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傳

梁斌傳

《梁斌傳》是2008年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洋,田英宣。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梁斌傳梁斌傳

作 者:王洋,田英宣 著

出 版 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10029006

出版時間:2008-05-01

版 次:1

頁 數:40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梁斌傳》里記錄了一個人不平凡的傳奇經歷:他是一位歷經戰爭洗禮的著名作家,盡傾半生心血熔鑄成一部皇皇經典:《紅旗譜》,以其特有的燕趙豪情風靡文壇;他又是一位風神獨具的書畫家,與黃胄一起在北京舉辦“二梁畫展”;他淡泊名利,為潛心創作,婉拒高官要職;他重義疏財,為家鄉教育慷慨傾囊。

目錄

梁斌傳梁斌傳

序 李希凡/1

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

一、十子之家的大家族/5

二、梨園小戲迷/19

三、初綻藝術天賦/27

四、瓜棚月下兒女情/35

第二章 二師學潮與高蠡暴動的洗禮

一、少小萌生作家夢/45

二、慈母病故/51

三、從文學走向革命/59

四、學潮——刻骨銘心的記憶/68

第三章 在“左聯”指引下

一、北圖苦讀/81

二、小說與雜文/88

三、被捕入獄/99

四、山東劇院求學/103

五、重返北平/107

第四章 新世紀劇社社長

一、投入抗戰烽火/119

二、全能社長/125

三、戲劇語言民族化實踐/144

四、在華北聯大/150

五、甜蜜而苦澀的戀情/156

六、傳播藝術火種/164

七、觸動創作靈感的老人/169

第五章 迎接曙光

一、轉戰冀中反掃蕩/179

二、從短篇到中篇/188

三、不懈的追求/192

四、“兵運”先鋒/206

五、隨軍南下/215

第六章 征程江南

一、深山剿匪/223

二、南國之戀/230

三、第二故鄉——襄陽/238

四、《新武漢日報》社社長/250

第七章 生命之歌

一、碧雲寺縝密構思/261

二、傾注痴情寫初稿/267

三、《紅旗譜》的修改與出版/279

四、當代文學史上的里程碑/283

第八章 風雨兼程

一、傲雪鬥風霜/307

二、罹難見情真/318

三、秘密創作《翻身記事》/325

四、重見天日/328

五、《烽煙圖》手稿失而復得/332

第九章 寄情丹青

一、翰墨情緣/343

二、與黃胄兄弟重逢/345

三、《梁斌畫集》出版/349

四、“自家筆墨”/355

五、豪氣長存/370

第十章 大地之子

一、出訪日本/379

二、筆耕不輟再度輝煌/382

三、梁斌文學獎/389

四、滿天星斗日 一華落地來/396

後記/403

前言

梁斌,是我尊重的作家,《紅旗譜》更是我愛讀的作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還曾寫過幾篇文章評論《紅旗譜》的藝術創作,而且也曾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和心理去北京西郊農科院後院拜訪過梁斌同志。那是1958年,時值盛夏中午,暑氣蒸人,而梁斌卻正在這後院散步,大汗淋漓。後來知道,他這時正患著嚴重失眠症。那是兩間簡陋的居室,我們在堂屋交談,室內還傳出幼兒的哭聲,顯然梁夫人還在產假期間,這是臨時住所。在交談中間,梁斌同志還給我打開了他隨身攜帶的一個小皮箱,那裡存放著《紅旗譜》長篇系列的第二部《播火記》和第三部《戰寇圖》(即後來出版的《烽煙圖》)原稿,我不知那已經是第幾稿。

從梁斌處回來,總算開了點竅,稍微了解了一點作家的創作意圖和創作過程,就寫了那篇《漫談(紅旗譜)中朱老忠的形象創造》。意猶未盡,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又寫了《朱老忠及其夥伴們》和另外幾篇短文,雖然自覺尚不能完全說清楚我的看法,但也有過想看完《播火記》和《烽煙圖》的期待。《漫談(紅旗譜)中朱老忠的形象創造》一文,我並沒有收輯在現代文學評論集裡,而是把它輯在《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一書里,並在“後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此文“所以放在這本集子裡,這正像那篇文章里所分析的,我認為,作為一個文學典型,朱老忠的性格,在革命的氣質上是和古代農民革命的英雄人物,有其相通之處的:在他的性格里,融貫著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經歷。應該說,朱老忠的形象,是對歷史上革命農民典型做的一個‘小結’。他們為什麼失敗,朱老忠又怎樣走上新的道路,朱老忠的性格發展,是可以反映出這個歷史的”(《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第372頁)。

