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是一個集科研、推廣、套用、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院所,相當於正處級機構級別的財政差額撥款科研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120名。設定八個部門(科室):辦公室、糧油研究室、經作研究室、生物工程研究室、桑蠶研究室、計財科、安全生產與保衛科、技術開發科。

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創建於1926年11月26日,至今已有83周年,其前身是“柳江農林試驗場”。期間名稱、隸屬關係多次變更,屬省直轄時間有四十年,1971年下放歸柳州地區管理,更名為柳州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2002年撤銷柳州地區設立來賓市後,2003年6月更名為來賓市農業科學研究所;2005年9月整體劃撥給柳州市,2006年5月更名為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抗戰時期,廣西柳州是戰時後方,沙塘的“廣西農事試驗場”(本所前身)人才薈萃,成果卓著,曾有南方“農都”的美稱。原農業部部長何康同志,台灣原農業行政長官李崇道,香港原農業署署長黃承達就讀廣西大學農學院時曾在此地學習、實習等。新中國成立後,廣西農科院等多數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均從該所分離新建,它是廣西近代農業科技的搖籃。
據2009年統計,全所職工總數為284人,其中離退休人員182人,在職職工102人。在職職工中有幹部50人,工人52人。具有高級農業專業技術職稱6人,中級職稱24人,初級職稱20人;碩士研究生1人,在職碩士研究生3人,榮獲柳州市拔尖科技人才2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
市農科所占地面積2424.6畝,其中農業用地2180.9畝,建設用地243.7畝。擁有四棟柳州市文物舊房,花果山生態園一座(126畝),保存民國時期以來珍貴資料2192份,其中極具歷史價值的有169份。
建所80多年來,已完成各級科研項目293項,其中國家級18項,省部級216項,地區級59項。研究成果121項,其中社會上推廣套用50項,開發研究和決策研究各一項。累計發表在全國專業刊物及省級綜合刊物上的論文231篇,出版著作1種。1978—2006年,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勵項目90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部級47項、地市級40項。其中參加完成的《利用抗生素防治柑桔黃龍病的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參加完成《秈型雜交水稻》獲1981年國家特等發明獎;參加完成《甘蔗早熟、高糖、高產優良品種桂糖11號 》獲1982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甘蔗新品種桂糖10號》獲1982年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參與《桔柑裂皮病的鑑定和莖尖嫁接脫毒》獲1989年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八五”期間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項。“九五” 期間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5項。近幾年來,玉米新品種柳糯4號、水稻新品種柳香粘、金優808、柳沙油占202、大豆新品種柳豆3號等13個農作物新品種已通過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雜交水稻“金優808”於2003年有償轉讓給區種子公司開發,成為我所建所以來第一個商品性成果,累計推廣面積9萬畝。近年又有償轉讓了玉米新品種“柳糯4號”、“柳糯8號”和水稻新品種“金優R12”。本所成果產生的社會效益十分顯著,據不完全統計,共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約15億元以上。
長期以來,作為地域性的農業科研單位,開設有水稻、經作、旱糧、園藝、土肥、植保等研究。本所是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承擔國家級、省部級水稻、玉米、甘蔗、大豆、西瓜、旱稻等區試及生產試驗和各種農作物選育種、示範、推廣套用。研究領域包括水稻、玉米、甘蔗、大豆、花生、柑桔、桑蠶、食用菌、生物質能源等,不斷為區內外農業生產提供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有效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2009年2月26日,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作為廣西農科院與柳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單位,正式成立廣西農業科學院桂中分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