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四湖

桂林四湖

桂林是中國南部的一個中小城市,市區常住人口66萬。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鬼斧神工般的桂林山水美景,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基本信息

景色介紹

桂湖景區 有宋代城西護城河。南北長約1700餘米,平均寬度110米,為歷史上 桂林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人高風”“桂嶺晴嵐”為傳統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貴喬木花草,榕樹園、銀杏園、雪松園、水杉園、木蘭園、棕櫚園等園林景觀與西清橋、寶賢橋、觀漪橋、麗澤橋、迎賓橋等新景橋構成了一個集名樹、名花、名草、名園、名橋於一體的博覽園。澄碧的湖水,搖曳的枝頭,奇特的山峰構成了今天之桂湖水城。 走在湖邊,蕩漾湖中,棕櫚歡歌、崖花水藻、叢發清綺,老人高風等景漸入眼帘,置身其中,陪感清新幽雅、舒適恬靜,無處不體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榕、杉湖景區 位於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唐宋時期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鑑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於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於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後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餘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

北斗橋位於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緻,晶瑩剔透。

桂林榕湖榕溪橋 榕溪橋位於榕湖北路,在麗澤湖與榕湖相交處。橋型仿我國著名石拱橋趙州橋的橋型,橋身簡潔明麗,內涵深厚、韻味無窮,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橋長26米,寬8米。

湖心島 位於榕湖湖心,島中小溪將湖心島分為兩島,臨水採用疊石生態駁岸,島中新建目前廣西最大的漢白玉龍船舫及湖心亭子迦廊、小飛虹、小亭。並配置高達五點六米由整塊花崗石打制而成的月門及諸多觀景石。島上四時風景如畫,宛如仙山瓊閣。

湖心亭 在榕湖的湖心島上, 原建於40年代, 1979年兩次重建, 現為一組設計新穎的仿古臨水亭廊, 由大小兩亭及連廊組成。大亭8角、重檐、凌駕水中; 小亭4角, 單檐尖頂, 坐落岸上, 以直角形(L)曲廊與大亭相連, 總面積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橋銜湖心島, 掩映於湖光翠柳之間, 與亭廊構成整體, 顯出平穩中求變化, 臨水而有飛動感。

古南門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榕湖北岸。又名榕樹門。據載為唐代名將李靖於武德四年(621)平定嶺南後, 在桂林築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門, 距今正1300多年。

桂林黃庭堅繫舟處 在榕湖北岸, 古南門前, 榕蔭亭側。崇寧二年(1103)北宋大詩人黃庭堅被謫宜州, 崇寧三年(1104)經桂林, 遍覽名山, 泊舟此岸。他寫的《到桂州》雲"桂嶺環城如雁盪, 平地蒼玉忽 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峰何", 融進個人的不幸遭遇, 也表達了對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學家張知靜江府時, 在繫舟處建榕溪閣, 以志懷念。閣久廢, 1955年在舊址建榕蔭亭, 其後又立碑其側, 題為"黃庭堅繫舟處"。

桂林山水詩碑 桂林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稱。榕杉湖兩岸,精選桂林歷代山水詩文篇三十七篇,請桂林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摩刻於自然山石上。其中立於古南門前的《陽塘記》一碑,重達13噸,高4餘米,寬3米,明代廣東傳奇詩人鄺露撰文,桂林著名書法家秦裔工書寫,著名篆刻工匠李健生上石,堪稱一絕。

桂林榕湖古榕雙橋 橋型採用中國著名橋樑-圓明圓天寶塢橋型,設計為人行並列雙橋。此橋設計採用波形橋樑,線型優美舒暢,與周圍優美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橋長30米,單橋寬4米。

芙蓉亭 在榕湖南路西段, 榕湖西南岸邊。清代著名桂林畫家羅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館"。1955年建亭, 因名芙蓉, 亦稱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 6柱、6角、單檐、琉璃瓦、攢尖頂亭, 高7米, 長寬各5.45米, 面積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 柱間有石欄桿, 亭周樹茂蔭濃, 秀色可餐。

千年古榕樹 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門前,為小葉榕,高18.6米,冠幅直徑32米。南宋文學家劉克莊(1187-1269)《榕溪閣》:"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篷;我與竹君俱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涪翁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號,他游桂林時曾繫舟樹下,證實這棵大樹是宋代榕溪閣前兩棵榕樹中的倖存者,樹齡在800年以上。今仍枝葉婆娑,濃蔭蔽日,成為朝夕與遊人共處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蔭"。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門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門、城樓,至今仍稱榕樹門、榕樹樓。

