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格

信息

中文名格雷厄姆·格
外文名GrahamGreene
國籍英國
出生日期1904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1991年4月3日
職業作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
信仰天主教
代表作品《布萊頓硬糖》)《權利與榮耀》《問題的核心》等

簡介

格雷厄姆·格(GrahamGreene,1904年10月2日-1991年4月3日),英國作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作品探討了當今世界充滿矛盾的政治和道德問題,他將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種能力使他獲得了廣泛好評。
格雷厄姆·格是一個天主教徒,宗教主題是他最擅長的創作主題,但是他強烈反對人們將他描述成天主教作家。他最著名的四部以天主教為主題的小說是《布萊頓硬糖》(BrightonRock)、《權力與榮耀》(ThePowerandtheGlory)、《問題的核心》(TheHeartoftheMatter)以及《戀情的終結》(TheEndoftheAffair)。他的另外幾部作品如《機密代理》(TheConfidentialAgent)、《第三者》(TheThirdMan)、《文靜的美國人》(TheQuietAmerican)、《我們在哈瓦那的人》(OurManinHavana)以及《人性因子》也可以看出他對國際政治或間諜題材也非常感興趣。

格雷厄姆·格患有躁鬱症,這對他的寫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說:他的“性格和家庭生活格格不入”,他還說:“不幸的是,這種毛病也是一種財富。”
格林出生在英國赫特福德郡伯克姆斯特德,全名亨利·格雷厄姆·格林,共有六個孩子,格林排行老四。他的弟弟休(Hugh)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理事長,他的哥哥雷蒙德(Raymond)是一個著名的醫生和登山運動員。
他的父母,查爾斯·亨利·格林和馬里昂·雷蒙德·格林,是一個有影響的大家族中的表兄妹,這個家族裡包括英國知名品牌“格林納大王”啤酒廠的業主、銀行家還有商人。查爾斯·亨利·格林是伯克姆斯特德學院副校長,校長是托馬斯·弗萊博士,他娶了查爾斯的表妹。他的另一位表兄本·格林則是一個右翼分子,在二次大戰期間因為政治問題被逮捕。
1910年,查爾斯·亨利·格林接任弗萊博士成為了校長,格雷厄姆在這個時候也進入了這個學校,做為寄宿生,他一直遭到別人的欺負,幾次企圖用槍自殺,對外則聲稱是在玩“俄羅斯輪盤”。1920年他16歲,在倫敦接受了6個月的心理治療後又回到學校。他的同學中包括克勞德·科伯恩(ClaudCockburn,英國著名記者,激進分子)和彼得·昆內爾(PeterQuennell,著名歷史學家)。
1925年,格林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完成了他的處女作詩歌集《潺潺的四月》(BabblingApril)
格林以二級乙等的成績從歷史系畢業之後開始接觸新聞事業,早先在“諾丁漢日報”擔任副編輯。在他同事維維安·戴雷爾-布朗寧(VivienDayrell-Browning,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的影響下開始接觸天主教,1926年改投天主教門下。2月接受洗禮。1927年他和維維安結婚,生了兩個孩子露西·卡羅琳(1933年出生)和弗朗西斯(1936年出生)。1948年他離開了維維安,雖然他和其他女人也有關係,但他從來沒有違背天主教教義離婚或者再婚。
格林第一本出版的小說是1929年的“TheManWithin”,這部作品銷量不錯,因此他辭去了泰晤士報副總編的職務成為全職作家。然而緊接著1930年的《行動代號》(TheNameofAction)和1932年的《黃昏的謠言》(RumouratNightfall)均以失敗告終。他第一部真正成功的作品是1932年出版的《斯坦布爾列車》(StamboulTrain),1934年被改編成電影《東方快車》(OrientExpress),他的很多小說都被改編成了電影。
1937年,格林開始編輯《夜與日》(NightandDay)雜誌,格林撰寫的關於電影《小威廉奇遇記》的評論談論到了當時年僅9歲的好萊塢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ShirleyTemple),結果捲入一場名譽權訴訟並失利。格林在他的評論中以一個“中年男子和神職人員”的身份認為秀蘭·鄧波兒“裝可愛”,這一事件被認為是對童星現象的第一個批評。
格林的小說分為兩個類型:偵探小說以及懸念驚悚小說,分別偏重於娛樂性和文學性,作品中還經常包含有深刻的哲學思想,比如《權力與榮耀》(ThePowerandtheGlory)。因此他認為作品具有文學性是他的特點。
隨著他的寫作生涯越來越長,他和他的讀者都發現,他的作品的娛樂性和文學性之間的界線越來越不清晰。格林的最後一部作品,1958年的《我們在哈瓦那的人》(OurManinHavana)就被指稱太過娛樂。《與姑媽同游》(TravelswithMyAunt)發表11年後,許多評論者指出,格林採用了全新的,甚至帶點卡通味道的語氣,這種風格似乎更接近他最後兩部小說。他們推測格林似乎已經放棄了給自己的小說分門別類。之後出版的1970年-1982年22卷格林作品集證實了這一點。
格林還創作了不少短篇小說和劇本,而且深受歡迎。他曾獲得1948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
格林在1986年被授予英國功績勳章(Britain'sOrderofMerit)。2009年,“海濱”雜誌開始連載新發現的格林作品《空椅子》(TheEmptyChair)。這份手稿創作于格林22歲的時候,那時候他剛改信了天主教。
格林的一生都在旅行,前往他稱之為的世界上最原始和偏遠的地區。他的這種愛好使他經過姐姐伊莉莎白的介紹進入英國軍情六處工作,二戰期間他被派往獅子山,在那裡他和軍情六處的金·菲爾比成為了朋友,金也是他的主管,日後他成為了一個蘇聯雙重間諜。作為一個小說家,格林所接觸過的人物,去過的地方都成了自己作品的創作素材。
1976年,他被美國偵探作家協會(MWA)授予最高榮譽獎項——大師獎。
1981年,他被授予耶路撒冷獎。
他最後的作品之一《尼斯的黑暗面》(TheDarkSideofNice,1982年),他和他的家族因此捲入了法律紛爭。他宣稱,在尼斯有組織犯罪盛行,是因為政府上層保護以及司法腐敗造成的。這一指控引起了誹謗訴訟,結果格林因為證據不足而敗訴。並從此在這個陰影下接受煎熬,直到他死亡。
在他死後三年,1994年,尼斯市雅克·梅德桑前市長因腐敗和其他罪名被逮捕,格林才得到了平反。
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住在瑞士日內瓦湖畔的沃韋鎮。他的著作《菲舍爾博士》(DoctorFischer,1980年)就是以當地的故事為基礎結合了哲學主題而創作的。20世紀50年代他就已不再去做彌撒了,但在他的最後幾年又開始和一名西班牙神父萊奧波爾多·杜蘭進行接觸,並成為了好朋友。他死於1991年,享年86歲,被安葬在沃韋河畔的墓地。

