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從潭中縣劃出設龍城縣,屬桂州始安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屬桂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設龍州,轄龍城、柳嶺兩縣。貞觀七年(公元633),柳嶺縣併入龍城縣,撤銷龍州,龍城縣歸南昆州管轄。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天寶元年(公元742)改柳州為龍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改龍城郡為柳州,龍城縣均屬之。
五代十國,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龍城縣屬楚國柳州。南漢乾和六年(公元948),柳州入南漢版圖,龍城縣屬柳州。
宋開寶四年(公元971),龍城縣屬廣南路柳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屬廣南西路柳州。景德三年(公元1006),龍城縣改名柳城縣,仍屬柳州。鹹淳一年(公元1265),柳州州治遷柳城縣之龍江南,即今南丹村。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設柳州路總管府,柳城縣屬柳州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柳城縣屬柳州府。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柳城縣屬廣西行省柳州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 柳城縣屬廣西省柳州府。民國2年,屬柳江道。15年廢道,屬省轄。17年,屬柳江行政督察區。18年,轉屬省轄。19年,屬第三民團區。21年,屬柳州民團區。23年,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31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5年,屬行政督察區第二區。
1949年11月24日柳城縣解放, 屬柳州專區。1952年7月,柳州專區併入宜山專區,柳城縣隸屬宜山專區。 1958年7月,宜山專區駐地從宜山縣慶遠鎮遷柳州市,更名柳州專區,柳城縣屬之。據國務院國函[1983] 215號《關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市機構改革方案的批覆》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桂政[1984]2號文通知,於1984年2月10日,柳城縣從柳州地區劃出,歸柳州市管轄。
1999年1月14日,撤銷古砦鄉,建立古砦仫佬族鄉,其原轄行政區域和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桂政函[1999]4號);1月19日,龍頭、沖脈鄉改為鎮建制,兩鄉改鎮後原轄行政區域不變(桂政函[1999]12號)。
2000年6月20日,寨隆鄉改為鎮建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桂政函[2000]131號)。
2005年6月13日,洛崖鄉整建制併入大埔鎮,大埔鎮政府駐地不變;西安鄉整建制併入東泉鎮,東泉鎮政府駐地不變。
1996年,柳城縣面積2123平方千米,人口約38萬人。轄4個鎮、10個鄉:六塘鎮、鳳山鎮、東泉鎮、大埔鎮、洛崖鄉、古砦鄉、寨隆鄉、沖脈鄉、馬山鄉、社沖鄉、西安鄉、沙埔鄉、太平鄉、龍頭鄉。縣政府駐大埔鎮。
1999年1月1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撤銷古砦鄉,建立古砦仫佬族鄉,其原轄行政區域和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桂政函[1999]4號);1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龍頭、沖脈鄉改為鎮建制,兩鄉改鎮後原轄行政區域不變(桂政函[1999]12號)。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柳城縣總人口356148人。其中:大埔鎮49648人,龍頭鎮16722人,太平鎮37545人,沙埔鎮31713人,東泉鎮42731人,鳳山鎮20674人,六塘鎮29897人,沖脈鎮15586人,西安鄉12869人,社沖鄉14783人,古砦仫佬族鄉28632人,洛崖鄉17955人,寨隆鄉14845人,馬山鄉22548人。
2000年初,柳城縣轄8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000年6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寨隆鄉改為鎮建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桂政函[2000]131號)。