這段噦里噦嗦的話,本意是想說明《紅旗譜》與朱老忠形象的里程碑意義,但由於我對梁斌同志的生平和《紅旗譜》的創作過程畢竟沒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就沒有勇氣把觀點闡釋得更明確。從這一點,我就要感謝王洋她們的這部《梁斌傳》,它補足了我的缺憾,給了我極大的滿足。

魯迅曾經說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

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論文”的高境界。我看過不少現代人的傳記,包括最近看過的《王國維傳》、《胡適口述自傳》、《老舍評傳》等,雖然各有各的特點,卻有的還是側重於人(生平概述),有的側重於文(學術建樹),不大能看出“全文”、“全人”和“社會狀態”的融會貫通,總是使我感到有點缺憾。前些天,梁斌文學研究會原會長宋乃謙同志來電話,談及南開大學有位女老師寫了一部《梁斌傳》,希望我給看一看,能否寫篇序。很快,我就在家裡接待了本書作者王洋。在我這八十歲老人眼裡,她實在是太年輕。這首先給我留下了好感。當中國革命事業和中國革命文學(即“文革”前十七年文學)被一些人,包括某些“名大學”、“名教授”,“棄如敝屣”的今日文壇,居然還有中青年下大功夫為十七年的“代表作家”寫傳,這使我深感欣慰。我本是一個因糖尿病而眼底出血的老人,按醫生的要求,每天只能兩小時看書報,中間還要休息二十分鐘,這對我自然是苛求,只要活著就無法做到。何況王洋同志自我介紹,她是搞對外漢語教學的,《梁斌傳》是她在學校承擔的一個研究課題,如她在本書“後記”中所說:“我從未見過梁斌本人。我是在實地調查、資料蒐集和大量採訪過程中,確立傳主形象和對其產生越來越多的敬仰之情的。”這更加喚起我的好奇心。《梁斌傳》,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根本顧不上醫生規定的時限了。

“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這是魯迅談到“革命文學”時的一個比喻:“我以為根本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

《梁斌傳》,自然是為寫“革命文學”的“革命人”作的傳,儘管作家曾經有過自敘,有過闡述《紅旗譜》長篇系列創作過程的文章,為寫傳提供了多方面的線索,但是,讀過《梁斌傳》的人,確信這本傳記“是在實地調查、資料蒐集和大量採訪過程中確立傳主形象”的。它不僅“顧及”了梁斌的全部文學作品:《紅旗譜》長篇系列、《翻身紀事》與梁斌的書畫創作,以及它們的寫作背景,也“顧及”了梁斌的“全人”他的八十二年的人生軌跡。《梁斌傳》共分十章,從第一章“家世童年”到第十章“大地之子”,那就是梁斌的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作者不僅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寫出了時代精神光照下的梁斌的成長,而且通過大量的調查、訪問,全面地、生動地反映了梁斌作為共產主義戰士的崇高品質和個性化的人格魅力。作者還非常善於將調查採訪和作家的藝術思維聯繫起來,發掘《紅旗譜》長篇系列中人物原型的素材來源。《紅旗譜》中的那些深刻感人的農民形象,如朱老鞏、朱老忠、嚴志和、朱老星、伍老拔、老驢頭老套子,也包括春蘭,可以說,無一不能在梁莊的鄰里鄉親以及梁斌所接觸的農民兄弟中找到他們的影像和“事跡”。只不過在梁斌的筆下,他們的形象性格更集中,更典型,更富於個性的亮彩。姑且不說朱老忠,譬如春蘭,這位在梁斌筆下愛情堅貞:嚮往美好生活、大膽叛逆的農村美麗少女的形象性格,顯然與《梁斌傳》第一章“家世與童年”中所描繪的“瓜棚月下兒女情”中那位青梅竹馬的蕊珍有關。作者在這段情節中雖然沒有說明它和《紅旗譜》中的春蘭有什麼關係,但它的生動的描繪,它的濃濃的童情稚趣,卻使讀者很自然地聯想到小說中運濤和春蘭的那節“瓜棚月下兒女情”。特別是梁斌把自己少小書法寫出“革命”兩字的細節,概括在春蘭的火熱的性格表現上,更升華了春蘭的富於浪漫色彩的個性形象。像這樣的情節和細節,作者在調查、蒐集和訪問中把它們發掘和記錄下來,可謂多多,實有助於廣大讀者對梁斌藝術創造的深刻理解。

