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工藝及影響
桂花陶藝分土陶和彩陶,為保護土陶傳統製作工藝,桂花鎮已規劃在龍窯、永鑫琉璃瓦廠、福興陶瓷廠等廠專門設定了土陶製作車間及大中專院校土陶藝術實驗基地,桂花土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酸性黃色黏土是桂花土陶的生產原料,而關鍵的生產技術是陶泥的發酵、泥的柔性、韌性,涼坯的濕度、燒窖的火候等。土陶最早的燒制材料是木柴,後改為煤炭窯形的最早是龍窯、格子窯,現有所改進,創造了方窯、階梯窯、倒煙窯。土陶技藝製作生產需經過取土、發酵、揉泥、鋸泥、制坯、涼坯、錘坯、燒制(倒煙:窖頂上蓄水,水將青煙壓悶於窖內,形成青色建築材料)等工藝程式。花飾圖案製作有耙、堆、刻、畫、剔、鏤、刷、嵌等形式。製作流程中所使用的相關器具有鏟、刷、鋸、弓、錘、刀、槌、輪盤等。其代表作品最早是祭祀用的三腳蟾、羊耳罐及生活用品盆、罐、缸、壇、壺、鍋、盞等,其後發展為飾物盆、罐、缸及工藝陶瓷如傭、花瓶,搖錢樹、三腳蟾、雙龍脊、雙龍鏤空花瓶等,現代製作的有音響、秀登、裝飾飾品、工藝製品、建築製品如青筒瓦、青磚、青瓦等。
作為一種傳統手工技藝,製作時包括選料、踩泥、鋸泥、制坯、錘坯、施釉、燒制等工序。桂花土陶400年的工藝,不僅生動再現了古老的制陶過程,也對現代制陶工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泥料的選擇和發酵相當關鍵,當我們在使用和凝視一件件精美的桂花土陶產品時,它們身上都凝結著古老的科技文化信息和勞動人民的聰穎與智慧。桂花土陶從創燒的那一刻起,就與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因此它的產品廣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和歡迎。
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桂花土陶具有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彭縣誌》即說,在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桂花鎮的土陶生產已經形成規模。現存桂花鎮瓦子村龍窯窯址,就是嘉靖年間當地人燒陶製陶的有力見證。
四百多年間,桂花土陶經歷過怎樣的歷史變遷和風風雨雨呢?根據已有文獻記載,在明代以前,桂花鎮雖有零星的土陶作坊,但生產量還不大,產品也比較單一。直至明代嘉靖二年,桂花土陶的生產才形成規模。從燒制土陶的民窯數量來看,清光緒年間,桂花鎮有燒制土陶的民窯數十座,所燒制的日用品和琉璃瓦造型優美、質地精良,遠銷川西各地。清宣統二年,規模進一步擴大,發展到大窯3座、窯戶40餘戶、產品多為缸、壇、盆、罐和廟堂飾品等。民國三十七年的統計數據更為驚人,達到大窯7座、小窯50餘座、窯戶100餘戶、從業工人260餘人,產品除銷往雅安、重慶、西昌等地,還遠銷至甘肅及山西等省外地區。
建國初的統計,桂花鎮仍有窯戶116家。隨著土陶生產合作社和國營土陶生產廠家的誕生,桂花土陶開始擺脫傳統手工作坊的單一生產形式,成立了工藝美術車間,從大專院校引進技術人才,在繼承、發展和創新中求得了一條生路。技術革新中產生的泥下彩五種和色釉十三種,都極大地豐富了桂花土陶的藝術品質。1964年,經過反覆實驗,終於解決了釉料含鋁量過高不符合食用標準的問題。1975年,還研製成功無極變速轆轤車,大大提高了制陶工作效率。
生活價值
最早的土陶產品盆、缸、罐、壇都是家居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桂花土陶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民日常生活的貢獻特別大。桂花土陶產品泡菜罈非常有名,它泡出的泡菜香氣襲人,經年不壞,是泡菜罈的一絕。桂陶中的建築材料,又是仿古建築材料的佳品,越來越受市場青睞,尤其青筒瓦、青磚,供不應求。現代社會以多元化、多形式的物質方式發展。但在這些物質方式中,土陶以它特有的無污染、無輻射、無有害物質深受顧客歡迎,如土陶蒸鍋,蒸出的飯比鋁、鐵、鋼等鍋都香;再如土陶仿古建築以其耐壓、耐風化、耐高溫、不變形等優勢成為建築行業的佼佼者,優勢猶存。在現代生活中,桂花土陶與人民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生活土陶罐、盆、缸、壇經久耐用,品質優良;建築土陶脊、瓦、壟、滴水等是仿古建築的上好材料。鄧小平故居紀念館、巴金文學院、喬家大院、成都錦里一條街、西藏博物館、青羊宮八卦亭、三星堆翟上園、永陵博物館、芙蓉古城等知名建築與仿古建築的建造和維修中都有桂花的建築土陶。桂花土陶顯示著濃郁的地方特色,陶瓷文化對當地鄉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養的提升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桂花鎮的民居多用琉璃瓦、青筒瓦,院牆也用各種仿古裝飾,桂花鎮幾乎人人懂陶藝,家家從事陶藝工作,桂花的土陶生活日用品占絕對優勢,仿古建築材料、工藝土陶可以成為桂花鎮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桂花鎮以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優勢已成為陶藝特色文化新農村。
土陶蒸鍋也是桂花土陶近幾年推出的、廣受民眾歡迎的新產品,這種土陶蒸鍋具有無污染、無輻射、無有害物質的特點,蒸出的食品比鋼、鐵、鋁鍋更加自然和香醇,這體現了桂花土陶樸實天然的特徵。
文化價值
桂花土陶是開在川西大地的一朵民間手工技藝之花,其細膩的風格、古樸典雅的造型都贏得了海內外人士的偏愛。1957年,桂花土陶榮幸地參加了全國工藝美展,1961年又不遠千里到歐洲參加西德博覽會,1977年更是遠赴美國進行展出,尤其是在1983年的北京旅遊產品展覽會上,桂花土陶生產的一隻鏤空龍瓶,被外國友人贊為“中國活龍”、“傑出的東方藝術”。
由桂花鎮燒制的土陶建築材料,也頻繁地出現於鄧小平故居紀念館、四川巴金文學院、成都錦里一條街、西藏博物館、青羊宮八卦亭、三星堆翟上園、永陵博物館、芙蓉古城等知名建築的建設和維修中,給人們帶去了桂花土陶那特有質樸和溫暖氣息。
陶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直接物化證明,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古蜀時期,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先民們就已經熟練並大量使用陶器進行生活和生產。因此,桂花土陶無疑凝結了當地人們的智慧和文化精神。桂化鎮的陶瓷文化,經過數百年的生息繁衍,已經深深地滲入桂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之中,這裡民風淳樸,文化昌明、琴棋書畫等雅文化頗為流行,當今的桂花鎮擁有10餘個各類藝術協會就是明證,這也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榜樣和借鑑。
桂花鎮因其獨特的土陶技藝和文化,於2004年被四川省文化廳授予“西蜀陶藝之鄉”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