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406139人,其中壯族208384人,漢族187182人,仫佬族6536人,其他少數民族4037人。轄9個鎮、5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5號)同意調整柳城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洛崖鄉,整建制併入大埔鎮,大埔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西安鄉,整建制併入東泉鎮,東泉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轄9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大埔鎮、龍頭鎮、太平鎮、沙埔鎮、東泉鎮、鳳山鎮、六塘鎮、沖脈鎮、寨隆鎮、古砦仫佬族鄉、馬山鄉、社沖鄉。
區劃
柳城縣轄大埔、龍頭、太平、沙埔、東泉、鳳山、六塘、沖脈、寨隆9個鎮和社沖鄉、馬山鄉、古砦仫佬族鄉3個鄉,下設120個村委會,12個社區居委會,1391個村民小組。縣城大埔鎮城區13124戶,人口4.18萬人。
地理
地形、地貌及地質
柳城縣是一個低丘谷地岩溶低山交錯的半丘陵地區。融江自北向南流,將縣境劃為東西兩大塊,東部為丘陵和山地,西部系岩溶石山和丘陵交錯地區。西北部地勢較高,由東、西兩面向中部融江遞降。中部融江沿岸以低丘平原為主,地勢平緩,海拔 200米以下。 可耕地資源多並且宜果宜林面積大,有利於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林業。
縣境地層出露有上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白堊系、第四系等,多為碳酸鹽岩類,次為砂質岩及第四系鬆散岩類。上泥盆系分布於太平鎮的上游、山咀沿至東泉鎮的新村再延至西安鄉涼亭一帶,多為中厚層,表露有淺灰岩和白雲岩。石炭系露出遍及全縣,東起東泉鎮經沙埔、大埔、洛崖、沖脈等鄉鎮。石炭系最為發育,分上中下三統:上統以灰白淺岩出露,中統為白雲岩、淺色灰岩,下統為燧石炭岩、矽質岩、泥質岩、結晶灰岩、白雲岩等。下統上段以砂質岩為主,夾簿層灰岩,屬寺門、羅城兩段產煤。二迭岩在大埔鎮的楊柳、西北部的上富、西部六塘的良村、南部鳳山鎮的大風洞均有裸露,並在灰岩、石炭岩、矽質岩等組層中蘊藏煤礦。楊柳、良村均產煤。白堊系在縣境內有零星分布。鳳山鎮的大灣一帶,在紫紅色砂岩和頁岩中滲有微量的礫岩,粉砂岩里出露有硫酸鈣(即石膏)。第四系鬆散土分布於融江、柳江河岸的沖積平原、溶蝕平原與坡麓堆積土中,含有砂土、亞砂土和亞粘土等適宜農作物生長。
氣候氣象
柳城縣地處桂中以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為20.1℃,極端最高溫度為39.4℃,極端最低溫度-2.5℃,平均無霜期334天,年平均降雨量1348.6mm,最大降雨量1623.8 mm,最小降雨量986 mm,年平均蒸發量1419.5毫米,相對濕度78%。現年降雨量少於蒸發量,3~5年間常有旱災或洪澇出現。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平均風速1.4米每秒。
水文水系
縣境內河流均屬珠江水系西江流域,集雨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融江、龍江、沙埔河、大帽河、中回河及保大河。境內河流總長221.9公里,河網密度為0.01公里,流域總面積4372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384.176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值為15.9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補給量為6.38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539億立方米。各河流水的類型主要為重碳酸鈣型或重碳酸鈣鎂型。水土流失平均年侵蝕模數約67噸每平方公里,每年水土流失量約14.673萬噸。
融江發源於貴州的獨山,經三江、融安、融水等縣後進入柳城,由北向南縱貫縣境中部,上起古砦鄉十五坡,下至鳳山鎮,長70km,集雨面積26752km,年徑流量256.1億m,柳城縣境內落差12.05m,多年常年平均秒流量317.475m,是縣內最大的河流。
龍江發源於貴州的九阡和荔波一帶,經南丹縣、河池市、宜州市於六塘鎮的橫衝村入境,沿縣境內由西向東流,河道彎曲,暗礁較多,集雨面積為15870平方公里,境內河段長40.8公里,落差11.5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2.27億立方米,龍江與融江在鳳山鎮匯合後稱為柳江。
土壤
縣境邊緣多土石山,中部為丘陵和岩溶山交錯,土壤母質有石灰岩、砂頁岩、河流沖積物、第四紀紅土和山洪沖積物等組成。全縣土壤分為7個土類,19個亞類,57個土屬,141個土種。
