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東旅遊出版社; 第1版 (1996年3月1日)
平裝: 8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5216560
條形碼: 9787805216560
商品尺寸: 44.8 x 33.2 x 29.2 cm
商品重量: 29 Kg
ASIN: B002AO55L8
內容簡介
《梁羽生武俠小說全集(珍藏版1-55)》,上接《兒女英雄傳》以來的俠義小說和民國舊武俠小說,開創新派武俠文學;下啟金庸、古龍的一片天地。他這樣評價自己在武俠小說界的地位:開風氣者,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金梁並稱,一時瑜亮”。梁金並世之時,曾主張“俠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品德的化身”,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金庸更將之提升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梁羽生小說以實在的文史知識和古代詩詞見稱。語言文采飛揚,字裡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常常將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小說回目意境深遠,對仗精巧,情節推展明顯具有怡盪有致的韻律感,敘事中也帶有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其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他的武俠作品,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小說情節構置巧妙、穩厚綿密。有人認為梁羽生小說的缺憾在於“乏味”二字,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梁先生始終保有一種“正統”文人的姿態。梁先生自己也說:“可能我也犯過“離奇”的毛病。但我的作品中“離奇”不是主流,不是我的風格”。
小說全集
1.龍虎鬥京華(含飛鳳潛龍)
2.草莽龍蛇傳(含塞外奇俠傳)
3.白髮魔女傳
4.七劍下天山
5.江湖三女俠(上、下冊)
6.還劍奇情錄(含冰魄寒光劍)
7.萍蹤俠影錄
8.散花女俠
9.聯劍風雲錄
10.冰川天女傳(上、下冊)
11.雲海玉弓緣(上、下冊)
12.俠骨丹心(上、下冊)
13.風雷震九州(上、下冊)
14.冰河洗劍錄(上、下冊)
15.女帝奇英傳
16.大唐遊俠傳
17.龍鳳寶釵緣(上、下冊)
18.慧劍心魔(上、下冊)
19.狂俠天驕魔女(1—4冊)
20.鳴鏑風雲錄(1—4冊)
21.廣陵劍(上、下冊)
22.風雲雷電(上、下冊)
23.瀚海雄風(上、下冊)
24.游劍江湖(上、中、下冊)
25.牧野流星(上、中、下冊)
26.彈指驚雷(上、下冊)
27.絕塞傳烽錄
28.劍網塵絲(上、下冊)
29.幻劍靈旗
30.武林天驕
31.武當一劍(上、下冊)
小說結構
【獨立成篇】
01《女帝奇英傳》
【大唐系列】
02《大唐遊俠傳》03《龍鳳寶釵緣》04《慧劍心魔》
【宋朝系列】
05《飛鳳潛龍》06《武林天驕》07《狂俠天驕魔女》
08《鳴鏑風雲錄》09《瀚海雄風》10《風雲雷電》
【萍蹤系列】
11《還劍奇情錄》12《萍蹤俠影錄》13《散花女俠》
14《聯劍風雲錄》15《武林三絕》16《廣陵劍》
【獨立成篇】
17《武當一劍》
【天山系列】
18《白髮魔女傳》19《塞外奇俠傳》20《七劍下天山》
21《江湖三女俠》22《冰魄寒光劍》23《冰川天女傳》
24《雲海玉弓緣》25《冰河洗劍錄》26《風雷震九州》
27《俠骨丹心》28《游劍江湖》29《牧野流星》
30《彈指驚雷》31《絕塞傳鋒錄》
【劍網系列】
32《劍網塵絲》33《幻劍靈旗》
【太極系列】
34《草莽龍蛇傳》35《龍虎鬥京華》
作者生平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么,這一努力則開始於稍稍早於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2年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3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抗戰勝利後,他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學國際經濟,1949年定居香港,供職於《大公報》。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還常常拉了查良鏞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聲大雨點小的白鶴派與太極拳的打擂,《新晚報》為了再造聲勢擴大發行,遂請這位著名的武俠迷寫連載小說,這就是新武俠小說之始的《龍虎鬥京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粱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冊,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湧,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梁羽生不僅在寫武俠方面是大家,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倭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罕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粱羽生作過一首詩: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說他準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粱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作品大部分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想來是要將這股正氣發揚光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