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第一中學

桂林市第一中學

桂林市第一中學(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Guilin City)簡稱桂林一中。學校前身是1937年在南京創立的國立漢民中學,抗戰爆發以後遷到桂林,解放後更為現名。 截至2012年10月18日,學校有高、國中教學班50個,在校學生2332 人,教職工188人,占地面積80畝。 (概述圖片來源: )

基本信息

辦學歷史

桂林一中的前身是國立“漢民中學”(胡漢民是中國國民黨元老)。為抗日救國培植青年學生,著名文史學家、詞曲學家、教育家任中敏先生於1937年在南京創辦了漢民中學,並擔任校長。

抗戰爆發後,學校被迫於1938年2月遷至廣西桂林穿山,1944年日本入侵桂林,任中敏校長親率弟子遷徙數千里,輾轉永福壽城,最後到貴州榕江繼續辦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再度遷回桂林重建學校。

為了籌措辦學經費,任中敏校長多次到東南亞華僑中募捐,為學校修建了擁有400米環行跑道、足球、籃球、排球、體操占地30多畝的大操場,修建了可容1000人的大禮堂,可供600人住宿的宿舍。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當時在校學生中僅僑生就有200多人,流亡生200人。據桂林文史資料記載,1941年至1943年間來學校講演過的名人就有:詩人柳亞子,地質學家李四光,教育家梁漱溟,戲劇家田漢、歐陽予倩和李濟深、熊佛西、鄭顯通、卜紹周等。徐悲鴻(在學校的辦公室上了電影)、李仁、徐眉生還到學校兼課。郭沫若來校參觀,即興賦詩讚揚任校長辦學精神:“平原門下士,任昉最名流。衣缽能傳否?風去郁未休。鵝湖新講座,虎觀舊陽秋。粗糲儒酸好,能先天下憂”。

1949年,全國解放,黨和政府接管漢民中學。

1950年春,把漢民中學改為桂林市第一中學。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 開始後,學校秩序混亂,教學無法安排。1968年底,“複課鬧革命”,學校開始上課。政治課一般學習毛澤東著作、語錄和黨中央關於“文化大革命”的檔案。語文課以部分毛澤東著作和詩詞以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的社論文章為主要教材。早讀改為“天天讀”,學習“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體育課改為軍事體育課。音樂、圖畫改為革命文藝課。

1978年開始,二年制高中畢業班(二年級)實行文、理分科教學,文科班不設理、化課,理科班不設歷史、地理,增加數學科的教學內容。1980年,取消農業基礎知識課,恢復圖畫、音樂課。各中學開始使用全國統編教材,數學科課本分為代數、幾何、三角,政治課改為初一、二年級授《青年修養》和《政治常識》,初三授《社會發展史》。

1987年7月, 根據市教育局《桂林市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的初步計畫》的規定,從1988年秋季起,該校初一年級統一開設《公民》課,初二開設《社會發展簡史》,初三開設《社會主義建設》;該校高中一年級統一開設《共產主義人生觀》課,高二年級仍教《辯證唯物主義常識》,高三年級開設《政治常識》課。

2006年6月1日,搬遷到原桂林旅專校址辦學,占地面積80畝。

2011年5月,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第九屆中國小音樂教育協作交流會在該校舉行。

2012年2月,該校與廣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結成教育聯盟。

2014年6月,桂林市第三期現代教育名家大講堂學術報告會在該校舉行。

2015年5月,桂林市第四期教育名家大講堂學術報告會在該校舉行。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2年5月31日,學校有教職工188人,其中有高、中級教師116人;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自治區級優秀教師4人,國家A、B、C類人才和教學能手12人;有碩士研究生5人。

全國優秀教師:廖光鳳等

廣西優秀教師:汪松、潘敏、鄺相群等

硬體設施

截至2012年5月31日,學校有達到國家比賽標準的塑膠運動場和體育館;分別有初、高中教學樓;教室、辦公室功能齊全;配置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均達到自治區示範性標準。

校園美景 校園美景

辦學規模

截至2012年10月18日,學校占地面積80畝,學校有高、國中教學共班50個,在校學生2332 人。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高考成績

2013年,一本上線人數17人,二本以上上線人數132人,三本以上上線人數276人。助群班本科上線率100%,1班本科上線率100%,2班本科上線率92.68%,3班本科上線率97.56%

2015年,全校354人,一本20人,一本率5.64%;二本259人,二本率73.16%。其中理科228人,一本17人,一本率7.45%;二本147人,二本率64.5%。文科126人 ,一本3人,一本率2.38%;二本90人,二本率71.43%。助群班:一本14人,一本率46.6%;二本率100%。

