物畫的世俗化傾向,人物表現精神與當代文化的關係等等,諸多課題都擺在了人物畫家的工作室里,其中選擇任何一個角度為展覽選題,作為展覽組織的學術焦點,都會加大成都中國人物畫展的表現力度,增加"響亮""注目"的社會效益。象這樣一個不太商業,又不太學術,組織規模不太大,展覽目的傾向不太明確的美術展覽會,受到"平平"的批評應該視為中肯的提醒了。

功力與傳統

梅凱畫作 梅凱畫作

中國畫古來推崇神品。古人把畫分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四個等級。其實能品、妙品、是真品,是基 礎、逸品是頂峰。畫到逸品就形神皆備、神乎其神了。脫胎於真,又超越其上。然而,抽去真象,神也就無所付存了。所以在傳統的精髓中、功力仍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尋求逸品的"真"(通過審美對象反饋過來的精神上的"真")。這個"真"又歸結為一種情感了。情為藝術根本。要想使人動情,自身先要有真情。以己之情喚人之情,達到情感交流。

梅凱早年在西安筆耕墨染,寒窗苦讀,認識了藝術規律,練就了學院派的造型功底。經過名作薰陶,名家的指點、思想和技藝日見成熟。文革之後又廣泛涉獵油畫、版畫、連環畫、廣告工藝設計諸領域,並通過講台和工廠的實際摔打,羽翅逐漸豐滿。改革後的商海逐浪,使其人生閱歷更加豐富,眼界更為開闊。所有這一世,都為其後來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梅凱學藝時正值長安畫派鼎盛時期,在石魯、何海霞、劉文西等名家身旁耳濡目染,與王子武、方鄂秦、李世南等行家結為摯交,從中也受益匪淺。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在梅凱人物畫作品中,小品畫和主題畫形成了他藝術道路的兩翼,互為側重,因時而宜。這是一個職業畫家求生的選擇,是必須的。藝術家既要生存,又要體現其生存的價值。通過藝術作品和藝術手段來展開自己的生命,架著這個"方舟"去尋找自己理想的彼岸。

情真意切,方能感人至深。古今文人在求真上有著驚人的相似,只含蓄和坦露的程度及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追求理想境界的目的是一致的。

"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

中國是一個酒文化很發達的國家。古人豪飲,李白斗酒詩百篇,為的是"醉里得真如";今人講"勾兌",紅綠酒吧千萬家。市場經濟使文化在啤酒瓶內膨脹。真與情在酒精中異化了。

然而,梅凱並不嗜酒,亦不具古人"清泉石上流","把酒問桑麻"的海量,只是想尋找一種陶醉的氣氛,憑藉藝術王國里的自由境界,讓藝術顯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因此他沉醉於孤寂的世界裡勤奮苦練,寧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無畫。練就了他快手的本領。他每晚都是深夜兩三點鐘才入睡,孤燈照"佛"影,水墨繪心境,其中的甘苦別人是體味不到的。燈光使畫家的人生價質在筆洗的水面上不斷地折射出真實而又耀眼的光彩;水墨使畫家的生命在宣紙上不斷地向前延伸、浸化。

選題與變法

梅凱畫作 梅凱畫作

西方藝術在尋求審美的進程中,悲劇舞台上的主角用自己撞破了的頭顱上滾燙的鮮血,寫下了醒目的八個大 字:合理者生,合情者死。

不難理解中國古典文藝作品中出現了眾多的佛與神。都是想借題發揮、托物寓意。然而終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孫大聖再有本領也難逃法度。必須在情理之中,以完成大團圓共園寂的結局。情理在這裡成了一種方式方法。

人是情感動物。人作為藝術表現的對象來說是一個永恆的主體。成功地表現人的藝術品是最具永久魅力的藝術品。古人把人神化了。今人仍就不願把人(別人)掛在自家牆上。除非是神、是現實中看不到的人。這是選擇上的差異,也是認識上差異。藝術和哲學在歷史的發展中把人的精神升華了。選題、畫什麼,是內容。是歷史賦與的命題。變法、怎么畫,是形式。是思維演化的觀念。

