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柴發喜,男,漢族,1955年生,會寧人。林學本科,農學學士。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從事於森林生態學和森林資源利用學的科學研究工作。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甘肅省農業諮詢專家。中國經濟林學會理事、中國林學會會員、甘肅省生態學會會員、甘肅省水土保持學會會員、民盟甘肅省委委員兼盟省委經濟科技委員會主任、國家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兼專業委員會主任。經歷
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大部分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獲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甘肅省政協優秀提案獎1項,中國優秀科技圖書西南西北三等獎1項,中國林學會第四屆陳嶸獎1項,地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公開出版《隴南經濟林分區的定量研究》、《甘肅長江流域林業發展戰略研究》、《隴南主要經濟樹木造林設計》、《甘肅長江流域木本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林業人類工程學》、《退耕還林與林木培育技術》6部林業科技專著(162萬字);在林學、草業、環境、地學等類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發表《旱泉溝流域封山育林育草成效研究》《甘肅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利用研究》、《退耕還林成效主要限制因子篩選研究》、《退耕還林與藥用植物資源產業開發》、《甘肅中草藥資源區域經濟的發展研究》、《旱林作業對水分因子再分配研究》、《退耕後的還林和還草》、《黑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森林改善生態環境的生態經濟功能》、《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搞好甘肅的生態環境建設》、《隴南山區經濟林適度規模經營的定量研究》等林業科技論文80餘篇(41萬字),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生態建設理論。
成就
成果、論文入選應邀出席了國際生態林業學術報告會、國際農林複合經營學術研討會、全國首屆杜仲學術討論會、,全國薪炭林、全國農村能源、全國林業氣象學術討論會、全國經濟林產品加工利用學術會、全國野生資源開發利用學術討論會、全國青年林業成果展示學術討論會等二次國際、八次全國學術會議,交流了研究成果,宣傳了甘肅林業。成果和論文內容涉及林學、森林生態、資源環境、林業經濟、環境保護、植物學、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等諸多領域。被山東萊陽農學院據文獻檢索排名全國林業學科多產核心作者第11位。近年來,以《參事建議》、《人大議案》、《政協提案》形式,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撰寫提案20多項,有的提交省政協和全國政協,有的以參事建議提交到甘肅省人民政府,有的參事建議通過甘肅省政府參事室提交到國務院參事室,呈報國務院辦理。獨立完成的“甘肅南部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建設有關政策案”被省政協八屆二次會議列為1號重大提案,主席督辦提案,2001.1獲省政協優秀提案獎;獨立完成的“甘肅長江流域應足額執行退耕還林長江流域補助政策”的建議,促使國家套用黃河流域政策為甘肅長江流域退耕還林少補的糧食每年1600萬公斤(折合現款2240萬元)得到落實兌現,按8年計算,落實糧食1.28億公斤折款1.792億元。
主要業績:1982年參加了“板栗良種引種栽培試驗”、“北峪河綜合治理規劃設計”,主持了“葡萄桐引種栽培試驗”、“武都石門水土保持林帶規劃設計”等科技工作,先後發表了《楊樹有性雜交的處理技術》、《刺槐人工純林對白龍江北岸石質半山乾旱區小氣候影響的研究》等科技論文,並因論文入選應中國林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氣象研究會邀請出席了“中國第三屆林業氣象學術研討會”。1984年調入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所從事林業研究工作,並主持起草了“甘肅省林業科技‘七五’發展規劃”科學研究部分;參加完成了“甘肅省泡桐資源調查”及“隴中南部萬畝桐糧間作試驗”課題的設計;發表了《甘肅省泡桐種質資源調查》等科技論文;擔任了《農業科技與信息》的特邀通訊員;陸續發表了《花椒栽培技術》、《核桃栽培技術》、《獼猴桃栽培技術》、《瀘溪葡萄桐栽培技術》等林業科普論文。1986年主持了甘肅省林業廳下達的“隴南經濟林資源調查研究”課題,發表了《隴南經濟林資源考察報告》、《隴南山區經濟林發展潛力》等科技論文。1985年被林業部科技情報中心聘任為《中國林業文摘》特邀編輯,負責甘肅林業科技、邊緣科技期刊及林業專著、學位論文的文摘編撰工作。