間諜生涯

1923年,俅·辛克萊上將接替曼斯菲爾德·卡明上尉,擔任軍情六處處長,但由於他年事已高,工作逐漸由他的幾位副手斯圖爾特·孟席斯,瓦倫丁·維維安和克勞德·丹西接管。這三人中孟席斯權力最大,格雷厄姆·格林就在他手下工作,基姆·菲爾比也是根據他的命令被錄用進來並得到提拔的。孟席斯精明強幹,但屬墨守成規、不合潮流的人。在他任職期間發生了伯吉斯和麥克萊思的變節事件。
“賣國賊”的兒子
1939年冬,格雷厄姆·格林雖然通過了體檢,但未被批准入伍。後來經過種種努力,他終於被錄用為情報部戰時參謀人員。格林發現他所在的部門存放著一些像休·沃爾波爾、麥可·阿倫和傑弗里·溫這樣一些著名作家的信件檔案。馬爾科姆·莫格里奇當時也在情報部工作。他們倆饒有興趣地閱讀了這些表示願為國王和國家效勞的信函。
格林的父親,查爾斯·亨利·格林是赫特福德郡伯克哈姆斯德學校的校長。讀國中時格林快活得很,但進入高中後不久,他就覺得不自在了。他在1971年出版的自傳《一種生活》中寫道:“我離開了文明,進入了一個有著奇異風俗但充滿著困惑的野蠻國度,我成了異鄉人,嫌疑犯,一個不折不扣的獵物。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猜疑的國度。因為我父親是個校長,所以我就像個‘賣國賊’的兒子”。
格雷厄姆·格的哥哥雷蒙德不僅是個級長而且還是學生會主席,毫無疑問,自然而然地充當了“賣國賊”的幫凶。格雷厄姆·格覺得自己處於各種反抗力量的包圍之中,要么背叛父親和兄長,否則永遠被周圍的人排斥在外。他的堂弟本是格林家族中的“有趣人物”之一,當時是國中年級長,他卻沒有這種壓力,格認為他暗中反對雷蒙德。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本被不公正地投入監獄時,格林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同情。
為了減輕學校生活給他造成的痛苦,格林一頭埋進書堆,並漸漸迷上了約翰·巴肯的主人公理察·漢內。他會藏身於伯克哈姆斯特公地,把自己想像成巴肯筆下的主人公。隨著校園歲月的流逝,他的孤獨感愈益加劇,他覺得這是由於他不知傾向哪一方為好所造成的。背叛的主題由此根植於少年格林的腦海里,並構成了1939年出版的小說《特務》的寫作基礎。這部突出被追捕者的小說大受基姆·菲爾比的推崇。雖然格林對自己的作品一貫很挑剔,但這部作品他一直非常喜歡,因為它用道德原則揭示外國間諜進退兩難的精神世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