百變不離其宗,這是情與理交織的一個結。這是氣貫長虹的一個情結。剪不斷、理還亂。《長恨歌》、《琵琶行》,嚮往的仍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從選題上看,梅凱的畫,古典題材、宗教題材、現實題材各占有一定的比重。早期與李世南合作出版的連環畫《李自成》,獨自創作的《三國演義》在傳統的白描和水墨上做了成功的嘗試。近年的《老婦與貓》、《謝添像》、《張大千》、《藏女》、《遍能像》、《三輪車夫》等作品,融匯了油畫的色彩及沒骨等技法,給人以清新樸實之感,也顯現著他在水墨肖象畫方面的功力。技法上的不斷求索也體現出畫家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嚴肅認真的治藝態度。豪放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行雲流水般的筆勢韻律即不失傳統法度、又寄於西畫的妙理,已形成了他粗豪、淳厚的畫風。

也許是在求學期間受前蘇聯美術鉻印太深的緣故,梅凱對俄羅斯巡迴畫派的畫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伏爾加縴夫》那低沉的喘氣聲、《女貴族莫洛卓娃》那冷楚的目光、《近衛軍臨刑的早晨》那浸人的寒氣。《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時喧鬧的氣氛。還有七十年代之後、《紅軍來了》、《通信兵》、《母親們、姐妹們》,每一幅都奪人耳目,每一幅都撼人心魄。沙皇推翻了,蘇聯解體了,但藝術的魅力是永存的。這是他叨念最多的話題。主題畫、歷史畫、特定時代的產物。陳逸飛的《尋陽遺韻》,雖價值百萬,但怎能與《蔣家王朝的覆滅》媲美。 一個念頭,一種奇想,這是藝術之光的閃耀。楊玉環魂消馬嵬坡,《長恨歌》才得以"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傳誦。一個時代,一種詮釋,梅凱在構思著新的選題。

盛世雲遊丹青歷程多磨礪

梅凱畫作 梅凱畫作

梅凱有一方圖章,名為“逢盛世”,這就是梅凱創作心境的寫照。梅凱的古典人物畫多選自唐代,除了其本 身在古城西安的多年生活閱歷以外,更有其尋求雄宏浩瀚之大氣的用意。於是每每有畫展,道友同仁給梅凱送上的往往是“漢唐遺韻、駿馬麗人”之類的賀聯。以致於此後的索畫者大都非此不取。梅凱笑稱,因為這類作品比較符合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審美需求。應酬的畫作越多,梅凱與“美人駿馬”就產生了越多的關聯,以致對他的評價,也常常非此類作品不提。其實梅凱的藝術作品,油畫、水彩、水粉、國畫、版畫、連環畫、廣告、雕刻無不涉獵,這跟他數十年的豐富經歷密切相關。從西安到成都,從成都到海南、西藏、北京、深圳、珠海、雲南等地,梅凱的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梅凱笑稱,他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潛心進修,也先後從事過企業宣傳幹部、教師、美工、公司經理等職業,甚至為房地產商設計工程圖紙、工藝創意、廣告設計、環藝規劃……時代大潮中磨礪,數十年丹青歷程,豐富的認知和不同的技法開啟了梅凱畫體的多樣性,全方位的美術實踐形成了梅凱的大美術觀。

融會貫通 雄渾秀雅總相宜

梅凱畫作 梅凱畫作

博大包容才是正。”在梅凱看來,藝術沒有永恆的正統“。以國畫論,其內涵就遠不是明清文人水墨畫所能涵蓋的。追溯而上,老祖宗的畫,其實是有色彩的,而且是豐富的,如敦煌壁畫,不僅色彩豐富,而且還有明暗、 層次。”梅凱說。

梅凱的人物畫,古典題材、宗教題材、現實題材各占有一定的比重。上世紀70年代末,梅凱與李世南合作出版的連環畫《李自成》,以及獨自創作的《三國演義》在傳統的白描和水墨上作了成功的嘗試。近年的《謝添像》、《張大千》、《遍能像》等作品,融匯了油畫的色彩及沒骨等技法,給人以清新樸實之感,也顯現著他在水墨肖像畫方面的功力。傾心繪事數十年,勤於筆墨耕耘;喜好四方雲遊,博採眾家之長;崇尚漢唐之浩氣、融貫西畫之精微,形成了梅凱粗獷豪放與秀麗典雅相統一的藝術風格。

在人物畫創作中,梅凱主張以題材為中心,中西技法交匯套用。在《觀滄海》中,梅凱把天地日月星辰都聚集於畫面之上,“有寬銀幕的感覺”,烘托出滄海浩瀚的博大氣氛,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意境,卻是地道的中國精神內涵。《鶴舞九天》更是以黑色襯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筆隨時代執著追求學無已

