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狀,莖較粗壯,高5米至10餘米,直徑15-30厘米,有疏離的環狀葉痕。葉簇生於莖頂,長5-6米或更長,羽狀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0-150厘米,寬2.5-6.5厘米或更寬,基部兩側常有不均等的耳垂,頂端呈不整齊的齧蝕狀齒或2裂,上面綠色,背面蒼白色;葉鞘具黑色強壯的網狀纖維和針刺狀纖維。
花序腋生,從上部往下部抽生幾個花序,當最下部的花序的果實成熟時,植株即死亡;花序長90-150厘米,花序梗粗壯,下彎,分枝多,長達1.5米,佛焰苞多個,螺旋狀排列於花序梗上;雄花大,長1.5-2厘米,花萼、花瓣各3片,雄蕊多達100枚以上;雌花花萼及花瓣各3片,花後膨大。果實近球形,直徑4-5厘米,具三棱,頂端凹陷,灰褐色(未熟果實幹後呈黑色)。種子3顆,黑色,卵狀三棱形, 懸胚乳均勻,胚背生。花期6月,果實約在開花後2-3年時間成熟。
近種區別
桄榔在過去的文獻中,常把真正原產於東南亞的砂糖椰子又稱糖樹( Arenga sacchariferaLabill.)包括在內,但據觀察和對照早期的文獻和原始文獻後認為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砂糖椰子的羽片呈4-5列排列,指向不同方向,羽片也較寬;果實長圓形,淡黃色;此外,雄蕊數似乎較少,約50枚左右。
生長環境
桄榔樹是一種偏陰性植物,喜濕潤環境,多散生於石山溝谷和土山中下部,對土壤要求不高,在酸性土、鈣質土上均能生長發育,尤其在灌木林中種植為最好,耐蔭蔽,能在短期-5℃低溫下過冬。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海南、廣西及雲南西部至東南部。中南半島及東南亞一帶亦產。
繁殖方法
種子處理:桄榔樹果實成熟不一致,每年從夏到冬均有成熟,桄榔樹果穗有果實數百顆,每顆有種子1-2粒,核果球形或橢圓形。果實成熟時果皮蠟質,暗紅色,剖開果實見種子呈暗褐色,此時可採種。種子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將果實堆漚數日,待果皮腐爛後置水中攪拌,洗淨種子;二是將果實攤放於通風處,當果皮乾縮開裂後剝出種子。
催芽育苗:種子洗淨後,忌脫水,不宜曝曬,可置濕沙床中或地溝上催芽。發芽需氣溫20℃以上,故要求在2-3月份氣溫穩定回升後蓋膜進行。播種1個月後長出鱗葉即為萌芽,3個月後真葉長出即可裝袋移植育小苗,這期間床土須保持濕潤,不可漬水,溫度在20-35℃,過高要揭膜降溫,移植前不需施用肥料。
栽培技術
移栽
從播種到中苗出圃,一般要培育2年,催芽至1-3個月長出真葉,可裝袋移至苗圃。第1年移苗宜密,每667平方米移2.5萬株;第2年可稀至0.8萬株,此期間需搭棚遮陰,創造陰濕的環境條件。苗圃整地時要做到3犁3耙,把土充分打碎,並放足有機肥或漚熱的磷肥作基肥,第1年幼苗每月可追肥1-2次,以速效氮肥為主,第2年後除移苗時施足基肥外,每年追肥10次即可。
定植
選擇適宜的環境種植。桄榔樹屬亞熱帶樹種,喜生於肥沃濕潤的鈣質土或酸性土,乾旱貧瘠地生長不良,特別是幼樹生長必需蔭蔽濕潤的環境,不能漬水,故自然界中只分布在一些植被保存較好的石灰岩山區。因此,發展桄榔樹生產,必須遵循這一特性,選擇在肥沃濕潤、植被完好的石山地區種植,不宜選用耕地、乾旱山地種植。種植前2-3月,按2米×2米的規格定點,每點墾土1平方米,挖0.5米×0.5米×0.5米的種植坑,然後把表土及雜草回坑漚腐,在冬春季陰雨天種植,種時必須淋足水,樹盤蓋草。每年施4-5次肥,最好是施水肥。如勞力不足,可乾施複合肥。
管理
大苗出圃定植後,已可在自然環境下生長。在街道、廣場、風景區、庭院作為觀賞植物種植的,根部要留有足夠寬的草坪或裸地,不宜以水泥地面全封閉,以方便水肥管理。在石山地區種植的,樹齡達到5-6年後,其髓心已富含澱粉,可根據加工企業生產需要進行分期分批砍伐採收。方法是在樹幹上打洞取其少量髓部檢測,在澱粉含量最高時砍伐,剖開邊材,挖取髓心澱粉。大樹砍收後要注意保護好根部自然落果長成的幼樹以及周圍的環境,使幼樹能自然成長,保證桄榔樹林常年生長,長期發揮效益。
主要價值
食用:其花序的汁液可製糖、釀酒;樹幹髓心含澱粉,可供食用;幼嫩的種子胚乳可用糖煮成蜜餞(注意:果肉汁液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必須小心取出種子);幼嫩的莖尖可作蔬菜食用。
材用:葉鞘纖維強韌耐濕耐腐,可制繩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