朝霞亭 在榕湖東側, 湖濱飯店前, 簇擁於小葉樟, 夾竹桃與翠竹間的一個260多平方米的小島上。高7米, 長寬各4.45米, 面積19.8平方米, 為6柱、6角、單檐、攢尖頂小亭,3面有石欄桌凳,北面有曲橋通達,是喧鬧市區中難得的安寧憩息地。每當日出,霞光滿亭,激人奮進,嫵媚可親。

桂林四湖 桂林四湖

桂林玻璃橋 位於榕湖,橋體採用工藝複雜,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製品為建築構件,集中體現了現代玻璃工藝的水平,是目前為止我國最早採用特種水晶玻璃承重體系的實用性橋樑。橋型美觀大方,橋體晶瑩剔透。特別是夜晚,通過高科技夜景紀光,更加七彩斑斕絢爛奪目。

蘑菇亭 在杉湖湖心島上, 由一組圓形水榭與3個獨立單柱圓形亭子組成, 總面積近400平方米, 建於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層高樓灕江館頂層俯瞰, 湖心島的平面呈美麗的梅花圖案。

唐景松雕像 唐景崧是中國十大劇種之1-桂劇的奠基人。曾在榕湖邊建有五美堂別墅。雕塑由唐景崧人物雕像和極具民族風格的照壁構成,雕工精美,構思獨特。特別是照壁上,採用磚雕工藝製作的各種戲劇人物更是別具匠心,惟妙惟肖。

邀約台 建於王鵬運西園遺址,王鵬運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推崇維新派變法、剛直不阿、直言敢諫蜚聲朝野。南畔曾建有其祖居西園,為私家園林。邀約台上塑有王鵬運銅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音樂噴泉 由主噴和四組水型構成,成圓狀飄舞在湖的中央,與周圍景觀交相輝映,主噴居中,沸騰時水柱凌空百米,堪稱廣西之最、桂林水景的標誌與象徵。四組水型聞音樂躍出水面翩翩起舞,隨旋律節奏瞬間變化出燦爛迷人景致。

桂林四湖 桂林四湖

日月灣 位於杉湖,塑有"杉湖十字"浮雕清代此處建有補杉樓,詩人龍啟瑞、朱琦、彭昱堯等十人曾於此吟詩作賦,被稱為"杉湖十子",浮雕由大塊花崗岩打制而成,由中央美院創作,雕刻精緻細膩,人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浮雕設計極佳地體現出中國古典文化意蘊。

知音台 位於杉湖東側,象鼻山旁,面積約10000平方米。由琵琶台、小橋、小島、溪流組成。以中國古代樂器琵琶造型為主要構架,鋪以園林小路、湧泉、溪流、古樹名木,構成一幅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優美意境。在溪流的源頭小山上立有由中央美術學院王克慶教授創作的我國南宋詩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作者王正功的銅像,此處較為開闊,是賞杉湖景觀的絕佳之所。

補杉亭 杉湖亭, 在杉湖湖心島上, 1955年建, 為木結構, 以杉樹皮蓋頂。杉湖畔清代有"補杉樓", 是著名桂林詩人朱琦、龍啟瑞等登臨吟詠之地。補杉亭之名由此而來。亭已廢, 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桂林四湖 桂林四湖

日月雙塔 座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於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樑、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並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創下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築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

木龍湖景區 建設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託宋代東鎮門、宋城牆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魚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築氣息的古建築群落的景點,木龍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龍湖南側與疊彩山之間建築以觀賞林地、草地、溪流、瀑布為主的生態景觀帶。

桂林四湖 桂林四湖

木龍湖現在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營;兩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為了連通灕江與內湖,收到顯山露水的效果,實施兩江四湖工程中,搬遷居民1896戶、單位56家,拆除舊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龍湖整體拆遷安置工程,共拆除舊房近15萬平方米,創下在廣西單項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體搬遷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短,拆除房屋面積最大的記錄。又在疊彩山與鐵封山之間開挖長約1100米的人工湖,開挖土石方100餘萬立方米。這個人工湖因為鄰近木龍洞,故名“木龍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