1986年12月出席了全國經濟林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經濟林學術研討會,發表了《甘肅經濟林發展戰略研究》的科技論文,並當選為該委員會委員。1987-1990年主持完成了省列重大科技開發項目“隴南百萬畝經濟林技術開發”,1990年10月8日通過省科委組織的鑑定,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其中整理科技資料55.6萬字,甘肅省人民政府以“優勝科技項目承包者”進行了表彰獎勵;發表了《發掘森林資源潛力,開展以經濟林為主的山區多種經營》、《徽縣銀杏資源的開發利用》。1988年主持甘肅省列“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甘肅長江流域木本植物資源及開發利用途徑研究”,1994年11月8日通過甘肅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主持、組織的鑑定,該成果屬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查清該流域現有木本植物107科319屬1364種,總體巨觀研究了木本植物資源11個利用類型,並對馬桑、牛奶子、枸子、賈昌柿、銀杏等5個主要經濟樹種進行了詳查,微觀研究了開發利用途徑。1993年主持甘肅省列科技攻關項目“甘肅長江流域經濟林分區的研究”。在“八五”期間發表了《隴南山區經濟林適度規模經營的定量研究》、《甘肅省的花椒種質資源》、《隴南木本植物資源調查研究》、《花椒桔潛跳甲的發生與防治》、《隴南經濟林資源與區劃》、《隴南馬桑野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賈昌柿的發展及綜合開發利用》、《隴南經濟林集約經營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甘肅長江流域木本植物資源及開發利用途徑研究》、《隴南殘次雜灌林改造成杜仲經濟林的試驗初報》、《淺談植樹種草在防治土石流中的作用》、《馬桑薪炭林栽培及綜合利用》、《岷縣西江鄉村能源的地位、類型、區劃與展望》《徽縣銀杏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野生經濟灌木---栒子的開發利用》《牛奶子的開發利用》等一大批科技論文,並因論文入選,出席了國際生態林業學術報告會、國際農林複合經營學術研討會、全國首屆杜仲學術討論會、全國農村能源學術研討會、全國薪炭林學術討論會。1993年主編的林業專著《隴南經濟林分區的定量研究》由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4年主編的林業專著《甘肅長江流域發展戰略研究》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1995年主編的林業專著《隴南主要經濟樹木造林設計》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主編的林業專著《甘肅長江流域木本植物變源開發利用》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同年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林業人類工程學》;2001年主編的林業科技專著《退耕還林與林木培育技術》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完成了《甘肅長江流域森林資源與環境研究》、2004年完成了《祁連山林草植被恢復技術研究》、《甘肅能源型生態農業技術集成與推廣》。2005年完成了《祁連山林草植被恢復生態工程試驗研究》和《花椒種質資源圃建立及品種選優》等科學研究項目,均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發表了《旱泉溝流域封山育林育草成效研究》《甘肅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利用研究》、《退耕還林成效主要限制因子篩選研究》、《退耕還林與藥用植物資源產業開發》、《甘肅中草藥資源區域經濟的發展研究》、《旱林作業對水分因子再分配研究》、《退耕後的還林和還草》、《黑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黑河流域草地資源保護與建設》、《黑河流域森林資源保護和規劃》、《森林改善生態環境的生態經濟功能》、《關注生態環境建設搞好甘肅的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搞好甘肅的生態環境建設》、《長江上游甘肅段木本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等論文。從事林業工作25年來,完成獲省(部)、市(地、廳)級科技進步獎項目11項;在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等國家、省級出版社獲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1項、中國林學會陳嶸獎1項、省農牧漁業豐收獎1項、廳市級科技進步獎十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