稻田土壤屬水稻土類,成土母質有石灰岩、砂頁岩、河流沖積物、第四紀紅土等,總面積315846畝。旱地土類面積248265畝。荒地面積190125畝,pH值為5~5.5,呈酸性。
植被
柳城縣地處低緯,生物種質資源豐富。原生植被為亞熱帶季雨林,但已破壞殆盡,現狀植被中,在土山為人工馬尾松、杉木、桉林及果林,在石山為藤灌叢或藤草叢。
資源
礦產
柳城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冶金錳礦和非金屬礦產。煤炭以煙煤和肥焦煤為主,儲藏量700萬噸以上,發熱量一般為4000~6000大卡/公斤,年產量5至8萬噸。
冶金錳礦:探明儲量12萬噸,平均含錳品位30%,低磷、低鐵、易采。 白雲岩礦:儲量超億噸,已探明5137萬噸。石灰岩礦:分布全縣,到處皆是,質量優良。大理石礦:主要有黑色和彩色兩種。黑色大理石儲量150萬立方米,拋光度好,名為“黑玉”;彩色大理石花色有彩帶、紅彩花、象彩花等,拋光色彩鮮艷,名為“彩玉”,儲藏豐富。耐火石英砂岩儲量多,易采易制,年產量1000到2000噸,遠銷全國各地。天然矽粉(石英粉)地質儲量10萬噸以上。矽石礦(石英卵石)儲藏量多,易采易選。
水域
1987年, 全縣水域總面積101938畝, 占全縣總面積的3.2%。 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0.33畝。其中大小江河、溪流70條,面積73268畝,占水域總面積71.87%;池塘2580張,面積4085畝, 占水域總面積4.01%;水庫63處,面積2324.1畝,占水域總面積22.80%;山塘71張, 面積1344畝, 占水域總面積1.32%。 全縣可養殖水域面積39281畝,占水域總面積38.53%。 其中:池塘占可養殖面積28.32%,水庫占可養殖面積68.26%,山塘占可養殖面積3.42%。
人口
人口數據
2011年末人口41.68萬,其中農村人口31.49萬。有壯、瑤、苗、仫佬等少數民族24.1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45‰。
民族構成
柳城縣各民族人口,以漢、壯兩個民族居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柳城縣居住有漢、壯、瑤、苗、 侗、仫佬、毛南、回、彝、水、京、滿、蒙、高山、土家、布依、黎、畲、白、藏、錫伯、仡佬、維吾爾、蒙古、傣、怒、阿昌等等 27個民族。
語言構成
柳城縣語言有壯話、客家話(俗稱麻界話)、官話(柳州方言或稱桂中方言)、百姓話、白話(粵語廣州方言)、仫佬話、福建話(閣南語)等。其中以壯語、客家話、官話三種語言居多,普遍通用的是官話。
壯話: 全縣14個鄉鎮均有分布,總計有18.3萬多人,占總人口數的49.55%。其中以太平、六塘、馬山、沖脈、洛崖、寨隆6個鄉鎮分布較多,占86.77%。在這些鄉鎮所在地的圩鎮也講官話。
客家話: 主要分布在大埔、東泉、沙埔、龍頭、西安5個鄉鎮和太平鄉的少數村屯。共有8.32萬人,占總人口的22.44%。但也有少數村屯講客家話、百姓話兩種語言同時通用。
官話:主要分布在大埔鎮、東泉鎮、鳳山鎮和社沖鄉部分村屯,以及縣內的機關、廠礦、農林場、 學校,共有5.22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4.08%。官話在全縣境內工作聯繫、集市貿易以及人際交往中普遍通用。
百姓話:主要分布在古砦、大埔、龍頭、洛崖四個鄉鎮,共有3.3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93%。其中以古砦鄉居多,占79.11%。
白話:主要來自北流、容縣、陸川、桂平、平南等縣的移民,零星分布在大埔、鳳山、沙埔、 龍頭、 西安、社沖、古砦、洛崖等鄉鎮的一些村屯,共有0.9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45%。
仫佬話:分布在古砦鄉的上富、羅峒、大岩峒等村屯,有0.6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86%。這些村屯也有兼講壯話的。
福建話:主要分布在龍頭鄉的伏虎、上羅、下屯等村屯,但也有兼講客家話和百姓話的。共有0.1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0.30%。
政治
職務 | 姓名 | 職務 | 姓名 |
縣委副書記、縣長 | 余瑞軍 | 縣委常委、副縣長 | 龍慶革 |
縣委常委、副縣長 | 溫劍 | 縣委常委、副縣長(掛職) | 謝永生 |
縣委常委、副縣長(掛職) | 李顯 | 縣委常委、副縣長(掛職) | 王煥瑞 |
副縣長 | 楊輝強 | 副縣長 | 黃志英 |
經濟
綜合實力
201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31.9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53.1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34億元,增長18.8%;財政收入7.69億元,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億元,增長1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0元,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11010元,增長11.2%。
