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式教育

家長說,孩子們沒有考試,但也有任務,就是跟家長一起刷牆布置教室、填埋垃圾、種菜澆水等,大點的孩子要自己手洗簡單的衣物。 一位母親表示,不送孩子上學,原因在於對現行教育體制失去信心。 7個家庭的家長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這些家庭有的是私營業主,有的是教師出身,也有個別家長是“海歸”。

簡介

2013年1月初,武漢7對父母放棄城市的優質教育,在鄉下找了一所廢棄的國小,自己教孩子誦經讀典、練習書法。7對家長坦言,此舉實屬無奈,只因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失去信心,不得已只好去摸索一條能夠保護孩子們天性的教育之路,然孩子們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繁華,逃離升學和考試的壓力。

形式

這處“世外桃源”位於武漢市黃陂木蘭山腳下的一所閒置國小。兩層的教學樓一樓被改建成各家的宿舍,每家一個帶衛生間的單間,房裡擺有高低床和書桌;二樓則是孩子們的學習場所。
孩子的活動室里擺放的玩具中,看不到塑膠玩具,更沒有小汽車、變形金剛或芭比娃娃,全是家長們的手工作品,比如用木頭、竹子制的積木和用布縫的手工娃娃。
家長給孩子們安排的生活很規律。早上7時30分起床,吃過家長們輪流做的早飯後,孩子們齊坐在蒲團上,由家長引領著誦讀四書五經等經典。讀完經書,年齡大的孩子會有數學、書法、英語等課程,全由家長授課。3歲以下孩子的主要任務則是玩。
除了每天兩個多小時的課堂學習外,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外。所有孩子的衣服上都是灰撲撲的,臉蛋大多都被寒風吹得皴裂。
家長說,孩子們沒有考試,但也有任務,就是跟家長一起刷牆布置教室、填埋垃圾、種菜澆水等,大點的孩子要自己手洗簡單的衣物。“很多人以為教育就是上學考試。而我們認為,讓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勞動、讀書,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們可以在自然中學習,從模仿父母中學習。”
一位母親表示,不送孩子上學,原因在於對現行教育體制失去信心。當她女兒3歲送入幼稚園時,老師為使女兒不哭,恐嚇說“再哭,就把你丟進垃圾桶”。聽到女兒回家複述後,她從此再未送女兒進過校園。
不過,家長們表示,他們也在計畫每年都把孩子送到附近的村國小上兩三個月的學,以彌補自辦教學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順其自然。他們相信孩子經過這種教育,將來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找到合適的位置。家長們還稱,他們每年會組織孩子到全國各地遊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這些孩子比別的孩子擁有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交流融入不是問題”,“至於高考,還沒想過。如果可能,將來也許會去留學。”
7個家庭的家長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這些家庭有的是私營業主,有的是教師出身,也有個別家長是“海歸”。

反思

這些家長們主張的“在家上學”思想,在全國已有不少志同道合者,他們在網上成立了“在家上學聯盟”,已有南京、上海、北京、廣東、成都等20多個分站點,群體內交流頻繁。
誠然,當下的教育體制,確實存在著許多令人無法容忍的東西,但也應該看到,無論業內還是業外,體制內和民間,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多年來都共同地在做著努力。有關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教材的改革以及師資力量的提升,都在向前推進。雖然這種推進速度,與人們的期待還有不小的距離。因此,需要更多的人來投入研究和探討,無論教育方式還是教材的編寫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探索,都應有其存在的空間。這其中也包括“桃花源”式的教育試驗,它至少讓教育主管者知道,家長們對教育究竟有什麼期待和焦慮。
黃陂區教育局有關人士認為,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必須是呈階段性和連貫性的系統工程,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攏”在一起,很難體現階梯式的教育區別。
教育界人士說,儘管當前我國的應試教育屢遭社會各界的批評和指責,但不可否認,其教育體制是經過長時間的實驗形成,而且擔任教學任務的老師,都具有深厚的基本知識儲備。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馮桂林則認為,這7對父母的選擇,是用實際行動對現行學校教育模式的無聲反抗。越來越多的“在家上學”,代表了當前不少家長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不滿。他說,現行的“應試教育”模式,弊端就是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育,造成了對孩子童心和人格的壓抑。不過,馮桂林也認為,這種嘗試具有風險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