2018年高考,一本30人,二本299人,一本目標5人,超過目標25人,本科上線率為86.6%。考上重點大學人數和本科上線率在桂林市普通高中名列第一。助群班一本20人,一本上線率46.5%,本科上線率100%。

•學科競賽

2010年全國中學生語文能力競賽

初一年級:胡楚陽、李朱家琦,獲得全國一等獎

初一年級:朱嘉慧,獲得全國二等獎

初二年級:王雋玉 、俞鋒、李運娟,初三年級羅雅麗、阮芳等7位同學獲得全國一等獎;

初二年級:張瑜、朱傑媛,初三年級曾蜜、汪倩、劉之瀚、蘇珊珊等7位同學獲得全國二等獎;

初二年級:於文慧等11位同學獲得全國三等獎;羅硯等42名同學獲得廣西區的獎項。

2010年第二屆“外研社杯”全國青少年英語口語大賽

班級姓名獎項全市排名指導老師
A09-6 班王文君特等獎2張 琳
A09-6 班劉 倩特等獎4張 琳
A09-8 班譚青芸特等獎6張 琳
A09-1 班周卉樂一等獎14王林芝
A09-8 班唐靜雲一等獎18張 琳
A09-8班劉佳鑫二等獎23張 琳
A09-1 班賓 李三等獎27王林芝

2012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

姓名年級名次
唐伯龍七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陳夢潔七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魏欣然七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游宗之七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黃夢婷七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向淑婷高一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熊鑫高一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黃華高一年級組全國二等獎
周佳媛高二年級組全國三等獎

•素質教育

2010年桂林市中學生籃球賽

籃球隊全體隊員 籃球隊全體隊員

學校代表隊獲得市籃球獎高中組第一名。

教師成績

汪松,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研究的“國中計算機信息教育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驗與研究”榮獲桂林市第二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

潘敏,參與了國家級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與提高實效性方式的研究”及自治區級課題“單親家庭環境與國中生成長關係”的研究。有數篇論文在區、市級論文評比活動中獲一、二等獎。

張文松,有4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刊物上發表,6篇論文在各種德育會議和學術會議上交流。主持國家級“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課題、省級課題研究各1個。

獲獎教師 獲獎教師

廖光鳳,專修完在職研究生課程並獲證書。主持市級課題“培養中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實驗研究並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負責主持全國“中華傳統美德”子課題並結題。編寫《高中英語全程精講精練》、《2006高考英語總複習》等高考複習叢書,撰寫八篇論文分獲國家、省、市級獎,有的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

鄺相群,有十多篇論文獲全國全區全市壹貳等獎,多篇論著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並出版。是市級課題“和諧教育與語文教學研究”的主要負責人,還參與了多個國家和自治區課題的研究。

2010年,桂林市教育局表彰初二1班班主任唐艷玲老師,初三3班班主任鄧麗絲老師,高二3班班主任顏秋容老師,高三3班班主任李惠琳老師“市級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

2010年,在全國中學生語文能力競賽”中,教師朱繼艷、聶亞瓊、盧蓉、劉世艷、韋敏忠、銀小玲、盧海濤、劉永玲、王海蒂、吳英華分獲優秀指導教師全國一、二、三等獎。

學校榮譽

2003年,學校成為廣西普通中學一級學校,自治區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傳統體育運動田徑項目傳統學校,體、衛、藝工作先進學校,連續十年榮獲自治區愛科學月先進集體,桂林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桂林市文明單位等30多項光榮稱號。

2007年,學校成功舉辦了中國、日本、韓國青少年桌球比賽。此外,學校的田徑、航模、舞蹈、美術等興趣小組多次在全國、全區比賽中獲獎。

2009年9月,學校首批被教育部授予”創建以校為本科研製度建設基地”。

現任領導

汪松:校長

領導班子 領導班子

潘敏:書記

張文松:副校長、工會主席

廖光鳳:副校長

鄺相群:副校長

文化傳統

學校精神

桂林市第一中學 桂林市第一中學

校訓:修身、明理、勵志、成學

校風:文明、和諧、務實、求新

教風:敬業、愛生、博學、善教

學風:樂學、勤學、善學、活學

校徽解讀

主題:托起明天的太陽

內涵:穿山和塔山代表桂林,在穿山和塔山的圖案中蘊藏“H”,變形的“H”既是“H”又是“1”,

代表漢民中學和桂林市第一中學,表示桂林市第一中學繼承漢民中學文化傳統,

紅色代表噴薄欲出的紅日,綠色代表生機勃勃的桂林市第一中學教育。

寓意:桂林市第一中學托起明天的太陽。

傑出校友

校友姓名主要事跡/成就/職業
唐楚三太平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執行總裁
秦裔工著名書法家
賈蕾仕足球名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