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村[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下轄村]

桃溪村[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下轄村]

桃溪村位於鼎湖沙浦鎮,面臨西江,後倚巍峨爛柯山。全村500多戶,2600多人。現為生態文明村,以種芭蕉、粉葛、茨實等經濟作物為主,是肇慶鼎湖區農村最為富裕的鄉村之一。村民多數飲用爛柯山泉水,長壽老人不少,“七十古稀之人”在該村不稀有了,村里最長壽者108歲,前年去世。

基本信息

桃溪書院舊址

桃溪書院舊址原有“桃溪書院”牌匾,該匾於道光年間重修,用花崗岩雕刻。1988年,桃溪村創建桃溪國小,這塊道光年間重修的“桃溪書院”牌匾便被移到了桃溪國小,被鑲嵌在校園大門上,以之彰顯桃溪村歷代重視文化教育。

桃溪書院舊址前有一棵與書院同齡的雞蛋花樹,樹高十多米,虬枝蒼勁,飽受風雨雷暴侵襲,多次枯枝發新芽,如亭如蓋。據說當屬嶺南最為古老的雞蛋花樹。(有人前來出價3萬元欲購此樹,遭到村民嚴詞拒絕)。

桃溪村人歷朝歷代都極其重視文化教育。桃溪書院便是代表,桃溪書院舊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青磚灰瓦,舊跡尚存,前沿是綠色琉璃瓦,大門飛檐正中,是一個古體的“壽”字。兩邊雕刻著蝙蝠圖案。意為福壽俱全。還刻有飄飛向上的白雲,喻為讀書日後大可“平步青雲”。

桃溪書院舊址前的江邊沙灘上,曾立一支“文筆”(文革期間被毀)。桃溪村村民的習俗一向是免費讀書,民間傳說明代狀元倫文敘,桃溪村書院讀過書。

何真人祠:

桃溪村東面的“何真人祠”於清乾隆初,以開元廟改建而成。光緒三年重修。曾任監察御史的愛國名臣蘇廷魁(鼎湖人)所書“真人祠”的真跡鐫刻在大門上方,“文壇怪傑”彭泰來(鼎湖人)所書的“何真人廟碑”手跡石刻現嵌在祠堂大廳里。此兩人真跡現存世極少,值得重視。在桃溪村的何氏家譜中(文革期間被燒毀,幸有香港族人存留),新發現有彭泰來及清初大文學家屈大均等人詠贊桃溪及桃山寺(爛泥柯山上有寺院名曰桃山寺,已毀)的一批詩文,文采飛揚,卻未在世上流傳。

何真人祠為硬山頂,三進深,五開間。頭進為十四架椽屋,前後乳袱用兩柱,前檐乳袱上有三朵斗拱。後進為十六架椽屋,前扎牽,用三柱。抬梁式梁架,前有月梁,次間有橫樑。梁下有彩繪的圖畫。大柱底座為花崗石,圓柱的坤殿木至今仍保存完好。

得名與傳說

先祖何氏自先秦從中原遷徙至韶關南雄珠璣巷,至南宋期間,何秘得五子,大兒子長大後留守南雄,其餘四個兒子到廣東各地創業。二兒子何琛到了番禺沙灣,三兒子何琰於1216年來到鼎湖沙浦爛柯山下,在西江邊建村開業(何琰後來曾任肇慶府通判)。何琰還有兩個弟弟分別到了新會與惠州落腳。

何琰開村以來,已近八百年。歷代先民因地制宜,在村落建築上講究風水。爛柯山有小溪流到村邊,人們在清洌的小溪兩旁遍種桃花。桃花盛開之日,與麗日藍天一同倒映在溪水之中,似雲霞,似彩錦,如詩如畫,此村故名桃溪。

桃溪村的主街是桃溪大街,沿西江建起,近兩里長,街面用長條花崗石鋪砌。全村共有8間坊,14座祠,5間廳,2座廟,一間書院。在大街的南邊按耙齒狀建起了36條整齊劃一的里巷(里弄)。每條巷口都有一座牌樓,飛檐上有灰雕,檐下花崗岩牌匾鐫刻著此里弄的名稱。上部與兩側繪有各種彩色圖畫。“仁厚里”、“敦睦里”、“昌德里”、“居賢里”、“興義里”……從巷裡的命名,就有一股濃烈的儒家文化氣息撲鼻而來。里巷的地面也是用長條花崗石鋪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