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桑株鎮的桑株是樹,幾種地圖上的正規寫法是桑株。網上一些人寫為桑珠,一個是樹、一個是金玉,文字不配套。
簡介
桑株鎮(前為 桑株鄉)全鎮東西平均寬45公里,南北平均長61.5公里,總面積2767.5平方公里,轄24個村委會,總人口27214人。位置、環境圖
現轄19個行政村,100個居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2123人,8118戶;其中農業戶6781戶,農業人口29265人,66座清真寺,70名宗教人士,81名塔力甫。
全鎮共有17個站所,2所中學,2所中心國小,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地理
桑株河
桑株河流經康克爾柯爾克孜族鄉——桑株鎮。河頭在桑株達坂(高山口)北方。
不含達板
桑株達坂(高山口)在歷史上知名。值得注意:它並非在現在的桑株鎮(古代一些轄區後來細分為不同下級轄區),是在南部的康克爾柯爾克孜族鄉。
古道
桑株古崑崙秘道,是新藏線之一。
由塔里木綠洲邊緣的皮山縣桑株河中部流域(後來劃分為康克爾柯爾克孜族鄉和桑株鄉),向南翻越崑崙山桑株達坂,經賽圖拉鎮(今219國道三十里營房)到達藏北、或翻越喀喇崑崙山口 抵達今天印占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
翻越桑株達坂的古秘道是七至十世紀西藏高原通往新疆的三條道路之一。克里雅山口道、桑株達坂道和庫地達坂道(今219國道)在歷史上都是溝通新疆和西藏的古道。
據考證,桑株古道是公元七至十世紀西藏高原通往新疆的古道。吐蕃與唐朝在西域進行了多次爭奪。當時吐蕃人進入西域幾乎總是首先進攻于闐(現在的和田地區),清楚的顯示了吐蕃進軍的方向。在近代,這條古道在軍事上也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末所修《西藏志》所言,“其路冬夏不可行,困難異常”。聞名的探險家如俄國的普爾熱瓦爾斯基、英國的斯坦因以及R本的橘瑞超都曾想從這條小路翻克里雅山口前往西藏,但都沒有成功。所以,說這樣一條路在唐代就已存在並為吐蕃軍隊所利用是不可想像的”。
七至十世紀,桑株古道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史書中被稱為“馱馬古道”。在當時,尤其是唐朝繁盛之時,可以推斷,這條古道就是絲綢之路的一個分支,沿著蜿蜒於喀喇崑崙的這條路途,和田玉、絲綢、花椒、石榴、核桃,甚至桑皮紙等物品被運出,地方之間互通有無。十世紀後,這條古道逐漸淡出歷史,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幾名年輕人從一本英國古書的記載中重新發現了這條馱馬古道的蹤跡,並從此開啟一幕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歷史。
桑株古秘道也稱為喀喇崑崙之路,它位於亞洲的心臟,從新疆南部的皮山縣桑株鄉起,穿越世界最高的山脈,到達西藏或印度列城,構成了印度和中亞之間的橋樑。它也是新疆通往西藏高原的三條古道中最方便的一條。
從新疆皮山縣的康克爾鄉到219國道上的三十里營房,全程徒步距離100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處桑株達坂5200米,從崑崙山深處的康克爾鄉開始,翻越桑株達坂,沿喀喇喀什河走向賽圖拉,歷時4-7天。
1927年8月3日,德國西域探險家特林克勒從印度列城出發,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穿越了世界屋脊喀喇崑崙山,走過了漫長坎坷的無人區域,當他精疲力竭地翻過最後一座達坂—桑株達坂後,終於進入了塔里木綠洲。 1942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桑株古道也是一條從印度到新疆的國際運輸線。1950年8月1日,進藏先遣連
公路
《和田地區農村公路交通建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 和田“三縱”之一,規劃修建219國道的皮山縣支線,三十里營房(賽圖拉鎮西端)—康克爾—桑株—縣城。是鄉鄉通、村村通公路規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