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
(《別錄》)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葉。植物形態詳"桃仁"條。
【化學成分】桃葉含糖甙、柚皮素、奎寧酸、番茄烴、鞣質(約100毫克%)和少量腈甙。
【藥理作用】不同品種的桃樹葉浸液(1%)殺滅孑孓的效果基本一致,能使孑孓在24小時內死亡95%以上;低濃度(0.25~0.5%)浸液作用不顯著;鮮葉與乾葉療效相似,對庫蚊、中華按蚊、騷擾阿蚊等蚊蚴皆有作用。有人試驗證明,桃樹葉可代替氯仿或其他麻醉藥毒殺按蚊;嫩葉比老葉好,鮮葉比陳葉好,葉片搓碎比浸潰好。因桃葉含配糖體,搓碎時經酶作用可放出氫氰酸。用1:100以上稀釋度的桃樹葉煎液在體外直接鏡檢或試管內培養1、6、12、24或48小時後觀察,有殺滅鉤端螺鏇體的作用。
桃樹的種子、花、葉及樹皮水解後均可產生氫氰酸。桃樹葉曾用作瀉劑、驅蟲劑及治療百日咳。桃樹葉、花及果仁均有毒。
【性味】苦,平。
①《別錄》:"苦辛,平,無毒。"
②《綱目》:"苦,平,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濕,清熱,殺蟲。治頭風、頭痛,風痹,瘧疾,濕疹,瘡瘍,癬瘡。
①《別錄》:"出瘡中蟲。"
②《日華子本草》:"治惡氣,小兒寒熱客忤。"
③《綱目》:"療傷寒時氣,風痹無汗,治頭風,通大小便,止霍亂腹痛。"
④《本草匯言》:"破婦人血閉血瘕。"
⑤《本草再新》:"發汗,除痰,消濕,殺蟲。"
⑥《現代實用中藥》:"洗汗皰及濕疹。"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煮水洗,治風濕;外用消癰腫。"
【用法與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內服:煎湯。
【選方】①治風熱頭痛:生桃葉適量,鹽少許,共搗爛,敷太陽穴。(《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眼腫:桃葉搗汁搽之。(《嶺南採藥錄》)
⑧治足上瘑瘡:桃葉搗爛,以苦酒和敷。(《肘後方》)
④治鼻內生瘡:桃葉嫩心,杵爛塞之。(《簡便單方》)
⑤治婦女陰瘡,如蟲咬疼痛者:桃葉生搗,綿裹納陰中,日三、四易。(《孟詵方》)
⑥治身面癬瘡:桃葉搗汁敷之。(《千金方》)
⑦治霍亂腹痛吐痢:桃葉(切)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溫二服。(《廣濟方》)
⑧治二便不通:桃葉杵汁半升服。(孫思邀)
⑨治痔瘡:桃葉適量。煎湯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藥》)
【臨床套用】①治療瘧疾
取新鮮桃樹葉2兩煎服,每日1劑,連服5天為一療程。治療間日瘧18例,均獲痊癒。用藥2~5劑後,瘧疾症狀未再發作,血塗片鏡檢3次均未查到瘧原蟲,隨訪半年無復發。亦可用新鮮桃樹枝5~8枝(每枝帶5~8片小葉),於瘧疾發作當天清晨煎服。據60餘例觀察,多數1次即能控制發作,必要時可連服2日。
②治療陰道滴蟲
用鮮桃樹葉1兩,加水1000毫升,煮沸20分鐘,取煎液作陰道沖洗。必要時加灰藜5錢同煮以止癢。每日1次,5天為一療程。治療60例,治癒54例。
③治療瘡癤
取鮮桃樹葉50斤,加淨水100斤,浸透後煎煮1小時,過濾,濾渣再加水50斤煎煮過濾;合併2次濾液,熬成膏狀。外敷患處,每天1~2次。觀察30餘例,一般36小時後即可消腫,最遲1周愈合。
④治療慢性蕁麻疹
取青嫩碧桃葉500克,切碎浸於5000毫升純酒精中,密閉靜置24~48小時後棄去藥渣。用棉球蘸浸出液塗布患部,一般每日3次,連塗3日為一療程。治療45例,結果痊癒39例,進步2例,無效4例。用藥後瘙癢迅速停止或減輕,皮疹在短期內即可消失,且不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