《梁斌傳》敘及梁斌“少小”就萌生過“作家夢”,青年時期曾闖蕩北京,在北方“左聯”旗幟下拿起筆進行戰鬥;抗戰爆發,梁斌又和他的父老鄉親一起,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他始終戰鬥在抗日戰爭的最前線冀中平原、太行山麓。共產黨、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可歌可泣的多少英雄業績,在這裡閃爍著歷史的光輝。它們都曾是梁斌親歷,但這不只沒有改變梁斌少小萌生的“作家夢”,而是更加提升了他的理想和願望,因為他夢想寫的書就是“關於家鄉人民的書”。而抗戰八年、解放戰爭三年極端慘烈的戰爭環境,共同戰鬥的軍民魚水情,使他對他們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梁斌雖然擔負過多種領導工作,甚至當過游擊隊隊長,但時間最長的還是新世紀劇社社長。梁斌並未因此而中斷他那個“作家夢”,《梁斌傳》的作者在描寫這段長長的經歷里,敏銳發掘了梁斌在生活中點滴素材的積累,創作的嘗試,民族語言的蒐集和冶煉,《紅旗譜》在醞釀中。

《梁斌傳》作者用第七章寫了梁斌關於《紅旗譜》的創作過程,並命名為“生命之歌”,這既是作者對梁斌“全文”、“全人”的由衷的讚美,也是作者對梁斌創作《紅旗譜》系列長篇小說的審美評價,詮釋了梁斌的“作家夢”不是為文學而文學,而是為了寫出他家鄉農民的苦難和抗爭。當然,梁斌絕不是一般地寫農民的生活,正如他在《我怎樣創作了(紅旗譜)》中所說:“我寫這部書,一開始就明確主題思想是階級鬥爭。”在他腦子裡“生活了二三十年的人物”朱老鞏、朱老忠、嚴志和、朱老星、伍老拔、老驢頭、老套子等,儘管各有各的生活思想狀態,而且形象豐滿,個性鮮明,但他們都生活在鎖井鎮,生活在大地主馮蘭池的陰影下,可這世代血仇並沒有使他們屈服。《紅旗譜》的“楔子”“平地一聲雷”,雖然寫的是一場農民鬥爭的悲劇,但卻何等震撼人心、餘音繚繞,朱老鞏大鬧柳樹林的故事,仍留在四十八村人民的記憶里。一個短短的“楔子”,正寄寓了千百年來農民抗爭史的“剛強之氣”,而當朱老忠率大貴、二貴從關外歸來、高聲吆喝,揚鞭驅馬奔過馮老蘭家門時,連凶霸多年的馮蘭池(馮老蘭原名),也知道一場新的鬥爭開始了。朱老忠歸來的名言是“出水才看兩腿泥”,“馮老蘭就是像一座石頭山壓在咱們身上,也得翻他兩過子”。歷史是悲壯的,朱老忠和他的夥伴們,雖然各有其血淚的經歷,但他們仍然在續寫著鬥爭的譜系。

南方革命軍勢如破竹,而蔣介石的叛變、血腥鎮壓,已使工人階級、共產黨人改變戰略,深入到北方農村,喚起了廣大農民的覺悟。反割頭稅、二師學潮、高蠡暴動在梁斌筆下的《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以及活躍在小說里的朱老忠和他的夥伴及其新生代的子女們,雖然有流血犧牲,有苦難,有失敗,卻充溢著英勇奮戰、不甘屈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儘管《紅旗譜》系列並沒有寫到最慘烈的抗日烽火的年代,但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鬥爭,正在書寫著新的歷史,為有關民族存亡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梁斌傳》把《紅旗譜》系列長篇創作,譽為“生命之歌”,既可以看作是對梁斌創作審美理想的歌贊,也可以視之為中國革命深入農村獲得新生的“預言”。