農業
柳城縣農業以生產糧食、糖蔗、油料為主。解放前,農村生產力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運動和合作化運動,生產不斷發展。1987年與1950年相比,農作物複種指數提高近1倍,糧食作物產量增長2.5倍,糖蔗產量增長17.97倍, 油料作物產量增長2.54倍,生豬年末存欄增長2.12倍,農業總產值增長8.88倍。解放以後至1987年,糧食生產逐年上升。1981年以後,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結構. 農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 1982年,糧食總產15.31萬噸,創歷吏最好水平。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70元增加到1987年的479元,人均口糧從235公斤增加到322公斤。
工業
民國時期,本縣工業主要有榨糖、榨油、碾米、糕餅、織布等行業,全為手工生產。1950年,縣屬工業產值59.1萬元,主要門類有製糖、食品、機械、紡織縫紉、陶器、印刷等, 均為手工生產。 1952年, 開始出現縣屬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1953年縣屬工業產值91.4萬元。此後,縣辦糧油加工企業有所發展,私營工業、手工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亦有所發展。1957年,縣屬工業產值227.5萬元,其中縣屬國營工業產值192萬元。
50年代末,興辦採煤工業,食品、機械、陶器等工業企業繼續發展。1960年,縣屬工業產值399.6萬元, 為1950年工業產值的6.76倍。
60年代初,由於糧食減產,工業生產相應縮減。1964年,縣屬工業企業52家,產值147.25萬元。1966年開展“文化大革命”後,各工業企業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工業產值時起時伏。1970年,縣屬工業產值上升到295.92萬元, 為1960年產值的74.05%。
自1971年起,食品、機械、採礦、建材等工業企業發展較快, 縣屬工業產值達到561萬元。1975和1976年,柳城糖廠和風山糖廠先後劃歸本縣,製糖工業即上升為縣屬工業的主力。1980年,縣屬工業產值2788萬元,為1970年產值的9.42倍。
進入80年代,縣屬國營工業企業先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柳城糖廠、鳳山糖廠、縣罐頭廠、製藥廠、水泥廠經過技術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期,鄉鎮工業蓬勃發展, 成為後起的工業生力軍。1987年,全縣工業產值13782萬元,其中自治區屬工業產值1082萬元,地市屬工業產值5539萬元,縣屬工業產值7161萬元。同年,縣屬工業產值為1980年產值的2.56倍。縣屬工業包括了製糖、食品、建材、機械、製藥、造紙印刷、電力、紡織縫紉、採礦、森工等門類,而以製糖、食品為主要部門。在縣屬工業中,國營工業企業16家,職工2262人,產值4619萬元,實現稅利1197萬元;二輕工業企業9家,職工266人,產值202萬元,實現稅利7.22萬元;鄉鎮(村)工業企業152家,職工2907人,產值1069萬元, 實現稅利88.92萬元;聯戶和個體工業企業1214家,從業人員3829人,產值1203萬元,實現稅利279.69萬元; 其他部門集體工業企業22家,職工274人,產值68萬元,實現稅利13萬元。
科技文衛
宗教
縣境內有宗教活動場所28處,其中,基督教24處,佛教4處,基督教八十年代初傳入柳城並迅速發展,信教民眾有3000多人左右,4個佛教寺廟是九十年代按宗教政策恢復重建的,其中鳳山開山寺,系廣西四大名寺之一,在東南亞地區享有盛譽。
教育
自1953年以來,柳城縣的教職工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
1953年,全縣國小教師504人,其中民辦國小教師22人,國中教師22人,中國小師生比為1:24.8和1:35.8。1958年,人民公社辦學校,民辦國小教師迅速增多。同年, 全縣國小教師646人,其中民辦國小教師186人,國小師生比例為1:48.9;國中教師72人,高中教師16人,初高中師生比例為1:29和1:16.8。1985年,全縣國小教職工2241人,其中民辦教職工1215人,占54.21%;中學教職工846人,其中民辦教職工72人, 占8.51%。
