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馬斯

格雷馬斯

格雷馬斯於1917年3月9日在蘇聯圖拉出生,他1934年畢業於立陶宛大學法律系,1936-1939年在格勒諾布爾學習語言學。1939年他返回立陶宛服兵役。1944年他回到法國,1949年獲得索邦大學博士學位。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格雷馬斯(Algirdas Julien Greimas1917.3.9-1992), 立陶宛裔語言學家,對符號學理論有突出貢獻,同時還研究立陶宛神話學。

格雷馬斯

他生於蘇聯圖拉。1934年畢業於立陶宛大學法律系,1936-1939年在格勒諾布爾學習語言學。1939年他返回立陶宛服兵役。1944年他回到法國,1949年獲得索邦大學博士學位。後來在安卡拉大學、伊斯坦堡大學、普瓦捷大學、亞歷山德里亞大學進行講座,在亞歷山德里亞,他遇見了羅蘭·巴特,兩人後來關係一直很親密,兩人共同研究哲學和語言學,偏好胡塞爾和梅洛-龐蒂哲學。上個世紀60年代起積極開展語言學和語義學研究,並與其他法國學者一道推動人文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的宏偉構想。這一構想最先提出於1976年的《符號學和社會科學》論文集中,後又系統踐於他與庫爾泰合編的《符號學——語言理論分析詞典》(1979)中。格雷馬斯從1965年開始領導巴黎的符號語言學研究,為符號學的巴黎學派奠定了基礎,他本人也成為巴黎學派的核心人物。後來,格雷馬斯開始研究並重新建構立陶宛的神話學,在喬治·杜梅齊爾、克勞德·列維-施特勞斯、馬塞爾·德蒂安的方法基礎上開展他的工作。這方面的成果有《關於上帝和人》(1979)、《尋找民族記憶》(1990)。1992年他卒於巴黎。

主要作品

格雷馬斯主要著作有《結構語義學》(1966)、《論意義》(1970)、《論意義Ⅱ》(1983)、《符號學詞典》(1979)等。

格雷馬斯以意義問題為研究的出發點,試圖由語符語義關係的形式化內在地推演出文本的意義系統,以結構語義學為敘事文建立起一套敘事語法。認為敘事文是由外顯的敘述層面(表層結構)與內隱的結構主幹(深層結構)所組成,深層結構可看作是從敘事文表層結構“約簡”而來,但它在邏輯上是先於文本的,它是敘事的原初表達形式,在組合化過程中生成表層結構,進而表現為格式各樣的文本。敘事深層結構類似於句法結構,其中敘事結構的“行動元”對應於句法的主語,敘事結構中的“行為”對應於句法的謂語,按照“二元對立”的思想及其組織關係,格雷馬斯分別建立起“行動元模式”與“語義方陣”,作為一套有效的闡釋方式,它們被廣泛運用於人類學、文化研究等相關領域。格雷馬斯創立的符號學方陣,是其敘事語義學中最富獨創性和套用性的貢獻之一,它為各種類型敘事文本中的基本意素關係提供了描述模型,格雷馬斯學派理論由於此可運作的意義模型的建立而得以廣為流傳。

格雷馬斯符號理論系統是目前最通行的一般符號學理論四大體系之一,其他三大體系為美國皮爾士系統、瑞士索緒爾理論系統和義大利艾柯一般符號學。格雷馬斯的一般符號學和文學、電影、人類學、哲學、歷史等學科中的部分符號學,無論在各國符號學界還是在一般人文科學界,都引起了有關認識論和方法論觀念方面的重要變革。格雷馬斯也是今日符號學研究意指分析方向或符號學語義學的主要代表,他的符號學分析法的實質影響是當前任何其他符號學家都難以相比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