《梁斌傳》對《紅旗譜》的終極評價是“當代文學史上的里程碑”,絕非過譽。十七年湧現的革命文學作品雖燦若群星,各有自己的獨特的貢獻,但確如作者所說,《紅旗譜》是屹立“潮頭”的傑作,因為它寫出了中國農民的革命英雄譜系,寫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後改變戰略,深入農村,與農民相結合,領導土地革命,農村包圍城市,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可貴的是《紅旗譜》沒有任何說教,它是用朱老忠及其夥伴們的藝術典型的感人力量,形象地證實了毛澤東思想所闡述的這一偉大真理。梁斌說:“我如果寫不好這部書,無顏見家鄉父老。”這濃濃的鄉情,雖然源自家鄉人民的自幼哺育,源自與冀中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共同戰鬥的經歷,源白他親歷了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平原烈火,親眼目睹了處於抗戰第一線的冀中平原、太行山下,父老鄉親是怎樣以簡陋武器、血肉之軀抗擊武裝到牙齒的“鬼子兵”,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的農民英雄,也是有了革命自覺的民族衛士。梁斌寫的雖是生根在父老鄉親身上的無畏的抗爭與戰鬥,但他筆下創造的朱老忠及其夥伴們的文學典型,卻是具有現實生活和歷史深度的“紅旗”譜系,這就是它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里程碑”的不可泯滅的偉大意義。

《紅旗譜》已出版五十多年,那些歷史虛無主義者改寫文學史的做法也在進行,但是,《梁斌傳》卻以激越的熱情、流暢的文筆、確鑿的資料,為梁斌立傳,昭示人們:勿忘革命史、勿忘《紅旗譜》,這也正是中國革命與中國革命文學的“生命之歌”!

《紅旗譜》和梁斌,必將永遠活在現代文學史上,活在人民的心中!

2007年11月29日於北京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

一、十子之家的大家族

梁斌的家鄉:梁莊,坐落在河北省蠡縣境內一片神奇的土地上。

這裡是中國北部的一片古老而肥美的土地,它體現著中華民族開墾者的氣質,衍生著黃河流域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這裡有從新石器時代保留至今的百尺台文化遺址,它包含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到漢朝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它雖還未被發掘,其豐富的內涵也還不被人們了解,但我們已經感到它的博大與精深。古來燕趙多豪傑,這裡曾經出現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築黃金台以招賢納士的燕昭王,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將相和”的廉頗和藺相如,他們的奔騰熱血和激昂壯志賦予了這片土地神奇的力量,哺育出後世一代代英雄兒女。急公好義、重信然諾、明事達理,是淳樸鄉民輩輩相襲的傳統美德。地僻而景常新,世遠而人不沒,鄉土文化也像遺傳密碼一樣編織進了梁莊人的生命之中,這個小村莊在梁斌這一代人中就出了兩個赫赫有名的藝術家:著名作家梁斌和著’名畫家(中國國畫大師)梁黃胄。梁莊:地傑人靈。

據縣誌記載,梁莊是明朝因難民遷徙而由幾家人建起來的一個小村莊,從此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裡生息繁衍。它北起燕山,西接太行,東臨渤海,南有一望無際的平川。梁莊就在瀦瀧河與唐河之間。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開墾的可耕種土地已有上千畝之多,尤為神奇的是,這一片土地,從不遭冰雹的侵襲,被附近鄉里稱為風水寶地。那時全村已有近百戶人家。村民們終年勤勞耕作、節儉持家,視養種土地為命根子,他們那種精耕細作的精氣神兒,在周圍幾十里地是出了名的。也許正是這種對土地的虔誠感動了天神與地神,從而得到了上天的恩惠。從那時起直至今日,如果你能有幸到這裡來,一定能親自體驗到梁莊與附近村莊的不同景觀,感受到村民的勤勞,村風的質樸,村貌的井然有序。也許是天人合力的作用,儘管那個年代戰亂不斷,可梁莊卻變得地主、富農、中農多了起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