2012年,全縣國小143所(其中教學點45個),學生20555人。普通國中16所,學生9337人。普通高中2所,學生3989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學生2060人(其中全日制學生82人)。幼稚園71所(其中民辦幼稚園69所,民辦公助幼稚園1所),學前三年在園幼兒9600人。全縣教職工3515人,其中公辦幼稚園教師86人,國小1894人,國中1181人,高中300人,職校54人。全縣國小教輔人員23人,工勤人員26人;中學教輔人員121人,工勤人員65人。全縣國小專任教師1761人,國中專任教師974人,高中專任教師274人,職校專任教師49人。
衛生
柳城縣人民醫院的前身是縣衛生院。1987年,全院有各種用房10130平方米,病床145張,固定資產原值133.31萬元。 院內設醫務、藥劑、保健、總務等大小科室45個。工作人員183人,其中醫務辦員145人。在醫務人員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8人,護師12人。
1985年,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衛生所(室),採取承包或自負盈虧等形式。1987年,全縣有衛生所(室)247個,農村醫生302人,衛生員294人。
至2013年全縣有縣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5個,分別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鄉鎮衛生院14個,其中:中心衛生院4個,普通衛生院8個,華僑經濟管理區衛生院1個;鎮防保院1個;經許可個體診所109個;村衛生室121個。全縣19家公立醫院機構共有在職職工1499人(包括單位自聘人員),其中衛技人員994人,占職工總數的66.31%。在職職工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10人,中級237人,初級746人。有鄉村醫師247人,註冊193人。全縣醫療機構有病床879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病床2.17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45人。
科技
解放後,1959年11月,成立柳城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委),負責管理全縣科技行政事務。1964年精簡機構,科委被撤銷。1974年3月,成立柳城縣科學技術管理局(簡稱科技局) 。1978年7月,改科技局為科學技術委員會。1984年機構調整,科委內設秘書科、計畫業務科、成果推廣科和科技情報科。科委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貫徹執行科技方針、政策,協調落實各項科技任務和組織技術攻關,進行科技調查研究等。
至2013年,柳城縣建成了較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29個,輻射帶動農戶1.5萬戶;全縣建設了9個“廣西科技工作先進鄉鎮”、26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示範村、56個科技示範基地,培育科技示範戶8352戶,新技術入戶率達92.5%;建立了規範化、制度化的科技興農培訓體系,建有鄉(鎮)星火課堂和遠程教育設施,有30個科技培訓基地,149名科技培訓教師隊伍,每年都舉辦綠證、星火、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專業技術培訓班,年培訓農村學員3000人以上;還建立了21個“三農”科技信息服務網站,形成了區—市—縣—鄉—村—示範戶—信息員多級聯結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
旅遊
龍寨水岩:曾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第一水洞”,其獨特的洞內漂流項目在柳州市及六縣中是唯一的。
大賓屯百崖山: “百崖山”素有"小三峽"之稱的。百崖山筆直如切,長有數百米,約有20多層樓高。山體陡峭峻險,成90度角切入水面。
金洞原生態漂流:柳城金洞原生態漂流旅遊開發項目。項目所在地位於太平鎮上油村,預計總投資2500萬元,規劃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有金洞四十八弄原生態旅遊景區,金洞河水流碧藍澄清,水域風光、峰林景觀融為一體,素有“小灕江”之美稱。
著名人物
革命烈士
侯 信(1919-1949) | 壯族,小名老平,又名駿駒,向太平守敵發起攻擊,年僅30歲。 |
廖美奇(1921-1950) | 壯族,豈料鄧文志父子已參匪,廖美奇竟為“老庚爹”親手殺害。 |
莫金華(1958-1981) | 壯族,共青團員。廣州軍區授予“排雷英雄”的光榮稱號。 |
名人
喬老苗(1826-1858) | 壯族,於當年七月十四日英勇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
李彩森(1907-1980) | 又名彩蓀,大埔鎮人。遂有“婦科聖手”之稱。1980年病故。 |
陳烈(1902—1940) | 字石經,柳城縣人。抗日虎將、黃埔軍校一期生。任54軍副軍長,兼14師師長。 |