風格、題材求新求變,有一點卻是梅凱始終堅持的。“套用清代大畫家石濤的話,就是‘筆墨當隨時代’。”在梅凱看來,每個人都對所處的時代有自己的思考,但是無法脫離這個時代。“筆墨當隨時代”並不是換筆、換墨、換技法那么簡單,而是一定要打上時代的烙印。

每當遇到重大事件,梅凱就會欣然提筆,去關注社會民生,體現公民責任。幾十年來,時代大潮中的薰陶 磨礪,使他時時能夠清晰地觸摸社會、大自然、生命跳動的脈搏。表現抗洪救災的作品《決戰時刻》、巨型國畫《吉祥如意》、《雪域之子》等,都鳴響著時代的強音,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讓人心潮湧動,嘆為止。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僅半個月,梅凱就完成了組畫《多難興邦》、《大愛無邊》、《敬禮娃娃》參加賑災拍賣會,拍賣所得全部捐給災區。“最近海地也發生了大地震,回頭看汶川大地震,我們國家和民族體現出的堅強、希望,就是社會好壞、國運盛衰的鮮明對比。”梅凱感嘆道。

“與大眾同行,與時代同步,全身心貼近現實,梅凱以大美術觀拓寬中國畫。畫體: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可分可合。畫題:托興於古,寄情於今,不薄古人愛今人。漢唐人物、古詩古韻、當代風采、新風民俗……盡入圖中。畫體可以不分,畫題可以相合。廣博不必與專精對立,畫題與畫體可以交相輝映,直指畫境。”這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葉毓中對梅凱藝術創作的評價。

2010年2月底,梅凱在四川博物院舉行了個人畫展,102幅大尺幅畫作,是梅凱數十年藝術探索的豐碩結晶。“舉辦畫展,是為了讓大家給我提意見,啟發我在風格和題材上有更多新的突破。

”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梅凱通過藝術作品和藝術手段來展開自己的生命,並融入時代。筆墨當隨時代變,創新不離傳統根,年逾六旬的梅凱還在不斷地構思著新的選題,追求著畫風的新超越。

作品賞析

禦侮記全圖 禦侮記全圖

《禦侮記》-藏羌健兒抗英記 (史詩巨畫《禦侮記》已於2013年入藏阿壩州博物館。)

畫作《禦侮記》是梅凱根據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松潘鎮直屬藏羌土屯兵遠赴東南沿海前線,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真實歷史事件而創作。創作期間,梅凱和張曉東歷經一年多時間共同研究策劃,艱苦提煉,懷著嚴謹的態度深入汶川、黑水、馬爾康、金川、理縣藏鄉羌寨,收集歷史資料和創作素材,讓有血有肉的群英形象躍然紙上,用藝術再現了阿壩兒女共御外辱的真實歷史。州委書記劉作明看後親自命名為《禦侮記》,彰顯了我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

阿壩人民有著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藏、羌兒女在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與祖國共榮辱、同命運,為反抗外來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明代中後期,倭寇猖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明朝中央政府委派松潘衛(今松潘、黑水等縣)、茂州衛(今茂縣、汶川等縣)的藏羌士兵開赴浙江前線,“並立破賊”。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朝廷再次調派疊溪千戶所(今茂縣疊溪鎮)、茂州衛等地的營兵、士兵三千人赴東南沿海抗倭。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大舉進攻後藏,四川總督鄂輝奉命徵調阿壩土屯兵進藏與外敵作戰,不少藏羌士兵血沃疆場,為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獻出寶貴生命。

清朝後期,張格爾勾結外國勢力在新疆發動叛亂,藏羌土屯兵再次請命出征,與其他清軍一道平定叛亂,收復喀什噶爾等地。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松潘鎮屬藏羌土屯兵三次赴廣東、浙江前線,抱著“不戰勝、即戰死”的大無畏精神,與英國侵略者浴血奮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阿壩藏羌兒女回響政府“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力出力”的號召,紛紛以不同方式投入抗日救亡,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儘管歷史的硝煙早已散盡,阿壩各族兒女與全國人民一道團結禦侮的歷史卻永遠印記在人們的心中。

《禦侮記》以點帶面、圖文並茂,運用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生動再現了兩百多年前,在國家和民族為難關頭,藏羌民族挺身而出,在東南沿海與侵略者殊死奮戰的英雄壯舉。這是阿壩兒女與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一次具體、生動詮釋,也是推動阿壩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而必須珍視的寶貴精神財富。

阿壩各族兒女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凱歌,必將永垂青史、代代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