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作品。創作於1874至1875年,題獻給德國鋼琴家兼指揮家漢斯·馮·彪羅。

作者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柴可夫斯基死於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響曲首演後九天。他的遺體被運至聖彼得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Tikhvin Cemetery。其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他的作品常被各國劇院所演奏,在中國一些劇場或公眾娛樂場合,用他的樂曲做伴奏編排的現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眾喜聞樂見。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創作與首演

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於1874年在寫給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創作這首樂曲的情況。不久後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將這部作品交給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尼古萊·魯賓斯坦來修訂和首演,但是魯賓斯坦對作品作出了無情的批評,令柴可夫斯基改變了初衷,將這部作品題獻給了德國指揮家漢斯·馮·彪羅。

彪羅將這部協奏曲帶到了美國,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頓音樂廳進行了首演。

19天以後,這部作品才回到了俄羅斯家鄉,地點是聖彼德堡。由古斯塔夫·葛羅斯(即拉赫曼尼諾夫的老師)及捷克指揮家那普拉夫尼克演出。但是這次俄羅斯的首演卻又因演奏的速度過快而宣告失敗。柴可夫斯基事後形容葛羅斯的表現是:“聲音有如被殘暴過來”。

12月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演出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當時擔任鋼琴獨奏的是當時年僅18歲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而指揮正是當初拒絕彈奏的尼古萊·魯賓斯坦,他後來亦成為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認的演譯權威。

樂章

由鋼琴彈奏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樂譜。本樂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極莊嚴而從容的小快板。降B小調,在4把圓號演奏的降B小調引子後,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主奏降D大調主題,鋼琴以華彩發展,這個主題據說是柴科夫斯基在卡緬科集市上,從一個盲乞那裡採集到的歌曲鏇律。第二主題以降A大調先出現於單簧管,鋼琴加以反覆。在發展部,第一主題糾纏上新音型,以鋼琴為主形成變化。主題深情、真摯,如夢般甜美。

第二樂章, 樸素的小行板,降D大調,三段體。行板主題為牧歌風格,先由長笛獨奏,再以鋼琴接替,然後交給大提琴、雙簧管。中段速度為最急板,變成匆忙的隨想曲。第三段再由鋼琴以獨奏行板主題,加上顫音與音型裝飾變奏。是柴可夫斯基最優美的抒情篇章之一。

第三樂章,熱情如火的快板,降B小調,迴旋曲式,在4小節引子後,鋼琴主奏開始迴旋主題,接著小提琴以降D大調用八度奏莊重抒情的對比主題,兩個主題的糾纏發展形成高潮。終結部以降B大調形成輝煌的結尾。主部主題是烏克蘭歌舞曲《億萬卡,快來唱春歌》,音樂表現春天來了,農時即將開始的歡快、奔放的情緒,副主部是十分抒情優美的同時也充滿生機,音樂洋溢著青春和難以抑制的內心喜悅。

配器

獨奏鋼琴

除去獨奏鋼琴之外,該作品所需樂隊規模中等。

木管樂器: 長笛、雙簧管、單簧管(降B調)、巴松管。

銅管樂器: 圓號(F調)、小號(F調)、長號(高音兩支,低音一支)。

打擊樂器:定音鼓。

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